一代传奇曹颖甫 (下)
第九节 悬壶沪上
曹颖甫开始行医了。他很幸运,因为他的故事在现在已经不可能重写。
为什么?让我也搞一次穿越,把我们的主人公穿越到现在2011年的某一天,他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开起了诊所。几天后,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来,让曹颖甫拿出医师执业资格证看看。曹颖甫当然拿不出了,那对不起,你非法行医,立即关门。
曹颖甫说,我医术很好啊。
对方说,对不起,我们只认证书,不认医术。
当然我们曹颖甫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不会因为遇到这个挫折就灰心丧气。曹颖甫会想如何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来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抱负。
曹颖甫找到卫生局,问如何才能拿到证。
卫生局会问他,你是哪个医院出来的?
曹颖甫回答,没有在医院呆过。
卫生局再问他,你从哪个中医学院毕业的?
曹颖甫回答,我是自学的。
卫生局会说,上一边凉快吧。国家规定,没有医学院的毕业证书,没有医院工作经历,连执业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还想要执业资格证?做梦。
曹颖甫明白了,要实现理想,先要有一张毕业证。
曹颖甫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又找到上海的中医学院的院长,把内经、伤寒讲得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又如天女散花,洋洋洒洒、落英缤纷,把中医教授们讲得面面相觑、汗流浃背、无地自容,最后希望院长给他发一张毕业证书。
结果他将听到一个让他出汗的问题:你的中医水平超过了我们史上最好的毕业生,说实话,也超过了我们最好的教授,我们很愿意给你毕业证书,请告诉我们,你英语考过四级了吗?
英语?四级?曹颖甫茫然的摇摇头。
很遗憾,如果你没有英语四级证书,我们不能给你毕业证书,这是国家的规定。
到这时候,曹颖甫同学只好放弃他的伟大抱负了,因为他明白了,就是仲景再世,也不能行医了,除非他能搞到一张英语四级证书。
当然,曹颖甫没有生活在现在,他的年代社会还是粗放型的,他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那个时候,中国人对中医的态度是矛盾的。大家都知道鲁迅少年父亲病逝,他认为中医忽悠而立志学西医。虽然他后来没有做西医,但他对中医的看法也是很多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医的看法。还有国父孙中山,一生不信中医,在北京病危的时候还坚决不让延请中医来诊治。孙中山对中医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政治人物的中医的态度。
西方文化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流行,西洋医学在中国也迅速传播,一座座西方式的医院拔地而起。西医先进的设备、精密的解剖、化学提炼的药物迅速吸引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的眼球,政府中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官员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中医日见衰落。
有人穿西装革履,还有人喜欢长袍马褂。虽然西医大行其道,但是生病找中医的还是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信中医,有的是因为找中医便宜。
江阴街上的人发现街上多了一间诊所,里面坐诊的郎中五十多岁,留着辫子,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拿着水烟筒,操着家乡话,墙上还挂着一副画,画上是一株梅花。
一开始到这家诊所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老郎中诊金很低,开方子一般只给开一两付,每付只有几味药,居然这点药就把病治好了。
慢慢的,来这个诊所的人越来越多,并且穷人很多,因为诊费低啊,如果来这么低的诊费都拿不出,这位老郎中就不收诊费了,连药钱都不收。并且这位老郎中好像特别喜欢给穷人看病,坐洋车来的有钱人没有一点优待。于是这家诊所成了穷苦人的最爱。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别的地方治不好的病,这位老郎中是手到擒来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这位老郎中的诊所病人就络绎不绝。
这位郎中就是曹颖甫。因为诊费很低,还喜欢给病人倒找钱,来应诊的病人虽多,曹颖甫却没发财,反倒还要赔钱。为了消灭财政出现的赤字,曹颖甫想起了他另外一个特长:画画。没有病人的时候,他就画梅卖画,以画养医。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医生虽然没有收红包,但还是个赚钱的职业。没有名气的糊口是没问题的,如果有名气,那收入就相当可观了。别忘了,当时社会是粗放型的,诊费多少可以自己定。想想现在北京一个专家号被炒到两千,就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名医的银子有多少了。
第十一节 遇见知己
一转眼到了第二年。
一天曹颖甫的诊所了来了一个人。这个时候曹颖甫的名声已经很大了,诊所里每天都要来一堆人看病,但是这个人却不是来看病的。
那么他是谁?来干嘛的?
这人不一般。他叫丁甘仁,要介绍他,就要从他的家乡说起。
江苏境内介于南京和上海之间,有个县叫武进。武进县有个小镇,在长江边上,叫孟河(清代和民国孟河属武进)。孟河是个很小很小的镇,但每天都有周边数省的人慕名而来,路上行人车马络绎不绝,江上“栌舟衔接数十里”。这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云集而来,既不是来旅游的,也不是来挖金子的,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治病。
就像现在苹果乡、柑橘镇一样,孟河也一项特产:名医。从明末清初开始,孟河开始有名医,后来名医辈出,成为中医的一大门派。孟河医学之盛,到清末和民国达到了顶峰,“吴医之胜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连老佛爷病了,都曾从孟河请名医进宫治病,路边卖茶叶蛋都能跟你聊上两句内经。
在孟河,小孩子聪明点的都被送去学医,不想学医也不要紧,纷至沓来的求医人潮带动了中药铺、餐饮、住宿等一系列名医经济,一个只有百十口人家的小镇,光中药铺就有十几家,孟河人不愁没饭吃。
丁甘仁就出生在这个名医之乡,他从在私塾里读“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常的聪颖,受到了长辈们的关注。这样的少年英俊不可多得,大家一致期望他能为孟河延续传奇。于是,他13岁就被送到了孟河名家“马家”学医,老师就是进京给慈禧治病的马培之。丁甘仁没有辜负孟河人的期望,他20岁学成开始行医,后来悬壶上海,因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名震大江南北,成为孟河史上最为璀璨明珠之一。
丁甘仁不仅是医学大师,还是位教育家。他看到西医日盛、中医日衰,为了把民族医学发扬光大,在1917那年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中医学校,叫做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来培养中医人才。
二十一世纪,最难得是人才。这句话在十九世纪的初叶照样适用。江阴街老郎中的名声传到了丁甘仁的耳朵里,丁甘仁今天特来拜会,心里还藏着一个目的,就是为学校招揽人才。
两位当时的中医顶尖人物就这样见面了。这次见面开启了一段终生不渝的友谊。
前面还有几位病人,丁甘仁坐在一旁静静的边等候边看着曹颖甫诊病,他也注意到了墙上的那副梅花图。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丁甘仁很快就激动起来,因为他发现,这位抽着水烟的乡下来的老郎中是位大师级的人物。
等曹颖甫诊病完毕,接待丁甘仁的时候,他也很快激动起来,来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孟河丁甘仁?
两人惺惺相惜,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都有伯牙遇子期之感。
电影画面:丁甘仁紧紧握住曹颖甫的双手,激动的说:同志,我终于找到你了!
高手都是寂寞的,寂寞的两个人都为自己找到了医学上的知己而欣喜,思想碰撞的火花更让两个人兴奋不已。
两个人虽然学医历程不同,但都是仲景弟子,对《伤寒论》都有很深的研悟,且都怀揣以中医济世救人之理想。两人从仲景说到历代名医,从伤寒说到各家流派,从对经方的体悟说到用药的心得,从名医医案说到自己治病的经历,从西风渐进说到中医传承的使命感,不知不觉一直聊到深夜。
后来,丁甘仁谈到了他培养中医人才的理想,诚挚的邀请曹颖甫到他中医专门学校,与他一同做这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曹颖甫面临着又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不要接受这个邀请?
第十一节
1920年曹颖甫受丁甘仁之邀,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不久又接替郑传笈出任教务长一职,前后长达数年。该校第一任校长是谢利恒,早期任教老师有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祝味菊等人。
教学之余在同仁辅元堂坐诊,每年端午至中秋节例有施医给药。曹颖甫主讲《伤寒论》、《金匮要路》和国文课。“其授课也,携水烟筒纸煤一把,且吸且讲。以《伤寒》、《金匮》深文奥义,抉择隐微,启迪后进,学者亲炙其绪余,咸心悦诚服,而忘其举动之离奇矣。”
课后学生们还常到寓所拜访曹师,提问解惑、讨论发明。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曹师往往会舍医谈诗,降温后再继续讨论,谈兴浓时甚至通宵达旦。
某冬日,学生秦伯未拜访曹师,在讨论到芍药的酸敛与苦泄问题时,两人意见相左,直争论至鸡声唱晓,临别曹师特意画了一幅墨梅相送,图上题句有“微雪消时说与君”来点说此事。
学生王慎轩侍诊时抄录整理的医案《曹颖甫先生医案》,于1925年由苏州国医书社出版。
“曹师医方,精锐猛烈,强弓硬弩,射必中的。苟无曹师之学而妄效曹师之方,则杀人更甚于庸医,可不慎哉?盖必先于仲圣之经书详细研读,深用苦功,然后读此医案,庶无穿釜之弊,而获无穷之益也!”
1926年丁甘仁先生逝世,“自丁翁作古,先生眷恋故人,郁郁寡欢,乃专志闭户著书,讲经授徒。”
他白天授课诊病,晚间专志著述。“每当不可解说之处,往往沉冥终日,死灰不畅,槁木无春;灵机乍发,乃觉天光迸露,春红结繁,夏绿垂阴,又如幽兰始芳,野水凝碧,神怡心旷,难以言喻。匝月之中,屡踬屡兴,不可数计。”
1928年《金匮发微》成稿,于1936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1930年《伤寒发微》成稿,于1931年由上海昌明医学社出版。
两书为曹颖甫研习《伤寒》、《金匮》数十年的心得,融二书为一体互为参考,注释各条说理清楚,且博引自己多年的治验以为佐证。“以考验实用为主要,间附治验一二则以为证信,非以自炫,特为表明仲师之法今古咸宜,以破古方不治今病之惑。”
对于药性和功效,曹氏还通过口尝身受,亲自验证。如:“凡服附子后,不独身麻,即口中、额上俱麻,否则药未中病,即为无效,予尝亲验之。”
“乌头桂枝汤'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此非亲验者不能言。盖乌头性同附子,麻醉甚于附子。服后遍身麻木,欲言不得,欲卧不得,胸中跳荡不宁,神智沉冥,如中酒状。”
“顷之,寒痰从口一涌而出,胸膈便舒,手足温而身痛止矣。服生附子者,往往有此见象。予与长女昭华,俱以亲试而识之。但昭华因痰饮服之,则呕痰而愈;予以寒利服之,则大泄而愈。要其为麻醉则一也。”
1937年《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书局出版,该书是学生姜佐景整理的临证医案,经曹颖甫审阅后逐案加以评语、说解和发挥。
十二、痛斥日寇,正气长存
1937年日寇侵华攻击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曹颖甫离沪避乱返回故里。12月1日江阴城陷,日寇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2月7日一群日寇追一妇女至曹宅,曹颖甫先生扶杖痛斥日寇暴行,惨遭日寇刀戳杀戮,两天后气绝身亡,时年70岁。
十三、经方传承,桃李芬芳
晚清时期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也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利弊。
在当时,“科学”和“民主”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加以否定,进而于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案”。中医界桑菊银翘“淡药”风行,不敢用麻附军膏“将军”之药,时医谓“古方不能治今病”,治病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曹颖甫则尊仲景之学倡导经方,认为《伤寒》、《金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强调经方是后世方剂的基础,指出学习中医应当从源寻流而不该舍本逐末。“先生则不肯随俗俯仰也。盖先生之临险证也明知其难治,尤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曰:'宁不效而受谤,毋有方而不用’。
其“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期间及诊暇之余,讲经受徒,诲人不倦。
“一时四方学子负笈来归者,济济如也。时从先生游者,多能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废疾,时人有曹派之目……或以诗请益,或以医求教,先后出先生门下者,毋虑数百人,今皆为超群拔俗之士。”
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沈石顽、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张赞臣、丁济华、姜佐景、王慎轩等,俱学识渊博,皆为其学生弟子之佼佼者,后来都成为中医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评价曹颖甫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
曹颖甫先生虽已作古,但他的学识、医案和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为后学所敬仰,给人以启示。首先,从他的学医、业医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传统中医的特有规律,即:中医可以自学成才。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曹颖甫是清末举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所以研读中医典籍能够心领神会。
其次,《伤寒》、《金匮》等经典是中医学的根基,经方是方剂的精华,学中医一定要重视经典和经方,经方药证相对、方证相应、组方精纯、药专效宏,学习有规律可循,临证容易上手。
再次,经方家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古、名医辈出,经方家精神表现在求真务实、敢于直言的行医、著述、为人等方面,这是中医学经方派的重要内容。
最后,经方家的弟子、学生和传人也能够较快地在临证实践中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小编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