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净春深好染衣——艾草扎染活动妙趣落幕
在这个春深景明的清明假日里,武林馆三楼活动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场妙趣横生的艾草扎染制作体验活动。活动结合武林馆区三楼意匠生辉展厅中的传统染色工艺,让活动参与者亲手制作艾草扎染作品,包括了手帕、抱枕和书签。作为浙博伴你共成长系列活动的一场,这次活动跟以往一样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报名参与,整场活动充满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扎染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自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就有大批量的生产了。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后来比较著名的有大理、白族、彝族扎染。《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第一个步骤,就是扎。扎染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可利用的工具,有粗细各异的线、棉绳、形状不一的小木片和橡皮筋等。小朋友们各自挑选领取完所需工具后,老师开始为大家耐心讲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原来通过线、绳、模型木片和橡皮筋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绑、捆、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运用不同的造型方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一组同相尺寸形状的小木片夹住的地方无法接触染料,可以形成跟木片形状大小一样的空白图案,这与绳线捆绑方法形成的纹路完全不用。但要把形状各异的一组组木片和手帕或枕套紧紧固定在一起,则需要使用橡皮筋才行,这对小朋友来说可不是容易的事。只见小朋友们或手忙脚乱或寻求家长帮助,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和认真尝试终于都绑住了自己心仪图案的木片。
扎染好玩就在于成品呈现之前,你不会知道它的样子,答案只能留待最后拆结时才会被揭晓。小朋友们盯着手里被各种工具捆绑得面目全非的手帕和抱枕套,有些犹疑和好奇,努力想象着染就后的样子,期待着手帕和抱枕套的华丽变身。老师跟小朋友们说工艺是死的,但思想是活的,每个人的花纹图案都是不可复制,要相信。
染前准备已经做好,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始染了。扎的环节,考验的是手艺,到了染的环节发挥的可就是奇思妙想了。老师早已提前准备好了清水、艾草溶液和皂矾溶液。将扎绑好的布料“疙瘩”先用清水浸泡湿润后,再放入温热的艾草染料里,经一定时间后捞出,然后再将它们放入艾草和皂矾混合溶液中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
时间是神奇的魔法师,我们需要的就是耐心去等待。为了不浪费春光,在等待一道道浸染程序时,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做起了艾染书签。小朋友们拿起灌了艾草染料的笔,在空白的书签纸上描绘着自己的天马行空,小朋友们画的不亦乐乎,老师忙着给大家添或深或浅的艾草染料和讲解指导亦是不亦乐乎。欢声笑语不断的活动教室外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打听着活动报名方式赞叹着活动的有趣。
终于到了要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很兴奋想第一个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小心翼翼拆去扎绑小工具,展开手帕和抱枕套。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画作”显现出来,没有工业染料那般浓烈明艳,却充满了无比的温柔宁静,织物给了植物艾草一个载体,而艾草将温暖沉静的气质毫无保留传递给了织物。
来源 | 浙博开放与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