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朝末年淮军9大将领

1853年洪秀全攻克南京 建立了与清政府分廷抗礼的朝廷 而清政府无力抵抗太平天国的攻势 积极号召地方豪强自行组织民团进行抵抗 这中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迅速成为了抵抗太平天国的一线部队,1863年为了弥补兵力不足 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天平天国在庐州一带吸收兵力 曾国藩派曾经在庐州办过团练的 李鸿章去庐州招募兵员 李鸿章在庐州一带招募兵勇6500多人 至此淮军的雏形形成 随着与天平天国的战争 节节胜利 湘军解散 淮军越来越在晚清的历史舞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充当着国防军的角色 一大批淮军将领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成长起来 成为了晚清最后一道抵御列强的篱笆墙 却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他们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民族气节 也有一心办学 培育人才的有学之士

盘点下其中的将领

1关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关天培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2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名将。

聂士成

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

3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佑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4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 。 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刘铭传

1864年,授直隶提督。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 。

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

5刘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

刘秉璋故居

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于国家动乱,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在'成都教案'中维护民族利益,清廷罢其职。一生淡泊名利,却十分重视教育,为家乡捐建了三乐堂书院、南京庐江试馆,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6潘鼎新(1828年-1888年),字琴轩,安徽省庐江县广寒乡人,

潘 鼎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后在家乡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令募勇立'鼎'字营。后迁居肥西三河。中法战争时,率部入越南与法军作战。

7.8吴毓兰(1827~1882),字香畹,安徽肥东人。兄毓芬,字伯华,官江苏候补道,加按察使衔,

淮军将领故居

著有《也是园诗抄》五卷。咸丰十年(1860)与兄毓芬集团练去凤(阳)、颍(上)间助'剿'太平军、捻军,擢县丞。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率师去上海进击太平军,毓兰从军东下,先后取柘林、奉贤、南汇、川沙、青浦、金山,任知县。次年取嘉定,加同知并领'华字副营'。同治三年(1864)率所部从总兵程学启攻嘉兴,战于合欢桥,升任直隶州知州。他与毓芬多次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同治七年(1968)一月,赖文光率东捻军突围至扬州瓦窑铺,为毓兰所获。是年加布政使衔。光绪六年(1880)授天津河间兵备道,修筑南运河、子牙河以及千里堤湾、静海、军粮城河道。著有《训子格言》。

9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父吴廷香,由优贡就选教职。其子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被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