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正月十五花会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的尾声,所以民间的活动特别热烈。唐朝张祜有诗句形容这天“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如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吃元宵等,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在北京地区,粗犷的北方性格更有了不同于南方的狂欢,例如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打太平鼓、跑旱船、跑驴等,统称为“花会”。正月十五这天夜晚,民间自发组织的花会都会在街区路口巡游表演。

例如“跑驴”,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相传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是和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项目组合在一起表演。跑驴需要有驴形的道具,主要是由驴头、驴身和驴尾组成,用竹子扎成骨架,外面糊上纸或布,前面昂起的头画上驴的面目,在驴背上留一个可套在人腰部的方形洞口,下面再用红布蓝布围起来。表演多由年轻妇女装扮成农村小媳妇儿,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前面是驴头,后头是驴尾,上身做出骑驴模样儿,前后左右扭腰摆动,腿在下面的围布内抖动,迈着小碎步模仿驴颠跑的样子。不时做出颠、跳、踢、惊的滑稽动作,再加上脸上的夸张化妆和表情,常引得围观的人哄堂大笑。她身边还有一个男人扮演丈夫,手持鞭子做赶驴状,这样就有了情节,这是一对农村夫妇,正月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小故事:如过沟、爬坡、驴惊了、丈夫如何抢救等,夫妻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同时还有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行走在欢乐的街头,给喜庆的海洋推波助浪。

在花会同时演出的还有“划旱船”的民间歌舞,它也叫“跑旱船”,大多流行于北方农村,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舞蹈动作。它的道具依照船的外形制成木架子,木架的周围,用棉布围起来,并且在上面用海蓝色画上海水江崖的传统纹样,意在表现船在水中漂浮的样子。在旱船的上面留一个方形口儿,船的头和尾用彩色布罩住,再用四根木棍支起一个船篷,周围缀上彩色的花穗子,船上留的方形口里,站着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肩上搭一布带子把自己和船系在一起,双手提着船帮。船外由一男子扮成艄公的样子,手持船桨,做出起伏波动的步态,随船而行。船中的女子与艄公默契配合,模仿行船中水波上下起伏,时不时好像遇上旋涡,剧烈颠簸,女子做出惊叫不已的状态,他们有趣的形态和舞姿博得观众鼓掌喝彩,随着他们队伍的行进,大街上的人流也簇拥跟随着。金朝诗人元好问形容过这阵势:“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我小时候,北京人口还少,车也少,所以花会得以在市内大街上展演流动,现在只能在京郊区县偶见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清明节民俗

    清明节的民俗 qingming 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民间习俗花样各异,但是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荡 秋 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 ...

  • 农村杀驴你见过吗?驴真的很倔呀!

    农村杀驴你见过吗?驴真的很倔呀!

  •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底要“闹”哪样?

    文.图 / 何大齐 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摩肩接踵喜盈盈.金鱼走马样式多,全凭巧匠手扎成. 元宵节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古人称"夜"为"宵", 所 ...

  • 民间故事:《驴妖偷鱼》,发生在农村故事

    民间故事:《驴妖偷鱼》,发生在农村故事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