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文征明的行书,领略大家风范,写好行书要掌握这七个要点

任侠家

任侠家04-07 19:18

欣赏文征明的行书,领略大家风范,写好行书要掌握这七个要点

哲嘉快讯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下面我们以文征明的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要说哪种书体最实用,那非行书莫属。行书也非常不好写,但写好了绝对能够扬名立万,王羲之写了个《兰亭序》,一下子名垂千古,被称为“书圣”。行书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

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第一,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第二,点画结构要到位

这里说的点画是组成行书的元素,点画写不到位,对行书来说就是不伦不类,应当试着把楷书的点画引入到行书中来,但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提按动作,切忌太快或太慢。一个好的结构给行书的欣赏会带来美的感受,行书的结构是有它的规律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摸索普遍规律,从这个结构上感悟到另外一个字的写法,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字都要去写一遍,那样的话,即使把所有汉字都写完了,也得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

第三,观察字的大小长短

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

第四,字之间相互呼应

行书运笔较为迅速,各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有细细的线条相连,这称为“牵丝”、“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第五,字要疏密均匀。

我们要合理运用疏密关系,该密则密,当疏则疏。在对比中求得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不过,疏不等于散,密也不等于互相抵触,所谓,“违而不放犯,和而不同”。

一般来说,字距太疏,就会神散;字距过紧,则会神拘。所以字距当以不疏不密,恰到好处为佳。行间的空间也同样重要,他的宽窄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

但行书有很大的灵活性,对字距、行距疏密的限制并不也很严。每位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如苏轼字距、行距皆较紧密;董其昌字距、行距皆较疏松;黄道周、倪元璐的则字距紧而行距松;另类的杨凝式字距、行距都显得特疏朗,而字字照应,并不觉其疏;王羲之则得中和之美,他众多的行书作品。

第六,墨色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

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

第七就是感情投入,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都是书法家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卖弄技巧,这样才是一幅好的行书作品,也希望大家都进步,在书法中寻找乐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