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百年 故宫苏宴有望再现
本报记者 尤薇
“苏宴有望到北京故宫东边的太庙中展出。”昨天,吴门人家掌门人沙佩智自豪地表示,清朝设于宫廷光明正大殿的国宴苏宴,在“沉睡”一个多世纪后正翩然回归。
“一桌苏宴光热菜就有32道,正在紧锣密鼓筹划复原细节。”沙佩智透露,近日她赴北京深入研究苏宴时受到邀请,今年7月,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计划在太庙举办《看懂中国 走进苏州》展览,苏宴有望首次对外展示。
A
一碗糖粥起步
踏上饮食文化溯源“新征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苏州老人,从“一张白纸”到省非遗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项目保护人,花20多年时间追梦,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和热爱江南文化的有志之士携手一路探索,在数千年吴文化底蕴滋养的水土上,正在谱写一段苏州饮食文化溯源的新传奇。
沙佩智,人称“沙奶奶”。前50年的人生轨迹和餐饮“不搭界”,她学的是工业会计,退休前在工矿企业从事财会工作。然而小时候耳濡目染,苏州小巷悠悠传来的“笃笃笃,卖糖粥”叫卖声,伴着房东送来的一小碗糖粥,在回味无穷中播下热爱的种子。“苏州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苏州人深感自豪,由此痴迷。”50岁退休后,沙佩智把热爱化为“实操”,在观前开出一家八宝粥店,和一批有志之士成为研究同道。
无独有偶,1986年创立的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此时正在物色饮食文化“实操手”,几经周折找到沙佩智。沙佩智坦言“搞餐饮我不会”,怡园后人、苏州文化界老前辈顾笃璜语重心长地劝说:“苏州的东西失传了可惜,你做好了有意义的!”责无旁贷,沙佩智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
“不少人以为加糖就是苏州菜”,进入食文化展示厅创办吴门人家后,沙佩智依托饮食文化产研结合平台,请来苏州餐饮“老法师”史俊生坐镇。史俊生家学渊源,他10多岁进入上世纪50年代苏州首创的烹饪班,跟随张荣祥学艺。张荣祥是最后一位苏州织造府官厨张文彬的孙子,史俊生钻研刻苦,深得张荣祥喜爱,毕业后担任张荣祥助手。
史俊生“传帮带”的大厨团队,从苏州织造府官厨源头一脉相承,传承发扬苏州“老法头”厨艺,为唤醒、复原“沉睡”的苏宴奠定厨艺基础。
B
一次千里邂逅
故宫档案苏州菜“飞回家”
很多苏州人没想到,故宫国宴也姓“苏”。
2006年年底,两位热爱江南文化的女士在苏州邂逅,拉开故宫档案中“沉睡”百年的苏宴回归序幕。
“《宫廷史》记载,苏州厨艺从明朝就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馆员苑洪琪197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宫廷文物研究。她介绍,故宫博物院现有186万件文物,有30%至40%是苏式的、苏造的。苏州菜作为重要部分,在清宫《苏造底档》等有大量记载,有皇帝下旨设苏宴档案,还有专门的苏宴桌等。清宫2个苏州厨房,分别是设在紫禁城北大门神武门内外的苏造(灶)铺内铺、外铺。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保存了大量在苏州织造府用膳的记录。乾隆三十年下江南时,苏州名厨首次出现在《御底档》中。除了宫中随行外,无论在扬州天宁寺行宫还是杭州行宫、西湖行宫,一路都由苏州织造府大厨为乾隆备膳,苏州厨子张东官还被乾隆从苏州“挖”进宫廷,当上了“贴身大厨”,成为宫中“江南第一名厨”。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年届七十的张东官才因年迈回到苏州。随着苏州名厨不断入宫,苏造肘子、苏造丸子、苏造肉等苏州菜,成了宫廷中的名菜,就连酱也出现了“苏造”。
2006年年底,苑洪琪到吴门人家时,和沙佩智一见如故。得知故宫档案中有苏宴记载,沙佩智如获至宝。
走进故宫,第一次看到浩如烟海的档案,56岁的沙佩智两眼放光。不能复印拍照,她就连续多次赴京一个字一个字手抄,直到找到档案出版物后,才结束“手抄工程”。追随苏宴10多年,凭着锲而不舍的钻劲,沙佩智“咬定苏宴不放松”,从查资料考证到向专家学习探讨,“跑北京就像去观前”。
2009年3月19日,在吴门人家,苑洪琪和沙佩智现场联手指导,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苏州织造府所用的苏州菜,首次从故宫《御底档》中“飞”回苏州,被苏州大厨精心复制成功。2009年4月29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纪念张东官进宫245年、吴门人家进宫再呈织造官府菜中,苏州大厨复原的织造官府菜再现故宫。2012年,吴门人家复原康熙五十八年册封琉球国国王的册封宴。2016年7月10日,吴门人家举行《宫廷苏宴高层论坛》,故宫博物院派出4位专家前来交流指导。
“沉睡”已久的苏宴回到家乡“生根开花”,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苏州市、江苏省非遗保护项目。
C
一个更高目标
苏州菜传承光大“再出发”
“希望苏州菜制作技艺进入国家级,乃至联合国非遗保护项目。”沙佩智展示的满满几箱饮食文化史料,凝聚了热爱江南文化人士的收集研究心血。“苏州菜有资格代表故宫、代表国家”,沙佩智说,近年她一直在研究:为什么苏州菜能进入宫廷成为国宴?究竟好在哪里?从政府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专家前辈、苏州大厨到热心市民,有志之士倾力共襄盛举,为苏州饮食文化传承光大“更高目标”不断努力。
“《史记》《离骚》中就有苏州菜记载”,沙佩智介绍,苏州菜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史记》中有“鱼炙”、《离骚》中有“吴羹”、《世语新说》中有“莼鲈之思”,《易牙遗意》《随园食单》《桐桥倚棹录》等都记载有苏州菜,林语堂著作中也有“金圣叹的花生米”。为全面梳理追溯苏州菜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沙佩智请学者编撰出版《历史典籍中的苏州菜》《苏州历代饮食诗词选》。“苏州一条鱼也能讲出生动文化传承的故事”,根据《史记》记载,吴门人家还复原了“藏剑鱼”。
“品一口苏州美食,读一卷江南文化。”沙佩智收集编写的《苏州吃食》中,对苏州饮食文化故事如数家珍:“剥开一只粽子,翻开的是伍子胥兴吴之大略;打造一块年糕,是在为营造阖闾城添砖加瓦;品一口冬酿酒,品味的是泰伯、仲雍酿造吴文化的甘露;一只苏式月饼,在元朝末年暗含着张士诚起义的消息……”
从吴门才子思想到吴门医派养生理念,沙佩智和有志之士“跨界”钻研求证。“晋有张翰莼鲈之思,唐欧阳询写的《张翰思鲈帖》现藏故宫博物院,唐高宗、宋徽宗、乾隆都作了评价。”针对吴门才子思想对苏州饮食的影响,沙佩智收集写下《故宫珍宝·思鲈帖》、以鱼作画松鼠鳜鱼等故事。在探索吴门医派养生理念对苏州饮食的渗透中,她从上工治未病、苏州菜清淡、杂食、保健药材、食物中的青霉素、被遗忘的饮料等方面,得出考据史实。
“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是苏州菜的灵魂。”沙佩智表示,苏州菜厨艺要从道、理、术三个层面传承,近年她从选材要求、追求本味、清香味浓、刀功和火候等方面,开展苏州菜文化技艺传承理论的研究。
“苏州菜'再出发’汇聚各方合力”,去年6月2日,在吴门人家举办的倡议苏州菜制作技艺申报非遗工作促进会上,我市多方联手,开展苏州菜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研讨,进一步打响苏州菜城市名片。“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不好前对不起祖先,后对不起子孙。在苏州饮食文化薪火传承中,我只是一个小学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向着这个目标,今年71岁的“沙奶奶”一步一个脚印,继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