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秀-黄姚古镇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距离贺州市区4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黄姚古镇方圆3.6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黄姚古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凤凰”。这是人们给予“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黄姚的赞誉。
从导游图可见:小珠江、姚江和兴宁河三个小河流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黄姚古镇的建筑风格是按照古代九宫格的布局进行设计的,没有人工造墙,而是以一条小溪和周边连接的房屋为界,只有镇门、弄堂门、镇守城门。在黄姚,山水、亭台楼阁、民居、街道有机地结合在起,包括人类存在的一切功能。这种集居住、防御、观景、休闲为一体的古典园林建筑,在广实属罕见。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黄姚古镇里的门楼、古戏台、古街、古井、民居、宗祠、庙宇、桥、亭、匾等有形建筑遗产,特别是作为整体出现的古镇聚落环境。古镇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面积达1.6万平方米,完整保存8条石板街,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全长10多公里。还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特色桥梁11座,楹联匾额上百副。古镇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设计建造匠心独运,从建筑学上说也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景区入口处钱兴广场。
钱兴烈士塑像。塑像高3米,玻璃钢塑造。塑像基座高2.6米,宽1.5米,台基边长1.1米,台下阶梯三级总高0.5米,为花岗岩结构。 这一尊塑像是为了纪念中共广西省第一任工委书记钱兴于1986年兴建的。
左侧是戏台,右侧是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中间是景区入口。
景区入口,匾额:“黄姚”。黄姚最早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当时黄姚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只有在现今的黄姚古镇上的中兴街有两户土著人家居住,一户姓黄,另一户姓姚。经过繁衍至元朝末年三百年期间,发展到有八大姓,但以黄姓与姚姓为多,黄姚名字的来历就是以这两大姓所命名的。
戏台。这是座建于明靖年间的砖木石结构戏台,虽经历次修缮,仍旧保持明代简洁大气的风格。戏台平面呈“凸”形,分前、后台两部分,前台为戏台部分,台基均为整条大青石板砌成,舞台中央铺以木地板,戏台的天花为木平板,上绘有清秀的花草虫蝶图案,左右两边是低矮的木栏杆。戏台的后台与前台之间是由板屏相隔,左右还开有雕花花窗和供演员进出的屏门。戏台中央悬挂一块木质牌匾,上书三个行草大字“可以兴”。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江西安远知县黄姚镇举人林作楫所书。
宝珠观大院。
“镜里天花”照壁及楹联:“窥透灵山千叠峰,别开兜率一重天”。
宝珠观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清乾隆九年(1744)和光绪二十年(1864)两度重修。分上下两殿,皆雕梁画栋,石刻石柱、硫璃瓦盖;殿内壁画栩栩如生。门前有一对石狮镇守。
宝珠观的龙爪榕。有500多年树龄。
这一棵龙爪榕便像是金龙探爪,气势非凡。
1944年冬,日本侵入广西,桂林沦陷(桂林是当时省工委所在地),广西省工委在钱兴的领导下迁至黄姚,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知名人士。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一新,1986年7月作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重新开放。
进入大门。
两侧是二层楼房。
一楼有何香凝故居。
景区内还有还有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知名人士故居。
高士其故居。
张锡昌故居。
广西日报旧址。
黄姚古镇的道路从入口开始都是用青石铺就,据说一共有99999块,一块不多,一块也不少。这种说法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演绎,没有人会一块一块地去数,但是却说明了当地人对于“九”这个数字的喜好和迷恋。古镇的青石板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光滑照人。
石跳桥是清朝嘉庆16年时候始建并保留下来的。整座桥由31个桥墩排列而成,石墩的间距按照正常人行走的步距,既方便行走,又不影响泄洪。
佐龙桥。桥东有佐龙祠,祠旁有龙门榕,桥西有宝珠观,桥下有鲤鱼跳龙门等景观。
佐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83年),佐龙桥长8米,高3.6米,宽5米,石结构,桥边有石栏杆作为护栏。
佐龙祠建于清乾隆初年,光绪年重修。佐龙祠高2.8米,面宽2.41米,进深3.7米。砖木结构,祠与亭相连,方石须弥座,单檐。亭为重檐,歇山顶,方形结构,四柱上有对联。中联"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扶博厚铁山河。"前联"傍水四围山蕴籍,洞天一品石玲珑。"左联"此地有碧流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右联"乾坤风月无双价,廊庙山林一等人"。亭的上方有一圆形篆体"寿"字,另有一幅鱼头蝙蝠身的图案,据说是作者根据祠前的"鲤鱼跳龙门"之景而获得的灵感。
龙门榕,因其枝干弯弯曲曲,中间形成树洞,故称“龙门”,已有800年树龄。旁边的石头酷似鲤鱼,与龙门榕合称“鲤鱼跳龙门”。龙门榕与龙爪榕遥相呼应,再加上流水、古桥、古亭映衬其间,构成古镇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
“鲤鱼跳龙门”。
从佐龙桥往前走,就到了亦孔之固入口,这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古镇入口。“亦”通“一”,虽然只有“一孔”之大,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门楼为两层建筑,上面高层用于守望站岗,下层为门用于通行。
为了安全防御,抵御偷盗劫掠,古镇的四周围及镇中心咽喉地带都修筑了碉楼、门楼或门,目前镇上保留完好的门楼或门尚有十二个:太平门、天然门、亦孔之固、东门楼、西门楼、守望楼、三星楼、西顾延禧、新兴门、永安门、兴安门、余庆一门;已坍塌的两座门楼为南门楼和安乐门。
从亦孔之固门楼进来,就是黄姚的安乐街。黄姚石板街目前有8条,分别为:金德街、迎秀街、天然街、中兴街、安乐街、连理街、龙畔街、山磅街。
安乐街。
安乐寺在黄姚安乐街。 明朝万历26年(1573年),土人为排斥到这里谋生的汉人,经常出来抢掠钱财,于是他们以鸟羽檄(急文)呈上,请知事和府台知府派官来治理,当时知府派千户李道清率官兵讨平了土民之乱。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立寺公神像(李道清)永远纪念。当时是清朝初年(1644年),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了。
名秀堂。
老广告。
当地居民。
永安门。
老人与狗。
迎秀街是黄姚古镇最宽阔的石板大街。据说迎秀街刚建成时有一阵没取名,后来恰好黄姚镇上有人考中了秀才回来,人们在迎秀街搭起松门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于是就把这条街命名叫迎秀街了。迎秀街和安乐街一样,也是黄姚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抗战时候文化名人欧阳予倩的寓所就位于迎秀街上。
太平门,位于迎秀街最西端。对联:“太和有象天街胜,平正无偏道路遵”。
西门楼。匾额:“西顾延禧”。
从太平门出去,就是天然街,黄姚很有名气的郭家大院就在天然街上。郭家大院是黄姚古镇典型的平地庭院式建筑,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说郭家大院的主人的祖先乃是盛唐有名的将领郭子仪。
修建郭家大院的主人名叫郭际康,乃清朝乾隆晚年间进士,曾入翰林院为官,后任前江南江西副主考官,历事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因他为官清政廉洁,晚年仍勤于政务,深受朝廷器重。
因此在他晚年暨夫人古氏八十一寿辰,道光帝特赐他镀金的御匾——“稀龄举案”以示嘉奖,如今郭家大院的正厅里还悬挂着这块皇帝御赐的牌匾。
郭家大院青砖碧瓦,曲径通幽,设计别致,布局精巧,风格独特。宅第间有两个圆形拱门,称为太阳门和月亮门,取阴阳融合日月同辉之意,分别叫太阳门与月亮门,月亮门由61块青砖堆砌而成,太阳门则由62块砌成,61与62采用整数出头,寓意为出人头地。两个拱门中间有一块天井,显得别有天地。
接龙楼。门联:“门近接龙水流四八,桥横走马景足西南”。
天然桥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溶蚀而成。桥高约2米,长3米,桥下石溪清澈,桥底左侧水窝为制作驰名中外的特产"黄姚豆豉"的埠头,据说只有在此洗制的豆豉才最香甜纯正,清代列为贡品,故黄姚又美称为"豆豉之乡"。桥北端土墩上长有一棵榕树,可供游人休憩乘凉。文人雅客至此,每每勃发诗情。80年代,在天然桥附近建有天然亭,可供人们歇息或候车之用。
向东走上几步就是郭氏宗祠。
宗祠外面有一个大碾盘。
在郭氏宗祠前面有一个大水塘,叫做龙塘,中间建有风雨桥。
风雨桥。
吴氏宗祠,与郭氏宗祠隔龙塘相望。宗祠门前修着高高的石阶,宽阔的门廊,显得比郭氏宗祠更为气派。抗战时期,广西省立艺术馆曾在这家祠堂上课和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和画家蔡迪支、易琼等人曾在此工作过。
仙人古井距离源头鸡公山约两三公里,占地约50平方米,有1米多深,分为5口。 古镇上的人把这井的水称为神仙水。第一口井是专供居民饮用的,第二口井是洗菜用的,第三、第四、第五口井是洗衣服、洗农具用的。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为"取水节",那天的中午十二点钟以前,镇上的群众都来这里上香取水。
兴宁庙在黄姚古镇东侧,是黄姚古镇景点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重修,并添建真武亭,护龙桥。庙背靠隔江山,面向真武山,左有鼓乐亭,壁上画有八仙醉酒图;右是牌坊,青砖墙,琉璃瓦盖。真武亭柱上有对联:“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是清代举人林作揖撰写。前面石柱上对联为:“襟带河山,形腾甲出”,旁书“巨川林作揖题”。中间石柱上的对联为:“山峙水停鱼鼓浪,春华秋实鸟争鸣”,旁书“云纪莫官生题”。里面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帝网万年垂保障,仙山千古仰声灵”,旁书“玉田何其璋”。
著名的兴宁庙匾额“且坐喫茶”已被文化部列为“中华名匾”之一。
护龙桥下是石溪与姚江汇合处,溪水从庙门前蜿蜒流过。
司马第。据史料记载,这户人家姓莫,明朝时当的"司马"官,即是府州通判。门前有拴马桩。
守望楼是黄姚古镇东南方向的门楼,设有瞭望孔和枪眼。守望楼一边是高石墙,另一边临水,易守难攻。
锁龙桥这是黄姚古镇中一座比较年轻的桥,修建于一九八几年。
锁龙桥。
变色榕。当地居民每年春季会根据叶子的变化判断出当年的天气情况,变枯发黄预示着会有大旱大涝,苍翠碧绿则预示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有人称呼它为“夫妻榕”,这颗400多年的榕树原本是种下的两棵树,它们逐渐靠近、相拥最后融合在了一起。平时无法区分开来,唯落叶时才能分清楚,因为有一棵会提前落叶。
东门楼为单座城门楼,平面为正方形,砖瓦结构。
南蛇出洞位于古镇新兴街,在一块大石依墙而出,形态像一条出洞的蟒蛇,称"南蛇出洞"。
带龙桥有大小两孔,大孔有石灰石拱砌,横跨在深长的石槽上。小孔于大孔两端,平时无水时为旱桥,涨水时帮助大孔排洪泄水。
2016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取景就是带龙桥。
驴友留影。
石蘑菇林。桥的右边有很多裸露出来的熔岩石,若隐若现,很像蘑菇,故称之为“石蘑菇林”
见龙祠。见龙祠为单座式祠,砖石结构,中有祀台,台下有焚纸炉,两旁建有碑坊。见龙祠的柱子上分别有联,中联:"见隐显微一甲咸蒙保障,龙盘虎踞千秋共仰英灵。";前联:"开拓四壁凭看石,闲对中流为听泉。";左联:"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右联:"画意诗情山色裹,天光云影水声中。"
郎官第。古镇的另一个大姓是梁氏,郎官第就是梁氏的住宅。
郎官第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光绪皇帝的一块赐匾:光绪年间梁氏祖先任广西迁江训导时,政绩突出,光绪皇帝表彰梁都的父母教育有方。
古镇夜景。
夜景。
夜景。
夜景。
夜景。
次日清晨。屋顶上挤满了摄影爱好者。
日出。
日出。
日出。
日出。
日出。
日出。
日出。
炊烟
我和驴友。
古镇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