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些女作家的人生不是只有那场风流情事

两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女作家写了一个故事,至今仍是无数言情小说的写作蓝本。

这位英国女作家就是简 · 奥斯汀,而这个故事指的是《傲慢与偏见》。

在那些著名女作家的故事里,简 · 奥斯汀的生平大约是排得上名的简单,她的故事不如乔治 · 桑那般风流大胆,也不如勃朗宁夫人那样惊世骇俗,毛姆评价她,说她终身未嫁,却把爱情留给书里的人物

周末重看了一遍《成为简 · 奥斯汀》,和第一次看的心境不同,这次最打动我的一幕不是森林中 Jane 和 Tom 重逢后压抑痛苦的深吻,也不是结尾时 Tom 那一声饱含深情与遗憾的 'Jane'。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爱情已经从她生命中逝去,她的自我意识也全然觉醒,她端坐在窗前创作《傲慢与偏见》,当那一句经典的开头念出来,你就知道一部名著即将要诞生了。如同电影的片名,她终于成为了简 · 奥斯汀,那个闻名后世的伟大小说家。

' 没什么能毁灭你的灵魂,包括贫穷。'

她没有为了金钱嫁给贵族,也没有为了爱情放下自我,在那个时代,她就活得清醒,她说没有爱情的结合是一场悲剧,如果对方的缺点盖过良好的品质,也应该果断放弃这一段关系。

她一生未婚,却没有放弃过对自我的追寻,她坚持不断地创作,成为 ' 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绚丽的鲜花 '。

我爱看女作家的传记与小说,她们才华横溢,发出自己的呐喊,在那个年代,她们仍然保持清醒的自我,不被教条束缚。张翎在《三种爱》里写,在文学史上,女人的名字虽少且间隔遥远,但一旦出现,便带着响亮的不可复制的独特回声

勃朗宁夫人:惊世骇俗的反叛者

提起女诗人伊丽莎白 · 巴雷特 · 勃朗宁,你一定会想起那一场惊世骇俗的私奔。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她的故事无疑是浪漫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英俊深情的男人,五百七十四封来信,一场为爱出逃的私奔,这样的剧本足以拍出十部浪漫的文艺片。

但或许在那时,这场私奔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因为她的身体已经是那么脆弱不堪,幼时骑马摔伤留下的病症让她无法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还要携带呼吸器,但哪怕如此,她仍旧在夜色中步履匆忙地走向真爱。

人们对她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但如果只聚焦在她的爱情,无疑是对她才华的不公,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留下的绝不只是那场惊世的情事。

勃朗宁夫人从没受过正式的教育,又深受病痛的折磨,她所有的知识摄入都是自学,她是独具天赋的,她所写的长篇诗歌《奥罗拉 · 李》被称为 '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长诗 ',而她写的十四行诗也获得极高的赞誉,人们称它是 '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

与那个时代的女子不同,她将情感宣泄得如此直白外放,连诗歌也是如此,你能看到热恋中的她对罗伯特 · 勃朗宁炽热的爱——

' 说了一遍 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当成一只布谷鸟的歌曲

……

说你爱我   你爱我   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   还得用灵魂爱我   在默默里 '

他们眼中的惊世骇俗的反叛者,不过是一个真诚追逐爱情的女人,不过是一位自我意识觉醒的女诗人。

伍尔芙: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1928 年,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说出了那句流传百年的箴言:' 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百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有穿透时代的力量。

我时常会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女作家,她们在面对生活的烦恼时,是否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内心坚定,是否也会陷入迷茫。

我在伍尔芙的传记中看到她写给姐姐的信件,她曾这样总结自己前二十九年的生活:' 快要 29 岁仍未婚,将要一事无成,无儿无女,又有精神病,作家之梦渺茫无期。'

但伍尔芙之所以是伍尔芙,是她在焦虑下仍然满怀激情,因为在这封信接下来的叙述中,你仍能感受到她心中不灭的激情,每一个字都像是正在燃烧的火焰,快要把纸张灼烧。

无论在哪个时代,伍尔夫的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作为坚定的女性主义呐喊者,伍尔芙的作品里不乏这样的主题——

《奥兰多》里,活了四百年雌雄同体的奥兰多,他 / 她在两个性别之间转换,看到了男性地位之尊贵,女性地位之不公,作为男性,可以跟随内心的感受,追逐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作为女性,参加宴会被贵族当面讽刺女性不过是矫揉造作的生物,只要给她们皮草羽毛珍珠钻石就会变得美丽而浪漫。

还有《到灯塔去》,拉姆齐夫人向生活瞥的那一眼,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生活是某种真实的、纯粹属于个人的东西,她既不和子女也不和丈夫分享的东西。

这些作品都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证明,每一个女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以及看书做梦的自由,就像伍尔芙所说 '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