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而复废,废而复兴,为何毛主席坚持取消的军衔制,后来又恢复了

1955年的授衔典礼,那一幕恐怕是,当年所有共和国将士们心中,终生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
当天,一千多名解放军将校们齐聚中南海怀仁堂内,接受着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

1955年授衔典礼

从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共产党人沐风桎雨、筚路蓝缕数十年,才最终铸就成了共和国麾下的百万雄师。这一千人的身后,代表着无数个为共和国建立,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以及壮烈捐躯的军士、将领们。当天下午五时,毛主席亲自将共和国元帅命令状亲自授予了朱德、彭德怀等人,后来的我们无法揣测当时毛主席的心理,高兴抑或喜忧参半?

毛主席亲自给予元帅们授衔

因为十年之后,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推动了军衔制的取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年实行军衔制,充分肯定了开国将帅们的元勋功劳,然而,其后军衔制却在共和国后来发展的过程当中,凸显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方面,使得党和国家领导层考虑再三之后,最终在1965年时取消了军衔制。
导致军衔制取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毛主席倡导人人平等

毛泽东的一生,始终主张打破阶级壁垒,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当年闹革命之时,毛泽东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亲临一线、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沟通交流,号召发动大家加入工农武装,并领导他们发动了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

秋收起义

在白色恐怖盛行之时,毛主席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宣传共产党为穷人争取权益的理想和信念;那时候,毛泽东整日和基层的官兵们一起,他给大家讲,共产党的军队和旧军阀不一样,军队里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
因此后来在三湾改编之时,军规里特别做了规定:

军官不许打骂士兵,废除肉刑和繁琐礼节;

当时的红军无论官兵都得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风气良好,团结对外;很多志愿参加红军的指挥员和战士们,大家都是来自于穷苦人家,之所以选择加入红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没有打骂、没有压迫,指挥员战斗员不搞特殊对待,军官们更没有特权。
毛泽东被称为劳动人民的大救星,他一生关心百姓疾苦,投身革命时,更是立志于想要打破旧中国的樊笼,消除巨大的社会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

毛主席亲自为元帅授衔

1955年,授衔之后,毛主席就有些顾虑,那就是,军衔制会不会让自己最看重的军队中,出现官僚主义重新抬头?
后来,毛主席曾偶然间听到几次,解放军军官为战士洗袜子和内裤的事情,对此他非常喜悦,高兴地表示这一件小事就能看出,军队里军官没有搞特殊化,这就很好嘛。
毛主席一直倡导的人人平等理念,也使得其本人对军衔制,分级鲜明的制度,不太欢迎。
除了毛主席本人的观念影响,60年代我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也使得源自于苏联的军衔制在中国国内开始不吃香了。

苏修的那套东西,我们不要了

在实行军衔制前,广大指战员对有关军衔制所知甚少,只有对国军、日军和美军等对手的军衔有所了解。
国民党沿用北洋政府军衔制;授军衔没有统一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地方军阀、山大王啥的都可以,就像吴三桂当年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有枪就是草头王,只要你有兵,那你就可以仿效他。

国民党授予的一级上将

另外存在衔高职低,滥封各种将官校官的问题;最可笑的是,西北军阀马步芳12岁的儿子,竟然也挂了个上校团副之职。
我们抗日战争俘获击毙日军将领时,往往不以敌军官职,而以敌酋军衔为衡量基准;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击毙的最高级别的将领阿部规秀中将;他在日军中担任的官职,估计问十有八九都不太熟悉。
20世纪50年代,中苏正处在“蜜月期”,苏联便派出顾问,同时设计了一套中国式军衔方案, 因苏方配合度并不高,初版军衔制比较粗糙。

苏军

20 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军衔制是仿效苏军设立的,苏联既然已经变成修正主义;军衔制便随之沦为“修正主义“军事制度。
这也加重了大家对军衔制的否定性认识,同时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取消军衔制的呼声也很高。

社会舆论倾向:

20世纪50年代正是实施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收归人民公社,出工记工分,吃公共食堂大锅饭, 大刮“共产风”。鼓吹平均主义;这种大舆论背景下民间盛行着这种追求“平等”的风气。
国家主席刘少奇就曾在接见全国劳模时,曾紧紧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

“我干国家主席,你掏粪,都是为人民服务,分工不同而已。

刘少奇握住时传祥的手

任何时代的军人都是来自于人民,军人的精神面貌和当时的人们肯定是一致的;当时军队里、社会上就有一些人想到:革命成功,新中国已经成立,我们也如今学着国民党搞封官进爵这一套,会不会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呢,会不会也因为封建主义官本位思想,最后蜕化到旧军阀的样子呢。
国民党军内,当年盛行旧军阀式官兵关系,军官对士兵好像对待畜牲,随意虐待打杀,如同自己的私产任意处置,士兵的身家性命都被时刻拿捏着;要随时小心翼翼,因为不小心犯了小过都可能被打成残废;至于被靴子踢,抽嘴巴,挨耳光,那就是家常便饭。
咱们举一个蒋纬国的真实经历:
时为上尉连长的蒋纬国单独坐火车出行时,座位被一个没买票的上校抢走,而且还因为蒋纬国不知尊卑没有提前让座,直接抽了他一个响亮的大嘴巴子;不为啥,那就是我的军衔比你高得多,欺负你就欺负了;后面这个上校得知自己抢的人乃是蒋二公子,直接吓得在厕所门口下跪求饶。

蒋纬国(右一)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原本为了方便管理的军衔,会不会成为仗势欺人的资本,形成阶层鄙视链呢?当年,军中之内,会发出取消军衔制的呼声,自然不是偶然的。
当然除了以上客观原因之外,军衔制本身的不足也令当时的领导层不得不考虑,取消军衔制。

军衔制本身的不足

1955年授勋时,因为需要平衡、衡量各种因素,也没有一个精确化的标准,最终因为授衔高低,就闹出了不少争议;
如粟裕同志是否该授元帅,就曾闹到毛主席那里,由他来亲自决断;其它不能兼顾的就更多了。

粟裕将军(左三)

譬如,1907年出生参加过黄麻起义詹才芳同志,资历算得上特别深厚,但因为某些原因,1955年只授予中将衔。可是却有多位上将见了他主动敬礼,不为啥,这都是他曾经的老下级老部下,即便军衔较高,大家还是按照习惯来。
随军衔制同步而来的是,军队进入正规化组织管理。
然而,人民解放军从红军而来,却一直没有养成条令、条例治军的习惯。基层军官队伍普遍文化水平低,读过正规军校的很少,“大老粗”占大多数,不太重视先进管理; “游击“思维没变,1号首长说了就算,不愿意接受制度约束,这些难免滋生抵触军衔制的心理;
1955 年首次军衔评定时,没有和职务级别形成配套。
军衔相对虚,职务级别实,但二者又相关联;然而任免审批管理权限又由不同部门分管,加上军衔晋升有相对独立的一套制度(年限年龄限制等),无法做到二者统一办理。薪金方面则更难以达成合理的平衡,无法形成完善管理制度,造成后续军衔晋升无章可循,导致广大官兵不满情绪滋生。
还有一个就是,军衔制中的年龄匹配问题。
如1955年授勋时,肖华上将仅39岁,谢有法中将38岁,吴忠将军34岁,按照苏制版的《军官服役条例》,十年之内无法继续晋升;即算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获得辉煌战果的是他们,也只能呆在原来的军衔上。

肖华(左一)

其实在1955年授勋后,因为边境纠纷即战争未断,不少军官职务提升较快,军衔却被限制住,甚至出现中校师长这样的倒挂情况;军衔制的超年龄服役问题,55年授勋其中不乏年龄严重超标的,譬如77岁的军医少校蒋维平,在五年后升为中校;
你难道让他在授勋完后找他谈心,就《军官服役条例》的细节跟他说明,让他深明大义,就地退役?这估计也不能吧。
对于以上军衔制的种种弊端,领导层也都看在眼里,内心已经产生了废除军衔制的想法。

党和军队负责人的意见

1964年8月间,贺龙、罗瑞卿到北戴河向毛泽东汇报,讨论时,贺龙建议:“是不是连军衔一齐取消算了?”毛泽东立即回答:“取消,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贺龙元帅

为啥贺老总对废除军衔制为什么如此热心呢?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闻名的贺龙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9岁的时候,家乡桑植县洪水为患,青黄不接。
父亲贺士道带他进县城去买半赈济半降价的平祟米。当天饥民太多,装模作样维持秩序的官员和衙役们,根本不把饥民当人,骂人推人用鞭子抽人,蛮横嚣张。贺士道实在看不下去,半恳求半呼吁,讲了几句公道话。
但就这样衙门里的太爷们就不爽了,“你个刁民”,抡鞭就抽过去。贺士道自然一缩,皮鞭重重抽在身旁的小贺龙身上,护子心切的贺士道,当即扯过来皮鞭跟他们论理。
可是那帮官痞横行霸道惯了,贺龙父亲居然因此被抓,一番狠狠地敲诈勒索后才放人;此事给贺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自此,从内心里无比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衔制天然外显得等级特征,让贺龙觉得会滋生特权和不平等,因此他强烈建议取消军衔制。

不止贺龙一人,解放军中很多官兵也都在旧社会受过压迫,因此,他们从内心深处,也对军衔制有一定抵触心理。

建国后开始酝酿实施军衔制起,毛泽东从未正面肯定过军衔制

1958年和1963年,毛泽东两次否定军衔制,他说:

我们过去没有什么元帅、将、校、尉等的称号。军官与战士一样。但是后来就有了很多称号,衣服也比士兵好。我看这样不好,还是和战士一样好。不靠元帅、将军称号吃饭。在社会分配方面、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还存在着旧社会的流毒,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跟群众接近,不是靠工作能力来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这些方面都必须破除。

因此,当贺龙一提到取消军衔制时,毛泽东便表态了,但他没有当即作出取消军衔的决定。而是把问题抛到军委,让大家讨论;
彭德怀也不大喜欢军衔制,1959年5月31日他在一次外交活动当中表示,我向来是不喜欢别人叫我元帅的,因为这是打仗打出来的结果,是学习别人的产物!

彭德怀

除高级将领,一些基层将领则认为等级表面化,助长了个人名利思想和等级观念。不利于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军民鱼水情是共产党曾经引以为傲的事情,现在肩膀上背着这些尉官校官将官的标志,再去帮老百姓挑水,人家估计也会难为情;变相脱离了群众路线;

不少穷苦出身的军官士兵们甚至认为这属于革命不彻底,坚决支持废除军衔制。然而,不成熟的军衔制应不应该彻底废除呢?
俗话说军令如山倒,在电影集结号里,九连连长谷子地按照团长的命令接受狙击任务,以吹响集结号作为撤退命令,如果集结号不响,九连兄弟一定要坚守到最后!
团长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最后没有吹响集结号,九连47个同志最后只剩一个谷子地一个人因为炮弹振晕昏迷而活下来;
但即使这样,也必须打到最后一人;战争的结局是主力得到保全,九连却牺牲了,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这样牺牲局部,是需要谷子地和九连不打折扣地执行命令的;这就涉及到军队的令行禁止,而既然命令是由具体的人来执行的,自然也涉及军官的个人威信。;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孙子兵法说:号令未出,不准勇者独进;号令既出,不准怯者独止;强调的就是令行禁止,可以看出来军令,它就是社会学里说的横暴权利;军队是战斗组织,特殊的武装集团,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垂直指挥关系;士兵的第一特质是纪律服从,甚至要求盲目服从,不需要也不能讨论,有时甚至不需要理解, 军官必须也必须有威信,这种威信也必须从日常就建立。
军衔是通过领章将等级体系显性化,几条杠几颗星看得一目了然,有助于强化军队的上下指挥关系。对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建设更有帮助;那就不能废除。
而且取消军衔制之后,真的那么平等吗?其实也没有,只是形式上至少不那么显眼而已;因此,即使军衔制存在种种不足,完善即可,未必要全盘废除。
然而毛泽东同志以历史经验为例,把问题提到军队能否打胜仗的高度。毕竟事实就在眼前,无军衔的解放军先后打赢了带军衔制的国民党军和日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击败带军衔的强大美军,这充分证明战争胜败和军衔制不存在因果关系。

毛主席

历史上数次挽救红军的毛泽东在军中威信不言而喻,此话一出,军衔制的命运迅速发生逆转。(由此可以看出,取消军衔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很特殊。毛泽东同志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最先的决定元帅军衔予以保留,林彪后面提议不保留元帅军衔,才决定军衔一律取消。

正式废止军衔制

5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服样式的决定》。6月1日人民解放军、人民公安部队的军衔制度正式废止,军衔肩章、领章符号全部停用。
自此,首次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按照1955年之前的方式进行训练和运转!

反思与后话

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带上军衔肩章出来,走在行人中你无需多言,肩章说明你的身份和层级,这种潜在的荣誉带来的自我成就感是很大的。
无形中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再说人性中时存在攀比和虚荣,凡人和伟人都不例外。
看重军人的荣誉,其实这是东西方国家的军队中共有的;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告别演说提到的核心短语正是:

责任、荣誉、国家。

此外,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流及互访中,没有军衔也十分不便。许多场合根据军衔来确定礼遇规格的标准,你来少将我也派少将迎接你,你来上将我也搭配一个上将。当我军没有军衔时,有时就是难题:给我们套低了显得对我们不尊重,高了人家自己吃亏。如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因属于我军实行军衔制时期,志愿军委员的身份等级一目了然,取消军衔后,我方代表军服上没有任何体现军职的标志物,在军事谈判和驻外武官的活动中,屡次出现问题。

据报导,1971年,与美军就朝鲜战争军停会议时,我方代表曾被美方质疑其将军资格。
其后,张爱萍上将访美时,因为中国已取消军衔制多年,美方对于他的军衔级别产生困惑,反复掂量后按照资深上将的规格委派四星上将接待;

更重要的是,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需要恢复军衔制。在近现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军事演习,实际环境都十分复杂,确定指挥关系及诸军兵种协同十分重要。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从军长到排长,大家都穿四个口袋干部装,没有军衔标志,出现了不少友邻部队协同混乱问题;在进攻越南北部重镇高平时出现互不相让,因为没有军衔,自报职务又没有足够公信力,谁也不听谁的,现场乱成一团;也正是越战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催发了中央加快恢复军衔制的计划;

邓小平

1985年5月邓小平宣布进行“百万大裁军”,并利用精简整编为实行军衔制进行前期准备。
1988年,人民解放军恢复了军衔制度。

结语:

建国之初,为实现军队正规化,提升战斗力,奖励劳苦功高的各级指战员,1955年实行了军衔制,接着,处于谋求团结帮助的平等战友关系,又取消了军衔制。
后来,当具体情况表明,军衔制对于提升军队稳定性和战斗指挥有必要帮助时,党中央又恢复了军衔制。
回望这两兴一废,党中央和军委摸着石头过河曲绕弯折,都是为了人民军队组织制度更完善,更加强大,从而保卫伟大的祖国。
没有经过动乱期的新生代们,不明白国家如今的安定太平有多么的不容易;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党中央和国家在为我们所做的周密思量,全面规划。
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正是老一辈领导人对军队的不断优化、改革,才最终铸就了如今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底气,军衔制度的变革,正是国家稳定基石上的一道华文。始,为了军人之荣誉,废,为了人民之平等,再兴,为了国家最根本的利益,虽然反复,坎坷而行,却始终未改前进的方向。

我是青史如烟,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转发,一起弘扬正能量,一起读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