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杜甫 张九龄 高适 晁衡 2024-04-15 06:23:11 继续读《李白的选择》,昨天因为喝酒尽兴,公众号文章发的七零八落,实在抱歉。今天的段落,还是读书随手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朋友,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之一。为了寄托和抒发这种情感,人们启用了月亮这一独一无二的意象。古往今来,因月亮而存在的千古名句浩如繁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官至宰相的张九龄能够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绝唱,也同样寄情于月亮。思念之情,并不会因人而异,也更不会因位高权重而不同。做一个有情人,才会更加真切的感受月亮和思念之美吧?送别诗里,最喜欢高适这一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没有什么比发自内心的认可和鼓励更让一个人充满信心和勇气。千年以前如此,千年以后依然如此。生命中没有这样的朋友,人生不论多长多短都未免太荒芜凄凉了。有时候不自觉的想到,比起唐诗中的友情,如今这个俗世里的情义太轻浮太功利了,就像被人舍弃的缺口的玻璃杯子。换了是现在,李白写给日本朋友这首诗一准会招来喷子们的口水。用嘴和灌满水的脑袋爱国的人随处可见,用心爱国的人罕见。这让感情越来越轻浮,所谓爱也不过是见利忘义的筹码。羡慕李白所在的时代,有那么单纯洁净的友谊,并且这种友谊不分国籍,只要彼此真心实意。一见如故,用来形容李白与杜甫,再恰当不过,他们的相遇,有点与贺知章遇见李白相像。一见如故,初相见,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这是多么美好和幸运的事。遗憾的是,这种相见是真正的奢侈品,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遇不到一个一见如故的人。与一见如故相比,一见钟情就显得多少有些轻浮,甚至有些瞎猫碰见死耗子的感觉。传奇的爱情故事听多了,浪漫的爱情剧看多了,往往让人从一见钟情的鸡汤开始,然后毫无例外的以一拍两散的狗血结局。说得有点远了。李白与杜甫一见如故,所以他们才留下千古绝唱无数。这才是传奇。Ps:推荐一下 ↓2021年4月20日 赞 (0) 相关推荐 少年说‖亚亚(143):话剧《杜甫》观后感 说起诗人,除了李白,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诗圣杜甫了.这几天,有一部以杜甫为主角的话剧正在演出.我抓住暑假的尾巴去看了一眼.全剧以杜甫的友情为线索,开篇改编了王昌龄.王维和高适故事,把二王改成了李白和杜 ... 一座黄鹤楼,崔颢李白杜甫斗出三首千年佳作 天宝四年(具体时间不可考,根据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推测),黄鹤楼上,已过不惑之年的崔颢非常迷惑,自己的诗怎么就"浮艳轻薄"了?李白可以放浪形骸,凭什么自己就不能莺莺燕 ... 他的书法被编入小学教科书,水平赛过王羲之,李白杜甫自愧不如 说起唐代书法家,大家都会想起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这些是写楷书的名家.而说起张旭.怀素,他们是写草书的名家,那么唐代行书的名家都有谁呢?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书法飘逸洒脱,水平与王羲之相当,而 ... 他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王安石读了他的诗集,专门写了一首诗夸赞他 宋代诗人王安石有一个外号叫"拗相公","拗"是固执.执拗的意思. 据说,某日开封府府尹包拯请司马光与王安石同席赴宴,包公屡次劝两人饮,均被拒绝,包公怒极摔杯地上 ... 30首经典励志诗词,失落时读一读,总有一首点燃你的斗志|刘禹锡|李白|杜甫|诗词|苏轼 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命途坎坷,在人生艰难之时,她也曾想过放弃,此时的她想起王安石的一首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人生,总少不了失意与坎坷,励志的诗词给了她力量 ... 有人把李白杜甫一生的旅行足迹做了地图,忽然发现..... 诗人们 可不是坐井观天的 每一个拎出来 都是旅游博主 景色太好, 设备太少, 显摆不了, 偶尔心情还不好, 写诗纪念下. 更多链接: 乾隆:父皇-- 雍正:朕没有你这样的儿砸! 天青色等烟雨,原来是 ... 古韵今和 李白杜甫王昌龄 七绝十八首唱和唐人绝句 弄春 文/王世金(草根吟叟) 山光物态弄春晖,风剪桃李忘是非. 蝶粉新青花影出,鹅黄浅绿笛声归. 注:山光物态弄春晖出自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 赠春 文/王世金(草根吟叟) 荷叶罗裙一 ... 唐代这个和尚的一首诗,侠气之重,连李白杜甫都自叹不如 唐朝是诗画之家的盛世,造就了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的大诗人,在让唐诗名句的江湖中,能够一下子读出诗句之妙的,必定也一下子能知道这个诗人. 比如,你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 ... 大李杜(李白 杜甫 )诗文节选240篇大全集 上 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 李白杜甫王维都曾投谒权贵,为何唐代投卷举荐之风盛行?(下) 李白杜甫王维都曾投谒权贵,为何唐代科举投卷举荐之风盛行?(下) 文:枯木 (续上) 四.唐代科举制度的科目 唐代设立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包揽人才,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因而具有很大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