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去世或是这原因!央视主持曾写《平安书》呼吁老人重视!可惜...
袁老逝世的消息来得很突然,让许多人难以接受:明明身子骨一向硬朗的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会突然住院、病重过世?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面对这个疑问,其保健医生的这个判断,让小编心生警惕,也再次为咱们新老人朋友担忧,因为其原因,也正是所有老人的致命点!那就是摔倒。
据时刻新闻消息,据袁隆平保健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5月22日,因多器官功能衰竭,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
可以说,年纪大了,最怕的就是摔跤跌倒,跌倒的潜在威胁,不亚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发作,甚至很可能夺去生命。
此前,央视主讲人马未都也是因为摔了一跤后,痛定思痛,特意写了一篇《平安书》给大家,呼吁国人重视老人摔倒的问题。
以下为原文:
《平安书》呼吁!重视!转发!
在养伤的一个多月里,话题离不开意外摔倒,尤其离不开浴室摔倒。
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都能说出些惨痛的例子,听到最为惨痛的是,朋友的朋友去年在浴室摔伤脊椎,卧床不到一月溘然长逝,年仅49岁。
他和我说时难掩心中之难过,扼腕叹息。
回忆我自己摔倒的瞬间,非常突然,非常无助,悲喜在一刹那转换,没有给我任何挽救的机会。
我一直自认为身手还算敏捷,过去听说别人浴室摔倒还总认为是腿脚不灵问题,谁知摔倒瞬间才知这一刻来不及反应,然后就重重倒地,疼痛紧接着伴随月余~~
养伤期间晚上睡不着,难免胡思乱想。
主要猜想每年有多少国人意外摔倒,浴室当推榜首。
我主观地毫无根据地估算了一个数,每年有1%的人滑倒(每天发生概率0.000027%,大概36500人次一年摊上一个)就是1400万人;
这其中有10%受伤,就是140万人;如果伤者中再有10%直接或间接死亡,就是14万人;
这样平均每天有383人因滑倒意外死亡,相当于每天掉两架大飞机,比交通事故死亡数字高一倍,想想真是不寒而栗。
滑倒受伤后致死老年人尤甚,很多老年人即便当时仅是受伤,也会猝不及防地死于脑出血,或伤愈后的血栓。
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了不计其数的惨痛教训,这我才想起我刚摔伤后去医院时,医生反复问我,有没有磕到头,有没有短暂的昏迷。
临出门时还告诉我如果有咳嗽,马上要来医院,有可能骨折的肋骨扎伤肺叶~~
想想我真是幸运了,不幸中的大幸,没有磕着头,没有伤着肺,仅仅是筋骨之痛。
这让我痛定思痛,后半生必须小心谨慎行事,尤其进入浴室,嘱咐自己小心再三。
于是我考虑怎么能将自己的教训变成好事,于是想起写这个《平安书》,呼吁社会重视此事,防患于未然。
我去国外留心过宾馆浴室,防滑第一,美观第二;高级宾馆一般不配备拖鞋,如果配备也是底下带胶粒的防滑拖鞋。
而我们缺乏这个意识,宾馆浴室地面光顾好看了,拖鞋也是沾水比冰鞋还滑的劣质拖鞋~~
不知哪个部门管这个防滑标准,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强制标准,达不到防滑标准的不允许开门营业。
其实,今天防滑已有许多办法,有一种涂料,涂在地面上遇水即涩,不妨一试。
为了让大家和有关部门重视,我希望每个人把身边这类意外摔倒的案例在评论写上,也希望大家积极转发,让国家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出标准。
如真有那么一天,善莫大焉;每一个转发呼吁的人都是佛心。
看完马未都的呼吁,再想起袁老的逝世,小编真的要提醒咱们老年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摔倒!
因此,老年人最易摔倒的6个时间,大家千万要提前防范。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易令人产生头晕、头痛、眼花、胸闷等症状。如果急着起身活动,摔倒风险大大增加。
浴室湿滑,老人行动力下降,洗澡难免用时更长。当温度逐渐升高会导致血管收缩、出汗增多,造成缺氧、头晕、目眩等症状。
据临床统计,超过50%的老人骨折是起夜时摔伤造成的。
起夜时的血压变化造成脑供血不足,造成短时间头晕,而夜间光线昏暗,老人视力差,再加上半夜头脑不清醒,极易摔伤。
很多老人一听到电话铃响或震动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急着去接听,忽略了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拥挤的公共交通很容易让老人摔倒,上了年纪的老人最好不要去挤公交。
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即使扶着扶手,也可能站立不稳。尽量选择乘直梯,如果只能选扶梯,应保持双脚等肩、分开站立的姿势。
如果万一跌倒,要记住两个推荐动作:
1.拉扶住身边的固定物;
2.用手撑地,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方法。
摔倒后,大家不要贸然起身,先评估受伤情况,只有在没受伤的情况下、感到自己有足够力量时,才应考虑站起来。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摔伤,尽量别挪动,以免加重伤势;拨打120后,尽可能给老人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真的太凶险了!咱们老人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不让摔倒成为你的致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