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随笔:青岛印象】
青岛印象
文 / 丰镇.陈永利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对青岛来说真的是名不虚传。
一出火车站,海风扑面而来。街上行人往来,车水马龙。街道弯弯曲曲,起伏不平,很有特点。一座座红顶屋掩映于绿树丛中。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对一个内陆长大的人来说,真的是一座很神奇的城市,就连大部分宾馆的房子都是当年德国人留下来的。都是木地板,防潮。
青岛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是德国总督府,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依山面海,气势宏伟,进去如入迷宫一般。据说,当时光一个吊灯就用了两吨铜,总督的钢琴也是从德国运来的,看来当年德国人来了就没有走的打算。一个个造型迥异的壁炉,结实光滑的扶梯,见证了当年德国人生活的奢华,精致,享受。总督的办公室,卧室,夫人的花园都是一百年前的原样,就连地下铺的红地毯都是当年留下来的,历经二战,抗日后还保存的这么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信号山也很好看,三个红红的信号灯,远看像一个童话世界,很神奇,是当年德国轮船的风向标。山上的景致也不错,层层看海,风景次第不同。一个半圆形的亭子前一位年轻的丈夫在给他漂亮的妻子介绍:这里是第一海水浴场,那里是海军博物馆,这是奥帆中心,那个方向是中国海洋大学。好有品味的一家人啊,旅途中看人原来也是一景。下山的时候路过老舍故居,进去看了一下,是前后两座二层小楼,很幽静。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就诞生于此。据说,还有康有为、沈从文、梁实秋、萧红等名人故居,看来青岛的文化底蕴也很深。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故居花石楼紧靠大海,像一座圆形的城堡,尖尖的楼顶半圆形的窗户,真真的哥特式的建筑。门票也不贵,8块钱,值得一看。
老蒋很会享受,推开窗户,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海,诗人海子说: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老蒋就有一座面朝的大海的房子。也不奇怪,当时他是中国的大佬啊!当年,先生曾与夫人站在窗前,临风看海,如今已是沧海桑田,人去楼空。鲁迅公园最适合看海,游人不多,不收费,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礁石上,把脚深入海水中,看潮起潮落,看海天相连,这又是一种意境。若能把酒临风,举杯邀月,则更是“锦上添花”。
五四广场给人第一印象也很震撼,不亚于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广场。草坪,高楼,大海,干净整洁,亮丽阔大,巨大的五月风火炬雕塑,印证了那个战乱年代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
草坪上还有很多拍婚纱外景的帅哥美女,看一看,到也养眼。八大关非常漂亮,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百多座风格迥异的别墅,掩映于绿树花丛之中,据说是中国最漂亮的街区,还是很多影视剧的外景取景地,一座座红顶屋幽静典雅,美轮美奂,住在里面的人一定很享受吧。
网上夸上了天的金沙滩,我认为一般,游人也多,沙子也不是金色的,不过花两元钱坐坐海底隧道公交,很值。想想看,公共汽车行走在大海的下面,难为他们是怎么修的,不禁为工匠的“神工鬼斧”暗自叫绝。崂山名气很大,一般,真正好看的山是泰山。花40块“大洋”在栈桥坐一趟游船,游船划开朵朵白浪,望着岸上渐远的高楼大厦,有一种梦幻的感觉,40块,值!夜晚的青岛游人如织,灯火辉煌,其繁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北京。远处不时传来阵阵的海潮声,沙滩边,礁石下,很多游客用手机的亮光在寻螃蟹,捡贝壳,这又是一种风情。
离开青岛的前一天晚上,我来到栈桥,一位中年男子站在海边,深情的说:十年了,整整十年了! 我笑了,这是在拍电影?这个城市的什么让他魂牵梦萦,日思夜想,这个梦幻般的城市也许已经成为他的梦中情人。青岛火车站也很有风格,值得细细品味,也是一百多年前的德式建筑。
中山路地下通道口有一位卖地图的老太太,我买了一张,才2块钱,并且是正版的。和我攀谈,我能行能动,自食其力,不给国家和儿女添麻烦。老太太可不简单,我悄悄的让女儿给我和她合了个影,为了支持她我又买了一张地图。
离开青岛的那天,望着渐渐远去的海,我很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