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国府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一)

清 代 宁 国 府

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

刘佰合

摘  要:

清代宁国府共产生165位进士,在安徽科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安庆府、徽州府并为安徽进士强府。宁国府进士群体县际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泾县是进士中心县;县际分布又具动态性特点,旌德县在清后期迅速崛起,成为阶段性的科举强县。宁国府进士群体姓氏分布有非常明显的集聚趋势,进士向少数大姓集中,而特定姓氏的进士又朝少数县聚集,反映了县域之内科举与进士家族的普遍存在。

关键词:

宁国府;进士群体;分布

近年来对清代进士进行群体性研究,尤其是考察其时空分布引起学界浓厚兴趣,已从不同层次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既有全国层面的整体性分析,又以省级分布的考察最为常见,涉及浙江、山东、河北、甘肃、江西、广西、四川及安徽等省,亦见以府为单位的研究,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研究》(《史林》2010年第2期)、马啸《清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甘肃庆阳进士的时空分布及变迁成因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4期)、王英美《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诸文分别探讨江苏松江府、湖北黄州府和甘肃庆阳府的进士分布问题。

就安徽省内诸府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徽州府,赵龙《试析宋代徽州进士的分布特点》(《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2期)和《宋代徽州程氏家族进士考论》(《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周致元《明代徽州科第的繁荣及进士的分布》(载《安徽大学学术活动月论文选编》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和《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和《明清苏州、徽州进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互动》(《史林》2004年第2期)、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等文对由宋到明清各代徽州府进士群体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其它各府进士群体却鲜有关注,而宁国府进士群体在安徽科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清代宁国府进士群体区域与姓氏分布等问题略作考察,祈请指正。

1

宁国府是清代安徽科举格局中的进士强府

安徽建省之后,所辖府、州、县等屡经裁省升增,到光绪年间基本稳定,“领府八、直隶州五、属州四、县五十一”。 为便于比较,本文将属州和直隶州本州辖地视同于县级区划,并在这一行政格局之中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笔者以清代安徽所辖区域为基本范围,以取中时是安徽籍的文进士为考察对象(寄籍他省者不列入),依据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 结合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及沈葆桢等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 等文献,编制了《清代安徽进士题名录》,文中数据均以此为据统计与计算,不再一一注明资料出处。清代安徽1192名进士,并非科举大省,在全国各省排序中大约处于中游,就省内来看,进士群体区域分布较为广泛,《清代安徽进士分府(直隶州)数据表》可以直接反映出进士群体省内府际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各府及直隶州在全省科举格局中占据着不同地位,差别巨大。

表一  清代安徽进士分府(直隶州)数据表

该表分别使用三种指标,形成三个序列。第一个指标是各府(州)进士数,排在前列的依次是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和庐州府,池州府、和州、颍州府和广德州排位在后,人数最多的安庆府和人数最少的广德州相差20.4倍,宁国府排名第三,显示了不容忽视的科举实力。因为各府所领州县数不同,以府内县均进士数作为衡量指标更具合理性,以这种指标衡量,和第一个序列比较,其它府州排序多有细微变化,但前四府(包括宁国府)仍居前未变。第三种指标是各府(州)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进士数,因地区进士数和人口总量密切相关,该指标更能反映进士区域分布的状态,我们以安徽及各府(州)人口接近清代峰值的1820年的人口数 作为参照,计算各府(州)每十万人口所有进士数。宁国府每十万人口所有进士数是4.81,排在第五位,与安庆府仅有细微差距。

将三种指标合而观之,在三个序列当中,都处于平均数之前的有安庆府、徽州府和宁国府,这三府是清代安徽科举最为发达的地区。安庆府以人多取胜,有进士286人,在省内高居第一,徽州府是科举强府,每十万人口所有进士数达到9.99,在省内遥遥领先,宁国府则紧随安庆、徽州两府之后,显示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宁国府既无安庆府得省治之地利,亦无徽州府有徽商之经济支撑,却能够与安庆、徽州两府并为清代安徽科举强府,其因何在?

宁国府地向来重学,民习耕稼尚货利,士习衣冠礼乐,“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艺文儒术斯之为盛。虽闾阎贱役,吟咏不辍,盖亦颜、谢、徐、庾之风焉。”宁国府书院较为发达,各县为培育人才纷纷修复重建或新设书院,其数量在省内仅次于徽州府,以敬亭书院、水西书院为著,水西书院“为明中叶以来诸儒讲学之所。其盛直欲与仲晦之白鹿、子渊之石鼓,以迄岳麓,睢阳媲美”。清代书院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其兴盛必然支撑着宁国府科举事业的发展。清代依据各地人口、钱粮及文风高下确定官学学额,宁国府府学及六县县学的学额总量于较长时段内居省内诸府前列,直到同光年间才略有下降, 在“科举必由学校出”的背景下,充裕的学额为科举之发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各府及直隶州在全省科举格局中的不同地位及相互差别并非一成不变,宁国府在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为便于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我们以道光元年(1821年)为界,将清代科举考试分成前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安徽前中期产生进士696人,后期进士496人,与前中期相较,后期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从安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来看,科举落后的沿淮淮北地区科举水平略有起色,科举水平居于中游的江淮之间地区进士占比有明显提升,与其形成对比的是江南地区科举水平出现巨大滑坡,前中期进士占全省同期比例为48%,而后期仅为37.4%,下降了10.6%,衰落非常明显。其中徽州府与天平府下降最为剧烈,分别为5.9和4.5个百分点,广德直隶州和池州府也分别下降了0.6和0.4个百分点,而宁国府在江南地区却是独为另类,占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扬了0.8个百分点。

省内进士南北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不是各地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趋向均衡,而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而导致的安徽人口遭受重大损失,这种损失又是南北不均的。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皖南人口损失930万,约占皖南战前人口的81%,致使人口存量急剧减少,是江南地区科举力量弱化的前提性因素。宁国府同期人口也同样遭受巨大损失,达到323.2万,损失率为80.8%, 甚至超过了徽州府77.1%的人口损失率,为什么宁国府科举地位没有受到人口损失因素的致命影响呢?此点颇有意味,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0)

相关推荐

  • 对不起,马云,我们叫徽州,我们是徽派,我们不是微派!

    对不起,马云,我们叫徽州,我们是徽派,我们不是微派! 司马狂/文 今天一大早打开淘宝网的时候,我直接奔溃了,一点没有夸张的成分,是彻底奔溃了,不信,大家看下面的图,我相信你们也会奔溃的! (注意看红框 ...

  •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及浙江省严州.金华(古称婺州).衢州等浙西地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 ...

  • 清代江南省(即后来的安徽、江苏两省)各府进士数量分布图...

    清代江南省(即后来的安徽.江苏两省)各府(直隶州)下辖县(散州)的进士数量分布图:排名第一的为苏州府吴县,整个清代共产生了211位进士,其中有7位状元.3位榜眼及4位探花:排名第二的为镇江府武进县,整 ...

  • 若安庆省会地位没被合肥夺走,现在会怎样?

    从清朝康熙六年(1667 年)设安徽省起,安庆做了270年的安徽省省会,安徽省的得名也是取自安庆的"安"和徽州的"徽",后来安庆省会的地位被合肥夺了去.假若安徽 ...

  • 卷七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安徽全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安徽全图> 安徽统部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安徽统部表> ...

  • 地名的来历:安徽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名取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首府定于安庆府.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

  • 清代宁国府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二)

    清 代 宁 国 府 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 刘佰合 摘  要: 清代宁国府共产生165位进士,在安徽科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安庆府.徽州府并为安徽进士强府.宁国府进士群体县际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 ...

  • 清代各省进士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第一名...

    清代各省进士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第一名:江苏,进士人数2933人,其中翰林911人:第二名:浙江,进士人数2802人,其中翰林775人:第三名:直隶,进士人数2706人,其中翰林486人:第四名:山 ...

  • 清代广东进士地理分布概况

    清代广东各府.直隶州.直隶厅正榜文进士分布 (该统计只计算了参加过殿试的金榜题名的正榜文科进士,不包括寄籍在外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广东籍考生,此外,武进士及明通榜进士等也未计算在内) 清代全国共录取正榜文 ...

  • 清代全国进士的县级分布

    由于本文涉及近二十个省,二百多个府.直隶州,一千多个州.厅.县,故在一篇论文中,既不能把行政区都放在一个框架内表述,也不可能以科年为单位,动态地显示有清一代的所有进士.故本文统计以省为独立的基本单位, ...

  • 謝家橋一號漢墓《告地書》牘的初步考察

    由荊州博物館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荊州重要考古發現>刊載了<謝家橋1號漢墓>文,公佈了2007年發掘出土的江陵謝家橋一號漢墓的3枚竹牘照片.[1]竹牘保存良好,文字清晰.&l ...

  • 金朝进士群体的特点,他们的共同利益,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金朝自 1115 年建国后,历经大约 20 年时间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广大领土.为了维护占领区域统治秩序,选拔大量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阶层是必然之举. 金初科举考试是作为单纯以选拔占领区域官员为目的的权宜之 ...

  • 西汉早期半两钱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考察

    铸币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包括从钱币的生产到流通使用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钱币的生产和管理是铸币业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钱币的生产.管理和流通状况反映了商品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国 ...

  • 先秦“异地同名”现象与地名流动的初步考察

    [摘 要]"异地同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地点之间地名完全相同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先秦时期非常普遍,其成因也具有多元性.具体而言,除地名用字的偶合外,地名的通名属性.时人的表述习 ...

  • 探访清代白族进士杨燝墓

    早年间就听人说起清朝年间禾甸黄联进士杨燝的事迹.近年翻阅<云南县志>卷八.卷九:选举:进士.举人篇始得到确切信息:杨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科甲科举人:杨燝:字仲昭,康熙庚戌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