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年入400万,依然很焦虑。”是凡尔赛,还是掉入了“精英陷阱”?

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

  策划、视觉 / Chris

  插图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帖子:

  乍一看标题只觉得,现在的凡尔赛已经这种水准了吗?

  但读完全文发现,这位精英博主的困惑虽“凡”,但其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已经非常厉害的人,在生活中却感觉不到快乐。不管已经获得了多少成就,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甚至越努力越怀疑自己。

  为什么已经很优秀了,还是常常有这些负面的想法?精英人士都是那么不快乐的吗?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来看今天的文章。

  根据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有超过30%的生产力都是由10-15%的人力创造的,而这部分人被称为——

  然而,成功给高表现者们带来选择和机会的同时,也使得ta们更容易进入一些特殊的困境——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无意识地落入了“高表现者陷阱”。

  Ta们会容易认为太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目标;会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会容易用忙碌的程度来衡量成功,对过度工作的状态习以为常,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McKeown, 2014)……

  与高表现者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Canaday(2017)总结了四种拥有高成就、并以成功为目标和导向者容易掉入的陷阱:

  对于那些高表现者来说,追求完美几乎是一种本能,而表现之一就是100分成瘾”。

  在学校里就习惯了考试要考第一名、要拿100分的人,在进入职场、拥有自己的生活之后,也近乎强迫地想要把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这时,“100分”的要求以另外一些形式出现:必须又快又好地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必须在短时间内升职;在xx岁之前要达到月薪xw、攒够房子首付……

  这种追求有助于高效、快速地实现一些细小的目标。但与之相应的是,在所有的任务面前,ta们会习惯性地照单全收,认为这些事自己都必须做,而不懂得取舍和放弃。

  而且,这些人往往由于能力出众,而会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机会——当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人生选择时,一切看起来都很重要,ta们会难以分清哪件事对自己来说更重要。

  Ta们的习惯是,只要开始了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

  这体现出了“完美陷阱”的另一个表现:“忙碌成瘾”。很多时候,高表现者都会让自己盲目地保持忙碌的状态,而迟迟没有学会生活。

  Ta们会因为要在各项任务上都交出令人满意的“作业”,而不断挤压自己的时间,忽略一些似乎是“不重要”的事情,觉得这样的忙碌是理所当然,甚至于谈论忙碌时,常常带着某种自豪。因为ta们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成功该有的状态。

  高表现者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考试心态”,即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基础上。Ta们擅长在有他人提供“标准试题和答案”的情况下获得高分,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

  同时,对于高表现者来说,ta们需要时刻保持“比别人更成功”的状态,或者,至少在自己的同龄人中,需要是最成功的那一小拨人之一。

  因此,ta们会将自己时时刻刻都放到和他人比较的维度上,这些“比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需要拥有相对更多的金钱,更好看的外表,或者更幽默的见识和谈吐。

  当ta们受到挫折,比如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并不如人时,就很容易产生嫉妒、焦虑、自我怀疑。

  “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也常常会困住高表现者的状态。

  这样的人虽然成功,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ta们不能从内心接纳那些外界认可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和消极面。Ta们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外部的因素,比如时机、运气;而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取得的成绩并不相符。

  Canaday(2017)认为,那些最成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冒充者综合症”。Ta们会生出无端的担心,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来源于运气,或者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手头的工作。也因此,ta们会时刻陷于一种担忧之中,怕自己的“虚假面貌”被他人戳破,或者自己优秀的领先地位有一天会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高表现者还容易陷入的一种圈套是拥有一种盲目的野心

  这种野心不同于竞争精神,在很多时候,ta们会陷入想要“赢”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比真正的目标达成要更为重要。当ta们陷入这种被肾上腺素支配的狂热中时,会来不及思考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而是迫不及待地要获得每一场胜利——无论是一笔交易、一场谈判还是一次争辩。

  当ta们想要赢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只要还没有获得胜利,就会想方设法坚持下去。

  然而,ta们总是来不及去享受、庆祝和总结自己的胜利。当达成一个小目标时,ta们会忙着进入迎接下一个挑战的状态中。

  首先,要怪罪的是以“考高分”“读名校”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和社会文化。

  在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习惯了按照学校指定的方式来学习,习惯了被动完成老师发下来的作业,却没有培养出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人生任务其实是由他人指定的:考更高的分、读更名牌的学校、学时下最热门的专业就是“好”的;毕业后,我们的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也仍然是由外界决定的,例如通过薪资、职称、工作单位等来评价自己……

  所有这些对于自我的描述都非常的“标准化”“量化”,人们不知道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标签以外,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这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

  “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指的是,当人们在面对“我是谁”“我想要怎样的人生”这样的问题时,对自我进行的持续性、破坏性地评估、试错和重新评估的过程。

  心理学家Erik Erikson认为,处于青春期和成年初显期时,大多数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心理挑战,但如果随波逐流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就进入了中年,那么这个人的自我内在价值可能始终是缺失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对于“优秀”也存在着某种固化的思维定式。

  学校把好孩子的标准设定为“三好学生”,ta们不能偏科,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关心师长、爱护同学、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在我们心目中,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近乎是一个超人,ta必须无所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非常完美

  而且,我们对于优秀的人有着“持续优秀”的要求:当ta一旦被证明是优秀的,之后就不允许有任何失败,比如成绩退步,或者无法在某个科目取得高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到了成年、毕业、工作,开始真正能够选择、也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人生的时候,由于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仍然习惯由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选择“其他人都说好”的工作,追求“大家都认为是成功”的目标。

  但如果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思考过和自己相关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于是就会感受到迷茫、阻碍和瓶颈

  (你曾经在热搜上看见过“空心病”吗?“空心”的本质是什么?点击查看)

  如果你也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不快乐,或许是时候停下来,进行一些有关自己的思考了。

  我们不需要盲目地追求成功和胜利,追求成为所谓的“更好的自己”。也许我们可以先试试找到真实的自己,然后更好地“成为自己”。

  1)用精神“断舍离”的方法找到自我价值。

  McKeown(2014)在《精要主义》一书中倡导,高表现者要学习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断舍离”,为自己而活。

  这种断舍离,不是对压力和工作偶尔说“不”,而是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对自己来说不重要的事情,也能够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使你多线作战的社会压力,而是要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淘汰其余的一切。

  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然后勇敢地放弃那些不重要的。重要的标准完全来源于你自己。放弃不意味着弱小或懒惰,你的自我价值也并不来源于某一个项目的成功。

  你需要弄清楚2个核心问题:

  1. 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在目标清单最顶端的?是需要集中资源去获得的?(金钱、时间、快乐……)

  2. 你应该如何去获得它?

  下面这份检查清单(Kingston, 2016)或许可以帮助到你。拿出一张纸,试试回答下面这4张卡片的问题吧~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重新定义“人生赢家”。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各方面都不甘落后的人,可我逐渐意识到,只有在别人表达羡慕我的自律和优秀时,我才能感到快乐。所以当男友说我是一个优秀但不会生活的人时,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和我在一起应该是蛮有压力又无聊的一件事。

  你要时刻记得,你不是为了“赢”而“赢”,而是要达成你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最好”的标准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所以你需要尝试的是接受一种“足够好”的状态。同样,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都不同,你所要追求的“赢”也并不是取得那些他人标准中的成功。

  你可以试着去设想,如果你承担风险,可能出现的坏的结果,然后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这样的分析中,你会逐渐明白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之后,你可以试着做出一些小的创新和冒险。

  3)真正的成熟,是从摆脱他人那一刻开始的。

  希望你能够真正地聚焦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上去进行自我分析,而不是基于他人的评价;真正地和他人进入合作的状态,去欣赏和支持他人的成功,而不是永远将他人看作竞争对手或抱怨的对象——将注意力从他人更多地转移到自己身上吧。

  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能够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放轻松,生活不是竞技场。

  你值得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今日互动:你会常常因为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而焦虑吗?关于“精英陷阱”,你有什么感想吗?我们在评论区等你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