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戴茱萸 茱萸本是中药材 温中理气不可少 种植收益也不错
九月初九重阳节,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告诉了我们佩戴茱萸的历史。孟浩然《过故人庄》则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说出了茱萸和菊花是重阳节的两大植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其中之一茱萸。
传说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不过,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过去,民间就盛行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民间茱萸的通途。
避难消灾。人们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凶日,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吉祥的意思,重阳节人们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人们用茱萸带着果实的枝条用布缝成香囊,随身携带,用来避除邪恶之气。思念亲人。古人喜欢在重阳节和朋友一起出去登高、赏茱萸,重阳节有思亲的含义在里面,因此重阳节插茱萸还有思念亲人的意思。
“茱萸”主要有三种: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两者属于同科植物,三种在外观和性质也有相似之处。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别名:辟邪翁。
吴茱萸亦称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食茱萸又称榄子、艾子。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调味品,或药用。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实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还有多种,但与重阳节所用的茱萸不属于一类的科种。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的干燥果。别名:萸肉、药枣、枣皮。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微温,味酸、涩。入肾、肝经。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名药“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记载: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具有补肝肾、涩精、止汗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月经过多、自汗盗汗等证。入药时须加黄酒蒸至呈黑色。
现代医药学研究,其果实中含山茱萸甙、番木鳖甙、莫罗忍冬甙、山茱萸新甙,并有维生素A样物质、熊果酸、没食子酸、石蜡烃等化合物。药理作用:利尿,抗组织胺,抗菌,抗白血球下降,抗糖尿病,抗失血性休克,降低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调节免疫功能、升高抗体、增强抗病能力。
吴茱萸生长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吴茱萸喜阳光充足、温暖的气候环境。虽然也较为耐寒,但冬季严寒多风且干燥的地区则生长不良。在阴湿地带病害多,结果少,亦不宜生长。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除过于粘重而干燥的黄泥外,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种植生长,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好。不耐涝、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生长。
吴茱萸移栽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5-6年大量结果,一般可以连续高产20年以上。果实由绿转为橙黄色时就可采收,采收时间为7月上旬到8月上旬为佳,我们可以选则晴天上午有露水时,将吴茱萸果穗成串剪下,注意不要折断果枝,以免影响来年开花结果。
以干燥、饱满、坚实、无梗、无杂质而香气浓郁者为佳。
吴茱萸的交易价格:28.00—38.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