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你心灵的镜子!
一个浪打上礁石,海鸟惊逃,以为是一次谋杀;一个浪扑上海滩,孩子欢喜,以为是大海开出了鲜花。
同样的事物,却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往往取决于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莫要过分误解这个世界,请先看看自己心灵的模样。
在日本,一位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青年,终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一家汽车销售行做推销员。
这位生性腼腆、木讷的小伙子,在被顾客拒绝过几次之后,似乎变得更加木讷甚至胆怯起来,最后在忍无可忍之际,决定躲到乡下住两天,然后回来辞职。
就在乡下的那两天,他看见田边地埂上几个小孩子正将阔口水瓶中的温水朝着一只青蛙慢慢倒去。这些孩子的举动带有明显的对青蛙的欺侮之意,但令人惊奇的是,那只青蛙不仅没有逃开,反而扬起头,微微闭住眼睛,表现出一副非常享受的样子。
这个小伙子大受触动,青蛙是冷血动物,当有温热的液体淋遍全身时,无异于人类的温泉之浴。联想到自己眼前的处境,那些人的拒绝与冷眼不正像小孩子们淋下的水?被当作欺侮是一种心境,被当作温泉之浴又将会是另一种心境,境由心生,就看自己如何取舍。
从乡间返回后,这个小伙子开始给自己订计划——每天拜访100位客户。就在这个计划执行当中,他发现连平时抽烟的习惯都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毅然戒烟。这个小伙子就是日后成功地成为日本第一位独立销售1万辆汽车纪录的保持者,人称“汽车销售之神”的奥诚良治。
我们看到,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资深精神病专家恩格,退休后写了一本中文译名为《唯一》的书。这是一本专门谈医治心理疾病的著作。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他书中的所有内容只要4个字就能概括,即“如果、下次”。他解释说,造成人们精神消耗和折磨的,不过是“如果”两个字。比如“如果我考上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的话”、“如果我当时激流勇退”……针对这各式各样的“如果”,医治的方法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将“如果”换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进去”、“下次我决不放弃”……
将“如果”换成“下次”,是将“心态”换了。“如果”透露的只是消极的甚至是懒惰的心态,对未来没有多大益处,同样的事情来了还会用“如果”加以搪塞;而“下次”流露的却是积极的、上进的心态,展望的是未来美好的前景,对人大有裨益。其实,幸福和成功并不遥远,只因我们没有积极的心态。将“如果”换成“下次”,改变了你的心态,幸福和成功就会在你眼前显现。
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
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与同事关系不好,受到领导的误解,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生活中,很难事事顺心,关键是如何对待。
记得一位哲人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工作难做,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
其实,失败常常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是心态不好,心灵上存有障碍。
请让我们再看一个有趣的案例,可以更好地领略“世界是心灵的镜子”。
教授在上课前来到教室,请学生们帮他一个忙,把他家里的一些青花瓷瓶搬到教室里来,说等会儿上课要用到这些青花瓷瓶。教授说:“愿意帮忙搬青花瓷瓶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全班50多名学生闹哄哄地都举起了手,教授挑选了十几个比较胆大的学生,跟着他来到了家里。
教授家的储藏柜里摆着10多个漂亮精致的青花瓷瓶。有学生问:“教授,这瓷瓶这么贵重又这么易碎,假如我们搬运时摔碎了要我们赔吗?”教授说:“这瓷瓶别看花色这么好看,其实并不值钱,50多元就可买一个,你们尽管搬,万一碎了你们也赔得起,怕什么。”学生们一听,嘻嘻哈哈地每人抱起一个瓶子就向教室跑去,把瓶子整整齐齐地摆在了讲台旁边的桌子上。
开始上课了,教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你们搬来的青花瓷瓶每个值多少钱吗?”
有学生答:“您刚才不是说了吗,每个值50多元。”
教授笑了:“那是骗你们的。这种类型的青花瓷瓶,国内市场价,每个2万多元。”
“啊……”同学们都诧异地瞪大了眼睛。刚才抱来瓶子的好几个学生心里一惊,因为他们以为瓶子不值钱,在路上险些摔到地上。
这时,教授的手机响了,教授按了免提键,全班同学都听到了教授与教授夫人的对话,夫人让教授把青花瓷瓶马上送回家。其实这个环节是教授事先设计好了的。
教授说:“同学们,你们都听见了吧,夫人要我把瓷瓶马上送回去。看来还得请同学们帮忙,帮我再搬回去。”教授顿了一下,扫视了教室一圈后,说:“愿意帮忙搬青花瓷瓶的同学,请举手!”
这次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教授问:“怎么,没有同学愿意帮我搬吗?说说,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不敢搬,怕摔了。”
“那刚才搬来时,为什么敢搬呢?”教授笑着问。
“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价值。”“因为我们以为即使摔了也赔得起。”
教授收住了笑容,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一行字:“无知者无畏,心态很重要,它往往能决定成败。”
同学们频频点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下课时,教授拿起一个青花瓷瓶,用力地摔在了地上,然后捡起一块碎片说:“其实,这些瓷瓶都是我买回的次品,50元也不值。”
学生们哈哈地笑了。教授也笑了起来,问:“有同学愿意帮我把这些瓶子搬回我家吗?”
同学们的手都举了起来。
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挫折、失败和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热情和毅力、坚韧不拔地追求和探索的人才会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你所认为的世界,只是你心灵的镜子
凡夫对世界的所有看法与感受,都可能是妄心。那妄心,就是你的六根、六识和外部世界合而为一所产生的结果。它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更不会永远存在,六根、六识和六尘之中,只要有一项发生改变,结果就会改变。
明白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为啥同一事物,有人喜,有人厌,有人视如生命,有人却弃若破鞋,可见外相本无自性,所有好恶皆是心之好恶。腐肉为人所恶,狗却啖之香美。蝇喜粪便,鸟喜蛆虫。世有嗜痂之徒,亦不乏逐臭之辈。如世间名利,有人视为毒鸩,躲之不及;有人却趋之若鹜,不惜伤生害命,造下无穷恶业。
世上万相,唯心所造,诸缘虽异,其性本空。明白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烦恼产生的原理。
不过,道理上明白烦恼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单纯暗示自己,要求自己不执著念头,不要钻牛角尖,其实作用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念头总是比生命的本能更为易变,假如没有专注力,一遇外来刺激,你会不由自主,跟着妄念,越走越远,陷入烦恼。所以,不要把妄念当成真实而永恒的存在,不怕念起唯恐觉迟。
当世上的诸多存在显现于你的心中时,你的真心要永远灵敏明朗,不要昏昧糊涂。在面对世界时,必须时刻保持宁静与清醒,注意观察念头,不要让纷繁的变化把你的心牵走,不要放纵自己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更不要昏沉麻木。
要知道,你所认为的世界,只是你心灵的镜子,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世界本身。在智者的眼里,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在至真之人的眼中,万事万法都呈现真如妙谛;在至美之人的眼中,世界是美的集萃,每粒沙石都山花般灿烂;在至善之人眼中,充溢世界的,皆是大善。
在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能保持宁静与清明,对眼前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又不会被执著、概念、经验、欲望和偏见等左右,更不会沉湎其中,并且能凭借这种清醒的觉知来做事,这就是觉醒、明白、觉悟。觉醒于当下,明白于当下,觉悟于当下,才是真心的妙用。心变,则世界变。
佛说:“你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万事万物,都是你的镜子!
自心善,就会关注他人善的一面;
自心恶,就会关注他人恶的一面;
自心完美,看到的世界必然完美!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
看他人不顺眼,要改正的只有自己!
世间万物,都是你的镜子
多年以前,当我看到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只觉此话意味深远,却不解其中意。直到如今,自涉足心理学领域已近四年,终于深刻地体验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1、换位思考时,我们才能看得见别人
那天在某平台的问答专区看到一个提问:
早晨妈妈在用吸尘器吸地,我明确表达了我灰尘过敏,希望她等我进屋再吸,我反反复复说了四次,她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吸地。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说她这种做法让我很难受,她说我小题大做。我想问我该怎么办?这种感觉被忽视真的很难受!而且我确实灰尘过敏,这点她也知道。别说什么让我跟她好好谈谈了,根本没用,我谈了她也只是跟我不耐烦地说我小题大做。
然后在众多的回答中,有一个回复逗乐了大家,原文如下:
早晨女儿看见我在用吸尘器吸地,我本来想表达希望她来帮我做做家务,我也想休息一下,她来吸一会儿地。我反反复复地心里想了四次,但是都没有说出来,我希望她能自己主动过来搭把手。但是她像没看见一样,继续想进她的屋子,还说她灰尘过敏,希望我等她进屋后再洗。不帮忙就不帮忙吧,还那么多事。感觉女儿总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考虑我的感受。我确实用吸尘器吸地,腰都累得有点疼了,这点女儿也知道。这种感觉被忽视,真的很难受。别说什么好好跟她谈谈了,根本没用。我谈了她也只是跟我不耐烦地说,她还要忙别的事情,打扫家里就是我的事情。
没有任何的分析,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和视角来说话,答案却令人忍俊不禁,又为之拍案叫绝。不知道题主自己看到这样的回答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应是一言难尽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的,很多真相,当我们固守在自己的位置并深陷其中的时候,都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利益当前,只能看见自己的难处与感受,而别人是怎么想的,ta是什么感受,好像和自己比起来,一点都不重要。于是我们草草地下了结论,给别人贴上了各种标签,到处抱怨自己受伤害,没有被公平公正地对待。
2、你是在寻找爱,还是在付出爱?
我的老师说:世间所有人做事的动机只有两个:寻找爱和付出爱。不论你怎么说怎么想,怎么作怎么闹,到头来,所有的动机都是指向这两个点。你作你闹是为了寻找关注寻找爱,你为爱人洗手作羹汤为孩子孟母三迁是为了付出爱。只是有时候,出于当时能力的限制,你在寻找爱和付出爱的时候,也许使用了不恰当的表达或行为,导致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
比如说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用吸尘器吸地,本来是想给题主一个干净的环境,她是在向女儿“付出爱”。但是,由于她自身能力的限制,比如她艰苦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的不善表达,比如从来没有人教她该如何理解与共情别人,比如她当天身体不太舒服,情绪不佳。总之,她在当下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用吸尘器吸地并在和女儿沟通的时候不耐烦地说她小题大做。妈妈使用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女儿觉得受伤和难受。
那么与此同时,女儿可以自省:我自己有没有为了寻找爱或者付出爱,用不恰当的行为或不恰当的表达,对别人造成过类似的影响,让别人觉得难受和受伤?比如说,我平日里有没有为了寻找爱或者付出爱,用不恰当的行为或不恰当的表达,让爸爸妈妈觉得难受和受伤? 相信答案一定是“yes”,我们都是在受伤和伤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吗?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曾经用同样的方式伤害过别人的时候,看待事情的眼光是不是会和原来有一些些不一样呢?或许,在你的过去里,有着曾经未完成的事件,等待着你找到合适的时机去处理它。
所以,看见了吗?世间万物都是你的镜子,一切皆镜像,你所看见的别人的缺点,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欲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情感、过错、挫折等)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赋予他人或他物身上)。
如果你有个爱批评又爱控制人的领导,那么就请你反思一下自己,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也有着爱批评和爱控制人的部分?
如果你嫌弃你的伴侣懦弱与爱逃避,那么同样请你深入自己的内在看一下,在某种程度上,你自己是不是也有懦弱和逃避的一面?
如果你的孩子又叛逆脾气又坏,还有着诸多你看不习惯的不良行为,比如说整天抱着手机和ipad刷抖音打游戏,那么请你仔细想一想,这些不良行为你有吗?你是不是也经常刷手机打游戏?你是不是也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的专长是模仿,他们是父母最好的镜子:你想要一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孩子,那么就要放下手机,关掉游戏,拿起书本,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你想要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首先你就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看过一则漫画,很让人触动。画面中,父亲面部狰狞,手拿鸡毛掸子一路追着孩子打,嘴里一边咆哮着:“我看你还敢不敢在学校里打人了!”
很讽刺是吧?我们对别人常常有着种种的要求,可唯独忘记了去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然而,就是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写照。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见上天丢给你的这些功课。
3、原来真正让我生气的,是我过去的影子
有一个阶段,我经常遇到不听话不配合不做作业各种打岔的孩子,他们都是那种不上课如天使般可爱一上课立即恶魔附身的类型。不管我如何地软硬兼施,哪怕用尽十八般武艺,可结果还是会让你挫败到怀疑人生。当然,你时不时还要按捺住你“蹭蹭”往上窜的怒火。
我向我的老师请教,他当时就回答了一句话:“上天为什么要送这个不听话不面对自己问题不做作业的课题给你?这是打算让你学会什么内容?”
我沉思了一会儿,突然联想到我的小时候-------叛逆、不听话、不配合、不做作业、和老师对着干……简直是一模一样,我目瞪口呆!
是的,我是生气啊,我以为我是生气这些孩子不听话,可结果才发现:真正让我生气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当初的那个自己!
而彼时,在工作之余,我自己也在学习一个新的课程体系,里面含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由于工作的繁忙或者是自己有时候偶尔也想偷个懒,在作业上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一次连续有两个礼拜没有做功课。现在和这段时间学生的问题一对应,才发现,小朋友们原来是给我上了一课,告诉我要配合老师,要好好做作业。
只是这些功课如玄机,总有隐藏,你要有火眼金睛,能够通过不断地修行去一一领悟。
原来,让自己活在觉知中,即是成长的一大步。是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世间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灵的镜子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的当下努力生活,而不是把目光放在遥远的未来。
而我们的焦虑感则多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的焦虑感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安排好眼下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做眼下的事情,这样就能止息心头的焦虑了。
很简单,是不是?
在努力生活的时刻里,在认真感受生命律动的时刻里,都不会有焦虑产生。
一个有“住所”的人,那便是囚犯,他们自以为所有的绑缚都源自于外部,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思想的绳索捆绑起来了而已。
自由自在的人,他不会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也不会被外境给困住,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里,他总是满心欢喜、满心自在的。
长久以来,人们在自己的意识里都有这样的概念:这个是好的,我要追逐它那个是不好的,我要避开它。其实这些所谓的好与坏,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上去的。
我们只有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时,它们才会呈现出差别来,它们才是矛盾对立的。
但从禅的角度出发,一切事物、一切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又何必焦灼不安呢?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行动的目的性就很难真正体验到行动和过程的乐趣。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时,不要黏滞在目的上,也不要执着在过程中,只是去感受它们就好。
当我们不计较今天的不快,不担忧明日要处理的工作,不纠结做出的决定,不是把目光只放在偶尔发生的不幸中,我们就摆脱并超越了一切烦恼和干扰,实现了真正自在的生活。
当你抱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如意的事情太多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自己的内心本就是清净无瑕、光明一片,又何必把心力全部用在追求欲望享乐上呢?
真的要把自己弄得心被物累、压力重重时才肯回头内观自己的心灵吗?那岂不是太迟了吗?
或许你的薪水没别人的多,你的职位没别人高,你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别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心灵的财富是否比别人富足呢?
如果是,那么你又何必整日愁眉苦脸呢?如果不是,那么你整日愁眉苦脸又有什么用呢?
人类的精神世界往往会因为自己对某个观念、事物的执着而失去自由与活力。
我们平时所说的“被什么东西绑住了无法脱身”,实际上是一种很深刻的固有惰性在作祟。
人,一旦他认识了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因为他了解到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所以在做事情时也就能够避重就轻了。
人如何认识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在众生中认识自己,也可以在欲望中认识自己,亦或者在平日的烦恼和习气中认识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
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了解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减少我们的焦虑。
烦恼从贪心中来,烦恼从自私中来,烦恼从执着中来,烦恼从狭隘中来,烦恼这样多,也并非就是坏事,从禅的角度来看,身体生病后我们才会倍加珍惜健康,烦恼积累得多了,我们才会想到破除它的办法。
古时候有个画家善于画竹,于是便有人出巨资请他画一幅竹林图。这个画家将竹叶画成了红色,这举动让来客感到很是惊讶。
画家却说,竹叶的颜色,可以成为想象中的任何颜色。我们不必局限于日常经验中,因为想象的空间,永远能够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把我们带离出焦虑之中。
云门禅师四处游访时遇到故人便说:“我肩上扛着杖子,东西南北却从来不分;我随意地在田野中漫步,从来都是以敲击树桩作为乐事。”
这是一个保有童心的人,而我们为什么容易整天被焦虑缠绕,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性中少了这么一点儿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