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的几种结构形式
每个人天生都有当作家的冲动,冲动源于自己有故事想对别人说。
我们听故事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人讲故事好听,非常精彩。而有些人讲故事就比较枯涩,尽管故事是一样的,可味道完全不同。
对于业余作家来说,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多是自传体小说,或者类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读者一定能看到作者的影子。专业作家的作品里其实也有作者的影子,不过,专业人士精通文学技巧,他会将自己的影子进行修饰和掩盖,让读者雾里看花。比如苏童的《黄雀记》,里面还有很多他童年的经历,这是苏童自己说的。
小说的结构对故事是否有影响,目前我还说不好,因为每种结构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用不同的结构说故事,一定会让读者感觉更新鲜些,这是客观事实。有鉴于此,我将非专业作家的长篇小说结构形式进行归纳,供热衷于创作的同志参考。
通过我的阅读和总结分析,长篇小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一是平铺式,或者是瀑布式。即按照时间或者故事,顺序地往前推进。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叙述模式,这种结构最大的好处是,条理清晰,作者容易把控,读者好读也容易读,故事情节也比较容易记住。当然,平铺式仅仅是指整体的大结构,其中也可以有部分的或者片段的倒序、插叙等,这都不影响整体推进的程式。
二是分列式。几个人物、几个故事同时叙述,相互之间开始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森林里的几颗树苗,大家各自朝着自己的路径生长着。逐渐地,不同空间里的人物和事件,因为某种机缘,就慢慢地往一起靠拢并发生着关系,宛若队列表演的士兵,先从自己的轨迹上跟别人合到一起,然后按照统一的节奏共同前进;或者是丛林中的树,它们高高低低地长着,最后伸出来的树冠或者树枝发生了交叉,最后共同地接纳阳光和抵抗风暴。
分列式的写法,作者一定非常重视逻辑,需要使用大量的创作、推理、分析技巧,不好的是,这样的结构容易让读者分散注意力,最后慢慢放弃阅读。
三是罗生门式、预言式或者插科打诨式。故事自然地延展着,到转折点的时候,出现了预言,故事发生转折或者变化,或者是插入一个什么变化,让故事沿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如果设计的好,人变成动物,或者动物变成不同的动物,这都是有先例的。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人变成虫子,莫言的《生死疲劳》就是动物之间转化,预示六道轮回。预言式的小说通常是魔幻类的小说,如《百年孤独》中的羊皮卷上面的话,小说的情节就是按照预言进行设计的。
这种结构的文字无疑会给读者不断地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是,创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一般作者不敢轻易地测试自己宏大的把控和驾驭能力。画虎不成反类犬,功力不到位,绝对不敢轻易尝试。
四是角色互换式。这是最难写的一种结构了,代表作应该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即书中的角色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同样一件事,每个人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精神病人语无伦次,弱智者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通过几个人的角度对比,最后获得整个事件的脉络,并分析出故事的真相。毋庸置疑,业余作家几乎没有这样的设计能力,这样的作品其实也非常不好读,假如不是因为作者的名气,这样结构的作品估计编辑的关都过不了。这么快节奏的年代,谁愿意按照你的结构和思维去考虑问题。
以上四种结构都是本人理解和总结的,即便名称也是我临时定义的。如果专业人士有确定的总结,请以专业整理为准。虽然理论上,哪种结构对于作品的质量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读者还是追求新奇的,如果大家一直都在读平铺式的结构,突然见到罗生门式或者角色互换式,一定会觉得新奇,在评价的时候应该会有所倾向。
当然了,结构设计仅仅是小说创作的一个方面,小说好不好还有很多其他的考评因素,小说需要呈现的是最后的整体结果。比如说,都是平铺式的结构,小说以第一人称创作就比第三人称创作显得更难一些。主线平铺,中间可以夹入少许的并列式,真的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也是一种技术应用,也会给作品加分。
创作中一定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作家们可以多种结构都尝试一下,给自己带来一些改变。
花瓶不抢花的鲜艳,假如花瓶选择得好的话,一定会增加花的美感。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