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离开我们的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

本篇编辑:大笑笑

文字:袁洁

图片:©Michael Wolf

"

写逝者并不会让生者感到好受,不过,足矣让人理性起来。正如此刻,混沌于日常的我坐在电脑前挨个敲下如下伟大的名字: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特瑞·奥尼尔(Terry O'Neill)……有一种现实的残酷提醒我:每年的逝者榜单里的人数只可能不断增加,不可能减少,灵魂无论多么杰出,也不可能对抗时间的法则。2019年是他们,2020年又会是谁呢?

我很喜欢中国哲学理论家孙周兴的一句话:人总能重新开始。这种“开始”指代人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几乎是革命性的,暗示出艺术本质上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宿命轮回,而是新的开启。

2019年逝者名单中的他们没有带走摄影,相反,他们为摄影铺设出更多条道路。写到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尼采在生命弥留之际,躺在医院病床上看着一旁为他哭泣的妹妹反而安慰说:“伊丽莎白,你为什么要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是啊,我们无需为这些逝者哭泣,人虽已离去,但摄影总能重新开始。

"

迈克尔·沃尔夫

1954年7月30日-2019年4月24日

1954年,迈克尔·沃尔夫出生于德国慕尼克的一个艺术世家,最初入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后来转学到了德国埃森大学并最终取得了视觉传播的学士学位,毕业后不久他就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1995年来到中国香港后就再也没有离开。

建筑密度

他在中国的这24年里拍出了诸多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看似冰冷,其实非常的亲切,大部分中国人都能在他拍摄的这些系列作品中看到熟悉的元素。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表现香港城市生存环境的《密度建筑》(Architecture of Density),密集的城市空间彻底挤压了人的梦想,营造出一股可怕视觉压力,既纪实又超越现实。

中国玩具工厂

他还关注中国街头凝聚了百姓智慧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拍摄中国玩具工厂的生产线和工人们;除此之外,还深入被誉为“中国仿造名画第一村”的大芬村,为那里的民间画家们拍摄肖像;他甚至还关心起了中国人的穿衣打扮,用摄影的方式解读中国式时尚。

中国凳子

应该感谢迈克尔·沃尔夫这位德国摄影师,因为他替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影像思考,如切口一般,让中国人深入窥视被自身忽视已久的诸多社会现实,帮助我们更好地自省。

中国的肖像

这位获得了3次荷赛摄影奖的摄影师,绝不是冷眼旁观,而是真正地参与其中,他对当代城市生活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解读带有敏锐的前瞻性,为今日的中国摄影师更好地理解自身做出了重要的视觉范本。

真实的假艺术
——完——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杂志2020年第1期《逝者》栏目,节选

袁洁

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影像文化作者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近年来专注于大众摄影教育

现为吞像摄影教育品牌Eatfoto创办人

RECOMM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