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不是诈骗呢?”
11月2日,由@导演小策(本名张策)导演编剧,@中国警察网、@淄博警方 联合出品的反诈骗宣传短片《致命来电》发布。
该短片改编自真实案例,目的是让观众提高警惕,了解诈骗的诡计多端,不要掉以轻心。
短片拥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观众“拖入”一场骗局中,直到真相大白之时,才明白诈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愚蠢”。
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在诈骗人员的“绑架剧本”中逐渐入套的故事。
事发当天,她接到了由诈骗人员冒充打来的绑架电话,“绑架对象”是其女儿。一开始,这位母亲是有点将信将疑的,试图和歹徒周旋。
但在“绑匪”一系列“真实信息”与威胁的冲击下,母亲的心理防线逐渐被击溃,钱财一次又一次地转入诈骗犯的口袋。
民警抵达之后,察觉到了事件的蹊跷,第一时间让母亲再次确认被绑架人是不是自己的女儿。同时通过一切可能的联系方式,间接寻找这位母亲的女儿。
警方办案经验丰富,可以冷静、缜密地分析案情,但普通民众不一定能,更何况自己的亲人正在所谓的危险之中。这也是短片中母亲并没有第一时间打消疑虑的原因,因为一切都太“真”了。
来电显示是自己给女儿的备注;
电话那头的声音迷惑性极强;
掌握大量个人信息。
给女儿打电话被“绑匪”发现。
诈骗人员利用这些“细节”,改变受害者的态度,从将信将疑,转变为毫不怀疑。少见的“剧本”,让之后的威逼、恐吓,能轻易击溃受害者的心理防线。
如果事先不知道主题,观众很可能不会去联想这是一场诈骗。但其实,所有绑架场景,都是受害者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幻想出来的。
这也是短片所要达到效果,让观众了解被骗不是单纯的被害人“无知”,很多情况是歹徒过于狡诈。
直到最后老师找到女儿并拨来报平安的电话,母亲才如释重负,相信了该事件是诈骗的事实。
解决问题之后,两位民警的对话发人深思。
“刚才真悬,十几万差点就没了,这帮孙子真能骗。”
“万一不是呢?”
不少网友通过弹幕、评论区进行了激烈讨论。
一些人这样理解,“万一不是呢”这就话就是告诉观众,很多诈骗就是在利用被害人这种心理,“万一不是诈骗呢?”,“万一是真的呢?”亲人的生命没人敢赌。
也有网友这样解读,错误判断很可能会让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反诈APP的作用就凸显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视频一经发布,就有网友提到了另一名B站UP主@一只小木深 9月26日发布的视频。她的母亲就是遇到了和上文剧情几乎一模一样的诈骗行为,被骗五万余元。
当你想着自己肯定不会被骗,甚至还想和骗子“过过招”炫耀一下智商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还没见到过一些“高端”,有时令人“捉摸不透”的诈骗手段。
对于诈骗,绝对马虎不得。
导演张策随后出镜,从反派的角度与观众对话,提醒大家不要把诈骗想得那么简单。
“你第一次玩娃娃机的时候,连那种最低级的套路都玩不明白,就别在这里装事后诸葛亮了。中国人太多了,有时候觉得钱就在这里摆着,但时间啊精力啊不够用。说白了,你想被骗,你真的得排队。”
通过揣测歹徒的心理,短片也提醒观众,只有重视反诈中心APP,稍微花一点时间把它弄明白,帮助家人弄明白,才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警察?每天,每一万人里有一个被骗,十四亿除以1万就是十四万。每个人打一个电话,就能把警力资源透支干净。所以他们才整天宣传什么国家反诈中心APP。你下了吗?你玩明白了吗?你哪有时间啊?有那时间,刷会短视频,打两把游戏,不香吗?”
说完,反派就翻着厚厚一沓诈骗“剧本”,继续作案了。这次他要利用的,是受害人的贪念。
在评论区里,张小策表示,拍这个视频的目的,就是宣传反诈,“让1个人防止被骗就值了,10个就是赚大了......”
同样的,@一只小木深 在她的视频中也表示,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让更多人知道这种不怎么普遍的骗术,让更多人知道信息社会骗术也在不断更新。“我能救着一个,这个视频就是有意义的。”
张策曾是《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正经c座802》的编剧、导演。去年10月告别了“朱一旦”这个风头正盛的IP,重新出发的张策在今年年初又创作出一个炙手可热的爆款《广场往事》,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淄博大妈们的农村故事,以鹅姐“刘大鹅”为主角,构成了“大鹅宇宙”。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已成为社会公害。
10月1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向全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警察网 指出,反诈专门立法非常及时、必要,对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公安机关对此非常期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主要聚焦防范治理,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等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建设。目前,草案条文虽然不多,但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