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的经方治疗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症的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呕吐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所著《伤寒论》中也论及呕吐有“呕”“呕吐”“干呕”“欲呕吐”“呕逆”“吐逆”“胃反”及“哕”“噫”等名称。
呕吐一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耳源性眩晕及幽门梗阻等疾病。
呕吐病的病因多种,病机复杂。《伤寒论》以六经分篇,仲景对呕吐病的论述遍及所有六经之病篇。其对呕吐病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恰当,体现了“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思想,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等疾病仍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仲景有关呕吐病的常用经方:
太阳病呕吐
太阳主表,若外邪侵袭人体,内干于胃则胃气上逆,失于和降而呕,其性质为表证呕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适用于外感引起的恶心呕吐,伴见怕冷、汗出、头痛、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治疗上解表和胃以止呕。
阳明病呕吐
阳明属胃、大肠,邪热内炽于阳明胃肠,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其性质为典型之热性呕吐。《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9g,豆豉18g,生姜15g。适用于胃,食道病变,里有内热,尚未结实,胃气失降之呕,伴见心烦、胸闷等症,治疗上清宣郁热、和胃止呕。
少阳病呕吐
少阳属胆,位于机体半表半里,邪客于胆,致胆热犯胃而呕,其性质亦属热呕。《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15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适用于胃肠,胆道疾病,其呕吐可伴见发热、不欲食、口苦、头痛、胸闷等症,治疗上清胆和胃以止呕。
太阴病呕吐
太阴属脾,主司运化,脾胃相表里,若脾阳虚衰,寒湿不运,困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职,则为“吐”“利”。《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故“吐”为太阴病主症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15g,生姜24g。所治之呕吐为寒饮停胃,胃失和降,饮随胃气上逆所致,适用于胃肠病。可见呕吐清稀痰涎、不渴、头眩、舌淡、脉缓滑等症。治疗上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本方可根据不同病机、兼证化裁,或加入其他方中治呕,均有良效,小半夏汤也被后世誉为治呕之祖方。
少阴病呕吐
少阴属肾,中寄命火,火衰阴盛不能暖土,致脾胃纳运水谷失职,而成“吐”症。其性质主要为虚寒呕吐。《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10g,芍药10g,生姜10g,白术6g,炮附子10g。适用于浮肿,心衰等引起的呕吐,可伴见小便清白,恶寒肢厥等症。治疗上温阳利水,降逆止呕。
厥阴病呕吐
厥阴属肝,亦位于机体半表半里,厥阴的呕吐多系寒热错杂引起。《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9g,黄芩9g,黄连9g,人参9g。此病既有伤寒外感又有虚寒下利,医者误用吐下,致表邪入里化热,而下寒阻格中焦引起上热下寒,胃气上逆之呕吐,适用于胃肠疾病。伴见腹痛,下利,脉虚数等症状。治疗上清上温下,和胃止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