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前传:马来西亚首富百年掘金史

郭鹤年为日本卖过命,为中国操过盘,产业版图横跨豪宅、商场、酒店、粮油以及传媒,是马来西亚首富,却面临无人接班的尴尬。

作者:秦海清
来源:豹变(ID:baobiannews)

1909年,旧王朝风雨飘摇,清廷下诏重申“预备立宪”。这一年,不到16岁的郭钦鉴受够了长兄的不待见,决定下南洋投奔四哥郭钦仁。

郭钦仁是第一个移民东南亚的郭氏族人,他在新加坡当地一家华人商铺做店员。数年后,郭钦鉴与四哥赚了一些钱便自立门户,兄弟俩撑着舢舨穿越鳄鱼成群的柔佛海峡,来到马来西亚的新山市,成立东升公司,郭鹤年即出生于此。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日后成为郭氏家族的核心,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还挣得“东方糖王”、“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首富的名号。鲜有人知北京的国贸中心是郭鹤年所建,人们炒菜用的金龙鱼调和油也是他的产业。

如今郭鹤年97岁,他的商业生涯再添一个新的注脚,金龙鱼即将在A股创业板上市。

01
扎根马来西亚

父亲最不受待见的儿子,靠自己努力上进,在异乡谋得一线生机。

1893年12月,郭钦鉴出生于福州盖山镇郭宅村,按照族谱记载,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郭华在北宋时迁到此地,为郭氏的南迁始祖。

郭钦鉴兄弟六人,他排行最末,双亲早亡后,家产主要被长兄继承,加上时局动荡,郭钦鉴早年间生活穷困,当他得知早就南渡新加坡的四哥光景较好,遂背井离乡远赴重洋。

转战马来西亚的兄弟俩,见香料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就趁势大赚一笔。郭鹤年认为父亲的商业智慧确实高人一等,他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而且天资聪颖,富有经商头脑,还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善于观言察色。

郭钦鉴其中一桩最成功的的生意,是成为英国殖民政府的供应商,他的东升公司得到一份为医院和监狱提供日用品的合同。

郭鹤年认可父亲的商业才能,但称其在婚姻里是一个“人渣”。1936年,郭钦鉴心中另有所爱,等到新欢生下五个孩子,郭钦鉴便跟新欢一起生活,冷落原配郑格如。

▲郭鹤年

作为郑格如的儿子,郭鹤年最不受父亲疼爱,度过了一个颇受冷落的童年。这样的境遇让郭鹤年心怀怒火,促使他无论读书还是后来做生意,都极为努力上进。

郭钦鉴认为,马来西亚将长期被英国殖民政府主宰,如果不掌握英语,个人难有作为。所以,他把郭鹤年送去一所英语学校——修女学校读书。

在修女学校完成一年级,郭鹤年入读政府办的英文学校,又在新山英文书院学习了三年。1940初,郭鹤年到华文学校学习了18个月后,进入新加坡的莱佛士学院,这是新加坡最好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

在莱佛士,郭鹤年结识了很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未来的政治领袖,包括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以及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李光耀比郭鹤年高一年级。1970年代中期,郭鹤年经常出入李光耀的办公室。

二战爆发后,日军入侵至南洋,郭鹤年在莱佛士的学习生涯中断,郭氏家眷颠沛流离。

逃难期间,日军中的一个台湾人告诉郑格如:你们三个儿子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如果不去为日本人服务,可能会被怀疑反日,我在三菱贸易有个朋友,听说他们要在新山开设一个小办事处,将派一个日本经理来管理。你应该从三个儿子中选一个去报名当他的助手。

从1942年7月到日本宣布投降,郭鹤年一直在三菱公司工作,甚至升任三菱公司米粮部的负责人。郭鹤年还通过私下交易,赚了几十万元。

为日本人工作的最后一周,族人找到郭鹤年,“你父亲想你回去帮他,回来加入家族公司吧。”郭鹤年没有拒绝。

来到父亲的东升公司,郭鹤年才发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多么糟糕。尽管如此,得益于被指定为政府在新山和附近地区的米、糖、面粉代理商和经销商,战后三年间,郭钦鉴赚了400万马币。

郭鹤年认为,他个人至少贡献了30%。

02
东方“糖王”

郭氏家族成为少数几家能够整合全产业链的食糖企业,郭鹤年因此被称为‘东方糖王’。

郭钦鉴去世后,虽未给郭鹤年留下丰厚的产业,但至少打下了基础。

1949年1月中旬,郭鹤年及其母亲郑格如、大哥郭鹤举、五堂兄郭鹤青、十二堂兄郭鹤醒,五人围坐一起谋划筹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年4月初,“郭氏兄弟”正式营业,郭家人的生意进入第二代,郭鹤年无疑是挑大梁者。

借助在三菱的经验,郭氏兄弟公司在最初十年里,主营业务围绕米、糖、面这三种商品进行简单的贸易。

大米生意最先站稳脚跟,1950年中期,郭鹤年洞悉大米生意只能赚取微利,因为大米价格一般波动不大,只有价格变动剧烈才能从中赚取巨大利润,但食糖生意符合这一特征。

郭鹤年认为糖是“最廉价的必需奢侈品”,大约从1955年起,他将业务重心从大米转移到食糖。起初郭鹤年从新加坡的英国洋行买糖,后来郭氏兄弟旗下的马来亚制糖有限公司主导了整个马来西亚市场,这是东南亚首家独立的炼糖厂。

除了制糖,1960年起,郭鹤年每年去伦敦一两趟,开始摸索和学习做期糖生意。1963年,是郭鹤年做期货最疯狂的一年,一年下来现金纯利约为1400万马币(约合人民币23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之前郭氏兄弟的全部资金最多也不过400万马币。

短短几年时间,郭氏家族企业已是全球少数几个完全整合糖业生产和贸易的企业,郭鹤年被称为“东方糖王”。郭氏兄弟后来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在全球建造顶级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郭鹤年又加封“酒店大王”。

在郭鹤年的商业生涯中,他一直不断往更深、更富饶的海洋进发,从新山到新加坡,再到移居香港成立嘉里控股,郭鹤年的商业版图不断拓展至房地产开发、物流、航运、股票市场等。

生意日益兴隆之际,郭鹤年重蹈父亲的覆辙。

1970年初,郭鹤年刚刚把公司搬去香港,他深深爱上了一个叫何宝莲的年轻女士,也就是郭鹤年现在的太太。

原配谢碧蓉发现郭鹤年的新欢几个月后,决定成全他,“年,我一直努力地思考这个问题,我已决定让你去追寻你的幸福,而我亦准备好与另一个女人一起拥有你,我们就继续这样过好了。”此后,郭鹤年与何宝莲组建了新家庭。

郭鹤年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一直试图理解为什么男人会移情别恋。

03
回国淘金

郭鹤年在中国危难之时,为国操盘从中赚取利益,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北京国贸项目,也打开郭氏在大陆的淘金之门。

郭鹤年做食糖生意,偶然与来自中国的力量正面交锋。

1958年,郭鹤年拿下日本三井公司3万吨白糖。时值中国急需外汇,国内市场挤出3000吨白糖欲出口马来西亚。顿时整个市场白糖价格大跌,不过郭鹤年的白糖更具成本优势。

负责中国白糖销售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粮的前身),意识到无法与郭鹤年竞争,转而决定与其合作,将马来亚的白糖销售业务委托给他,这让郭鹤年与中粮不打不相识,为其日后为中国“效力”埋下伏笔。

1973年4月,郭鹤年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他依约从新加坡赶到中国香港的宝华大厦,见到了两位华润五丰行(中粮在中国香港的总代理)的高级经理,他们一坐下去就讲,国家现在很紧张,急需30万吨的原糖,需要郭鹤年帮忙采购,同时也要帮忙买进一些期货。

这是一个非常秘密的行动。郭鹤年估计行动一旦走漏风声,原糖的市场价格估计会大涨20%到25%,在期货上也有巨利可图。

郭鹤年当即答应帮忙,但他手中并无多少存货。当时除了巴西,其他国家也没有大量存货。郭鹤年一边派人去巴西,另一边自己去瑞士的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这是一个大会议,郭鹤年特地报名参加,就是为了在那边天天跑来跑去,让人不会以为是他要在巴西买糖。

会议期间,有个英国商人朋友走来同郭鹤年聊天:“Robert Kuok(郭鹤年英文名),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日本人,年轻的,有两三个,天天进出糖区。”郭鹤年暗暗吃惊,英国人的情报这么厉害,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地说:“是吗?你还有行情要告诉我哦。”

第二天,大会正在演讲。突然间,演讲人说,有国际电话找Robert Kuok,还好他没说是巴西来电。郭鹤年赶去听电话,果然是去巴西的同事,听说他们有一点进展了。郭鹤年说:“你不但要有进展,还要快,这边开始有动作了。否则这个事情就会暴露。”

三四天后,巴西的采购合同签了下来,郭鹤年在伦敦、纽约和巴黎的期货市场也都买好了期货。再过几天,全世界都知道了,原糖马上涨价。郭鹤年在这次期货交易中,赚了上千万美元。

“为国操盘”算是郭鹤年与中国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真正始于北京国贸中心项目,而且该项目差点“流产”。

谈判了一年多,1984年11月,国贸中心项目正式签约。不久之后,郭鹤年就听见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被指责从国家的项目中牟取暴利。

郭鹤年非常生气,要求有关方面以成本价加利息买走郭鹤年所有股份,然后撤出中国,他带着强烈的情绪对一位中国官员说:“你的国家很贫穷,你们有什么财富供我掠夺呢?我来帮助,且不辞劳苦。你们不该在我背后说三道四。请马上买回我手上的股份。我要撤出。”

后来在国贸中心的封顶仪式上,中国一位副总理与郭鹤年谈过后,郭鹤年才放弃撤出。如果郭鹤年真的撤出,他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已。

04
叛逆“传人”

郭鹤年最为看中的接班人,不但另立门户,还跟他对簿公堂。

北京国贸中心项目期间,大陆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在杭州开业,相比地产与酒店,郭鹤年在大陆最庞大的业务是粮油。

涉足食油,还是郭鹤年侄儿郭孔丰的建议。

郭孔丰是郭鹤年十四堂兄的儿子。1973年,24岁的郭孔丰自新加坡大学毕业后,加入郭氏旗下的联邦集团做面粉业务。

在郭鹤年手下,郭孔丰很快学会了做麦、米的生意,可以完全独立工作,但他每周仍然会与郭鹤年见两三次面。

1986年,郭孔丰注册了“金龙鱼”商标,在马来西亚销售小包装油。第二年,联邦集团合并至郭氏旗下的玻璃市集团,同时公司的食油精炼业务划归至玻璃市集团旗下专门做油脂加工的PEGO公司。

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开拓郭氏集团在海外的粮油加工项目,郭氏粮油正式成立,郭孔丰担任总经理。郭氏粮油在中国组建了嘉里粮油集团。1988年,嘉里粮油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油脂加工厂——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的现代油脂精炼厂,在深圳蛇口动土开工,两年后建成投产。

郭鹤年直言,郭孔丰是郭氏粮油背后的驱动力,“他预见到食用油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中国是苏醒中的市场。”

这是郭鹤年第一次,在几个侄儿中发现了一个能力与自己不相伯仲的商人,看起来孔丰是郭家下一代中最有才干的人。“并不是要抹杀我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亲属的管理才能和所付出的辛劳。只是孔丰具有特殊的创业天赋,能够发现机遇并将它转化为无限商机。”郭鹤年在自传中说。

戏剧性的是,第一桶“金龙鱼”小包装油在中国下线的1991年,郭孔丰离开了郭氏,此后15年,郭孔丰从未与叔叔郭鹤年有过直接沟通。

郭孔丰是第二个离开郭氏的族人,第一个是他的父亲郭鹤瑞。他大约20岁时加入郭钦鉴的公司,后来脱离家族生意,在一个叫做丰盛港的渔村开食品商店。1951年,郭鹤年去丰盛港垂钓,“姜太公钓鱼”,意在说服堂兄回归家族。

“我看不出你在丰盛港能有多大前景,你已是丰盛港最大的食品商店,而这里没有其他生意可做。回到家族企业吧,你现在是唯一一个仍在外面的。我肯定,我们能给你很好的安排。”郭鹤年反复劝说了三四次才成功。

多年以后,郭鹤瑞的儿子上演了同样的戏码。郭孔丰离开郭氏后,创建丰益贸易,投身印尼的棕榈油生意,成绩斐然,在中国还跟中粮、鲁花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叔叔郭鹤年的“对手”。

郭鹤年说,郭孔丰离开郭氏重又回归,是他人生中最非凡的故事之一。

1991年初,郭鹤年在香港举办孙子郭孟馨的满月宴,宴席开始前,郭孔丰想跟叔叔谈一下奖金的事情,郭鹤年直言,“孔丰,很遗憾,你全年都看错了市场,而且没有调整策略,以致囊中空空。你要知道,我们是按利润分配奖金的,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你说。这个状况很尴尬。”

郭孔丰旋即提出自立门户,这让郭鹤年倒抽一口凉气,但仍然祝他好运。郭孔丰没有参加满月宴,直接飞回新加坡。数周后,郭鹤年拒绝出售原来的业务给郭孔丰,后来因为“金龙鱼”商标归属争议,叔侄对簿公堂,郭孔丰最终输了官司。

直到2006年,郭氏集团通过参与丰益配股,郭孔丰才重回家族生意,继续掌管“金龙鱼”。

05
结语

2009年,金龙鱼就有在香港上市的打算,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称,上市不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摆脱外资身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毕竟粮油非同其他消费品,外资企业在该领域存在诸多限制。

由于香港当时金融局势动荡,金龙鱼上市未果。待金龙鱼此次“跃过龙门”,算是郭孔丰正式加冕“粮油大王”之时。

早在1998年,郭鹤年曾尝试退休,后因郭鹤年首席助理柳代风去世,加之非典爆发对香格里拉的冲击,郭鹤年重新出山,再不提退休的事情。

生命终有限,总有人接替郭鹤年,虽然郭鹤年对侄儿赞誉有加,但郭孔丰也年过古稀,加之还有“离家出走”的“黑历史”,而且按照“长子继承制”,郭孔丰大概率只能成为郭氏帝国下的一个“藩王”。

郭鹤年打下的郭氏帝国,还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浮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