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切割关系,又不想承担骂名,不如这样!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5卷,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是时,成帝外家王氏衰废,唯平阿侯谭子去疾为侍中,弟闳为中常侍。闳妻父中郎将萧咸,前将军望之子也,贤父恭慕之,欲为子宽信求咸女为妇,使闳言之。咸惶恐不敢当,私谓闳曰:“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人子所能堪邪!”闳性有知略,闻咸言,亦悟;乃还报恭,深达咸自谦薄之意。恭叹曰:“我家何用负天下,而为人所畏如是!”意不说。
后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说,右左皆恐。于是遣闳出归郎署。

【译文】

这时,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已经衰微了,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担任侍中,弟弟王闳担任中常侍。王闳的岳父是中郎将萧咸,萧咸是过去的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董贤的父亲董恭对萧咸很仰慕,想为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的女儿为妻,就请王闳去对萧咸说明这个意思。萧咸惶恐不敢答允,私下对王闳说:“任命董公为大司马时,策书上说:'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这是尧将大位禅让给舜时所说的一句话,不是拜三公所惯用的语言。前辈们见到的,元不感到恐惧。这岂是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所能承担得起的?”王闳生性聪明,有谋略,听了萧咸的话,也醒悟了。于是回报董恭,转达了萧咸自感地位卑微,高攀不上的意思,代致深深的歉意。董恭叹息说:“我家怎么对不起天下,而竟被人畏惧到这种程度!”感到不悦。
后来,哀帝在麒麟殿设酒宴,与董贤父子、亲属一起宴饮,侍中、中常侍都在旁边侍候。哀帝喝多了点酒,从容地看着董贤,笑着说:“我打算效法尧禅位于舜,怎么样?”王闳插话说:“天下乃高皇帝的天下,并非陛下所有!陛下承继宗庙,应当传子孙于无穷。王统帝业是至关重大的事情,天子不可戏言!”哀帝默然不悦,左右都感到震惊。于是哀帝命王闳出宫,回到郎署,不许再随侍禁中。

【解析】

上面的内容,简单来说是两件事。
其一,王闳作为王氏外戚在汉哀帝身边所剩不多者,拒绝了得宠的董氏抛出的橄榄枝。
其二,在宴会上不给汉哀帝的面子,出言驳斥。
此时的王氏除了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外,其他人被收拾得够呛,基本上被排挤出了权力中枢。
而王闳一系列操作下来,不但好处没捞到,反而自己也被调出了中枢,远离汉哀帝的身边。
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能够在领导身边,机会、资源都比那些远离领导之人多得多。
而看似王闳损失了不少,实际上冲长远来看,王闳此举却是在避祸。
别看现在董贤得宠又是大司马,但是他的存在并不为朝堂所容,且董氏根本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和家族底蕴在。
董氏的一切来源于汉哀帝,一旦汉哀帝没了,董氏必定灰飞烟灭。
看明白了这一点,再看董贤之父董恭想联姻萧氏,就是想通过联姻来增加董氏的实力,为将来布局。
这个萧氏则是汉元帝时期名臣萧望之的后人。
只不过,萧氏虽然不及汉元帝时期的显赫,但好歹是士族名门,颇具声望。
面对董恭联姻的想法,人家萧氏自然看得到董氏当下显赫背后的隐忧。
只不过,人家考虑的并不是萧氏董氏结合能够带来巨大利益,而是想到董氏名声不好,与之联姻那不显得萧氏和董氏同流合污了嘛?
更何况接受董氏联姻,将来董氏清算,萧氏也必定受牵连。
萧咸让王闳婉拒,则是必然结果。
事情到这里,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首先,对董恭来说,自家现在风光无两和你萧氏联姻是给你面子,没想到这么不上道。
其次,对于王闳来说,拒绝董恭联姻要求其实是在打董恭的脸,极其不给面子。
而且王闳在汉哀帝身边担任中常侍,而汉哀帝对董贤又十分宠幸,万一哪天董恭给董贤说“王闳这家伙不是个东西,拒绝咱们家和他岳父家联姻。”王闳说不准就要倒大霉。
咱们用现在的职场的比喻来说就是,你拒绝了领导的要求,那就有可能领导要给你穿小鞋。
所以王闳接下来在宴会上回怼汉哀帝其实就是一种自保的。
其目的有三个。
其一,刷一波声望,体现自己刚直不阿。
上默然不说,右左皆恐
一点就体现了,别人不说话不劝谏,都是阿谀奉承,而唯独王闳够胆干出来说话。
其二,故意挑刺借机离开。
于是遣闳出归郎署。
面对如此不上道,给自己难堪的身边侍从,没有那个领导会喜欢放到身边,所以被调走是必然,而这个才是王闳要的。
其三,远离旋涡。
看似离开皇帝身边吃了大亏,但实际上此时的汉哀帝身边乌烟瘴气,一不小心就会掉坑里。
留着固然能够获得利益,但是同样也有极大的风险。
到时候朝堂反弹,说汉哀帝身边有小人了,保不齐王闳就被牵扯进去了。
所以,赶紧跳出来,先留得有用身再说其他。

【闲扯】

看王闳这事做的,值得玩味的东西真不少,尤其是在自保、切割这一块更是如此。
简单来说,人家王闳做了这么三件事。
其一,明面上不得罪,但实际上保持距离,不发生更加深入的关系。
比如,不与董氏联姻就是如此。
其二,公开场合站住制高点反对,有理有据,摆明立场,表明与之不是一伙人。
比如,在公开场合与汉哀帝驳斥的言论。
其三,找机会调走,远离旋涡。
比如,最后离开汉哀帝身边。
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到“出淤泥而不染”。
但现实怎么可能如此?
你在一个污浊的环境中,要么被同化,要么就是被那些污浊之人所打压。
就算你真的守住本心,持身以正,不与之同流合污,将来清算之际,你能逃得了?
扯远了,说点现实的,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切割划清界限?
王闳这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很简单,就公开场合提出异见坚持自己,甚至不惜吵架(有理有据争执),这就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