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年轻时候到底有多猛?

二十一岁的时候,辛弃疾就敢在金国的土地上起兵造反,搅得到处天翻地覆。

二十二岁的时候,辛弃疾就已经将金人视为无物,带着五十人杀进五万人金军大营,硬是将叛将张安国给生擒了,自己毫发无损不说,还让一万余叛军反水。

四十岁的时候,辛弃疾创建了飞虎军,战斗力十分彪悍,气吞万里如虎。

六十八岁的时候,辛弃疾病重在床,仍不忘收复失地,去世前大呼“杀贼,杀贼!”

一介文人,却有如此彪悍的人生,大宋历史上恐怕只有辛弃疾一人了。

01,身在金国心在宋,文人打仗不含糊。

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于济南历城,那时候北宋已经灭亡,北方土地已在金国之手,所以他从小就是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低等人民”,没有尊严可言,只能在耻辱中生存。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靖康之变的目睹者,当初他本有机会跟随宋室南下的,但受累于家族庞大迁徙困难,所以就留了下来,在金国当了个小官。

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国家沦丧,在敌人的统治下苟延残喘吧,辛赞就是如此,他虽然是金国官员,但一生都在寻找机会与金人决一死战,但奈何一直没有机会。

因为心中郁闷,辛赞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山河,受到他的影响,辛弃疾从小就有恢复中原、报仇雪耻的志向。

稍稍长大之后,辛弃疾在认真读书之余,还开始混迹于江湖,四处结交游侠,拜名师学习武艺,到他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武功了得的一位侠士了。

说得好听点叫侠士,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四处晃荡的“古惑仔”,只不过辛弃疾并不干坏事,而是干一些行侠仗义之事而已。

而辛弃疾之所以要成为一位侠士,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将来反金做准备,因为他无法成立军队,就只能依靠江湖势力了。

辛弃疾二十一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临了,金主完颜亮撕毁协议大举南侵,金国后方变得十分空虚,农民出身的耿京因为不满金人的残暴统治,趁机揭竿而起,汉人们纷纷响应。

辛弃疾听说此事后,很快就召来了二千余侠士,加入到耿京的起义军中。

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召集到二千余人,可见辛弃疾还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估计他之前肯定是一位大哥大级别的人物。

辛弃疾加入耿京起义军后,受到了耿京的赏识,被提拔为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军事决策。

但是有个叫做义端和尚的人物,他辛弃疾手下的一个小头领,之前与辛弃疾关系就很非常好,时常一同出游。

不过,义端和尚没什么骨气,他见起义军打了一次小败仗,就偷走大印准备投奔金军,耿京因此十分生气,准备将辛弃疾给斩首了。

辛弃疾感到十分委屈,也对义端和尚的做法非常恼怒,便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保证提着义端的人头来见你!

耿京被辛弃疾的豪气给震撼了,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当时义端和尚已经在去金军大营的路上了,并且金军主帅已经派兵接应他了,辛弃疾如果贸然前去,将会冒很大的风险。

但辛弃疾毫无畏惧,他带着一队人马就追了上去,就在义端和尚跟金军接头前不久将他给追上了,双方爆发激战,辛弃疾没花多少时间就将义端和尚的部下全给制服了,义端和尚只得束手就擒。

义端和尚被俘后,对辛弃疾的勇气极为佩服,就对他说,我今天算是看出你的本来面目了,你就是青兕(一种猛兽)现世啊!

自那之后,辛弃疾有了一个霸气的外号,辛青兕!

辛弃疾没有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放过义端和尚,他痛恨义端和尚的无耻行为,于是怒而斩之,然后提着首级回去向耿京复命,耿京大为震惊,于是越发看重他。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后来,起义军南征北战,辛弃疾勇敢而果断,立下不少战功,成为当时抗金义军中十分知名的大人物。

后来,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了,金国暂时停止南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起义军因此开始受挫,辛弃疾便审时度势,劝说耿京南下投奔南宋朝廷,耿京表示同意,派遣他与另一首领贾瑞去建康拜见宋高宗。

辛弃疾不负众望,取得了宋高宗的信任,不但欣然答应接收义军,还命人颁书写了任命书给辛弃疾,让他带回去交给耿京。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辛弃疾欣喜若狂,觉得联合朝廷对抗金人的大好时机就要到来了,于是策马狂奔赶回去报信。

然而,就在辛弃疾返回的路上,他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起义军首领耿京已经被叛将张安国所杀,起义军将士都四散溃逃了!

这对辛弃疾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他感到异常愤怒,也痛恨张安国将好好的一支反金军队给毁了,心中顿时燃起杀心。

但问题是,辛弃疾当时手上没兵,而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军大营了,金军总人数足足有五万余人,怎么办呢?

02,辛弃疾带领五十人打五万人,生擒贼首还全身而退。

辛弃疾抵达海州之后,在海州收拢了几十人残兵,他对众人说,我已经答应大宋皇帝要去投奔了,现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义军首领死了,几万士兵也没了,怎么办才好?

众人开始默不作声,后来一个叫做王世隆的小头领对辛弃疾说,我们听你的安排,你说怎么办吧?

辛弃疾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斩钉截铁地说,只有把张安国抓回去交给皇帝,我们才可以重新赢得信任!

于是,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精锐骑兵,准备到张安国所在的济州去锄奸。

辛弃疾来到济州城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派人进去告知张安国要相见,张安国不明白辛弃疾的来意,认为他大概率是来投奔的,于是差人去请他进来。

辛弃疾等来到济州官府内衙,张安国当时正在宴请金国将领,辛弃疾见到这幅场景,恨得咬牙切齿,不由分说就让人上去把张安国给绑了,还三下五除二两那几个金国将领给咔嚓了。

辛弃疾又将张安国捆在马上,准备离开济州城,但很快张安国的部众和金国驻军就聚拢过来,将济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辛弃疾骑在马上,径直往城外走,他怒目而视,对着一干叛军说,朝廷军队很快就要打过来了,你们不要助纣为孽,想要继续抗击金军的就随我走!

叛军中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的威名,本就很害怕他,加之他们许多人都是被迫投降的,所以一听辛弃疾这么说,就有许多人临阵倒戈,加入到辛弃疾的军队中来。

等辛弃疾快要出济州城的时候,身边将士人数已经达到一万多人了,城外的金军见辛弃疾人多势众,再加上没有领军将军坐镇指挥,都不敢轻举妄动,只得目送辛弃疾押解着张安国离开。

等金军将领到位,开始率军追击辛弃疾的时候,辛弃疾早就走远了。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五十人冲入五万人的济州城,不费一兵一卒就生擒了叛将张安国,还招纳了一万余叛军,可以说是相当生猛了!

辛弃疾带着张安国一路狂奔到建康,再次见到了宋高宗,宋高宗听人说起他生擒张安国的故事,感到非常惊讶,也对他很欣赏,于是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他正式开始了在宋朝的为官生涯,这一年他不过二十三岁而已。

03,辛弃疾是坚定的北伐派,却是南人眼中的归正人。

当初,辛弃疾之所以一定要回归朝廷,是因为他觉得朝廷肯定跟他想法一样,发誓要收复北方,重新统一国家。

在成为朝廷官员后,辛弃疾向朝廷提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议,还写下了诸如《美芹十论》和《九议》这样的具有前瞻性的文章供朝廷参考,但朝廷的态度十分暧昧,虽然赞许他的才能,但均不予采纳。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那时候宋朝主和派占据上风,尽管宋孝宗(辛弃疾返回朝廷后不久,宋高宗就禅位给宋孝宗了)是主战派,但因为隆兴北伐的失败,所以他不得不再次与金国媾和。

这里说到隆兴北伐,为何没有辛弃疾参加呢?

原来,辛弃疾虽然有才干,也有爱国之心,但当时朝廷许多人认为他是归正人(南宋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所以不予重用。

在很长时间里,由于宋孝宗欣赏辛弃疾,所以他做到了转运使、安抚使这一类重要的地方职务,但他的主要精力都在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些琐事上,朝廷在军事上对他没有任何安排。

说白了,朝廷对辛弃疾的身份不放心,所以不太想让他掌握军权,因此他没有机会参加北伐这样的大型军事行动。

但是,辛弃疾并没有放弃,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在湖南任职的的时候,向朝廷上书说要建立飞虎军,明面上的目的是讨平南方的盗贼,实际上是为了北伐做准备。

辛弃疾的奏疏交到朝廷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主和派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生食其肉,宋孝宗因此没有同意,但也没有治罪于辛弃疾。

但辛弃疾也不是死脑筋,他见这么多人反对,于是拿出巨款到京城活动,一顿上下打点之后,朝廷竟然默许他建立飞虎军。

尽管无此,辛弃疾无法得到朝廷的政策支持,所以什么都得靠他自己去筹备,他甚至自掏腰包建立军营,还改革税酒增加税收,将多收的钱用于军费开支。

最头疼的还是招纳将士,因为辛弃疾无法明目张胆这么做,怎么办呢?

辛弃疾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鼓励牢中囚徒用少量钱财为自己赎罪,但赎罪后必须参军入伍,成为飞虎军的成员。

囚徒们当然也不傻,知道当兵肯定比坐牢强,于是纷纷出钱为自己赎罪,飞虎军就这么建起来了,人数达到二千五百余人,其中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余人。

经过辛弃疾的严格训练,飞虎军很快变成了一支精锐军队,多次在剿灭盗贼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导致江南盗贼一听说飞虎军,就消失得无形无踪。

朝廷听说飞虎军的战绩后也后为之一振,于是将飞虎军纳入正规军事编制,由朝廷负责养活,但主帅却变成了其他人。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更让辛弃疾难受的是,他不但没能成为飞虎军主帅,而且被朝廷调离湖南,不久后主和派又上书弹劾他,他因此连官都当不成了,随后十几年时间里多半都赋闲在家,中间偶尔担任一些小官。

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内心是极其郁闷的,他终于完全看清了南宋的懦弱无能,于是在上饶建立了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那段时间辛弃疾的日子过得其实不错,在疯狂造子的同时,还时常与友人寄情山水,饮酒赋诗,极大开发了诗词写作能力,并最终成为了一名顶级文人。

不得不说,辛弃疾确实是人才,他能文能武,且都出类拔萃,但终归是得不到朝廷足够重视,这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哀。

04,报国重现曙光?终究是一场梦。

从四十一岁开始,辛弃疾就没怎么当官了,而在此之前他做到最高的官职是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但也只是个虚职罢了,实职其实依然在地方。

一直到他五十八岁的时候,朝廷出于尊重辛弃疾的考虑,就让他主管冲佑观,大致类似于现在地方上主管宗教的长官,也是个闲职。

辛弃疾六十四岁的时候,朝廷在经历了巨大动荡之后,主战派人物韩侂胄掌权,他开始重新起复被打压的主战派人物,辛弃疾因此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尽管已经年老,但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招兵买马准备北伐。

第二年,辛弃疾到京城觐见了宋宁宗,提出了金国必将自乱而亡的主张,受到了宋宁宗的赏识,提拔他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以镇江知府外放,宋宁宗还赏赐他金带。

这其实并不是辛弃疾的荣耀,因为宋宁宗的态度意味着,他并没有打算放辛弃疾参与北伐之事,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二是辛弃疾年老体弱。

因此,当辛弃疾抵达镇江的时候,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又过了一年,北伐终于开始了,辛弃疾却只能在镇江眼巴巴看着,但不久后朝廷急召他到军中,他以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但当他抵达前线后却发现,朝廷只是让他去当军事顾问的,毕竟他曾在金国待过,对金军比较熟悉。

辛弃疾虽不受重用,但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朝廷因此封他为兵部侍郎,但他觉得自己无功,所以请辞了。

1207年,北伐激战正酣,朝廷再次征召辛弃疾到临安担任枢密都承旨,一个主管人事考核的官职,辛弃疾这次没有推辞,很快就启程去临安了,但走到半路上就病倒了,于是再次请辞,不久后就去世了,享年67岁。

据说,辛弃疾在临死前抑郁万分,快要闭眼的时候,他突然大声高呼,杀贼!杀贼!喊完后就去世了。

回顾辛弃疾的一生,少年时英雄盖世,将金军视为草芥,没成想返回宋朝后,竟然处处遭受打压,直到郁郁而终,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南宋的悲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