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排毒——中医圈的虚假繁荣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路边养生馆张贴的广告。“只要韵脚压的好,道理肯定少不了”?从第一句就是错的,稍微有点中医基础的都能知道,阳虚才会引起“虚寒证”,阴虚引起的是“虚热证”。很多人怕吃药,更怕听到“治疗”二字,他们认为药代表着副作用,治疗代表着“身体出了问题”。但调理就不一样了,自己没病,只是为了活的更有质量,锦上添花。甚至有些人不敢去医院检查,担心“查出问题”。
网上中医药热度很高,打开热点常看到的那几个,网络上常常能看到“湿气”“学会一招”“经络不通”“气血不足”“肾虚”“排毒”等等字眼,或者是所谓中医治疗的秘方、偏方和一些似是而非的中医理论,只因为文章抓住热点才能带来流量。
此类文章在网上的大量充斥,一方面会对普通民众造成很多误导,大家盲目跟风,实践下来以后却发现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对中医的信心自然会大打折;而另一方面,也会让西医学界的人更加藐视中医,因为里面有些东西不太靠谱。
比如我朋友圈有不少做医疗产品的微商,他们有专业院校毕业的,有考取专业证书后转行的,也有了解一点中医知识后售卖此类产品的。前段时间在我朋友圈就有人卖这么一款“祛湿排毒”类的产品,打着中医的旗号,说自己可以“通经络”,并列举出各种“排毒”反应,如火辣发痒说明体内寒气重;疼痛说明疾病正在好转,应按疗程继续巩固疗效;没反应意味着体内寒气入骨,需多做几次……等等此类所谓的中医“瞑眩反应”。
但后面我查到此产品信息,首先它是一个冷凝胶产品,也就是通过一些反应发凉的外敷用品,其次该产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的一类医疗器械,不是药品,不含药物成分,不能代替药物功效……不说有几味中药了,连西药成份都没有的产品,说什么自己能祛湿排寒。把不良反应推脱到中医“瞑眩”反应更是离谱,“火辣发痒”会不会是对里面物质过敏反应?疼痛可能是体内寒证遇冷加重!没反应可能才是最正常的反应!
“气血不足、有湿气、有瘀血、经络不通”这是他们常用说辞,但嘴里念叨着“经络不通”,又有几个能完整说出最基础的十二条经络名称?有几个能解释出气血生化和循行?
我不反对中医的“热度”,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中医知识普及进大众是好事,但中医的治疗应该交到专业人员手中,专业事专业人去做。
人民的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强,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但中医思维模式一时半会建立不起来。搜一下热点或者流量大的网站,有很多人问中医到底有没有用?中医到底科不科学?是否应该废医存药?中药属于中医,但中医不只有中药,去除了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的,到底还算不算中医?
中医是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从立意到思维模式都和它有关,甚至是用于指导性用药和治疗。所以中医西医的差别,并不是在用中草药还是用西药,用脉诊还是用核磁,“和、中庸、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等等,人们对这些传统中式思维理解越来越偏颇,甚至在一些热门网站是要被限流的关键字,现在人们更习惯于数据化、非黑即白的西式思维方式。我们也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数据化带来信息轰炸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建起“一堵围墙”。
中医思维越来越直接,中药材质量越来越差,中医热度“高烧”不退。最后把中国文化或者中医引上绝路的,也可能并不是反对者,而是那些毫无保留,失去理智的“狂热粉”。
任继学先生说:“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此话颇有道理。初饮酒者只道辣,初品茶者惟知苦,反复品尝,弥久方知其甘醇沁芳。学习中医也是如此,浅尝辄止很难体会其奥妙无穷、博大精深。我也相信每一位热爱中医、相信中医的有识之士,都不愿意看到这些误导大众的乱象,借着这篇文章,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我也一直在学习中医的路上,所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