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竹,一口气了解中国的“竹文化”

说起竹子,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梅、松合称为岁寒三友。它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在诗词画中经常能见到的它的身影,它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竹”的象形符号,这意味着在距今4000余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竹子便存在了。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硝”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在《山海经》中,大概描述了300多座山,而其中有竹的山便占据了30多座。

之后,在《诗经》中,也有许多提及竹子的句子,如《诗经.卫风.竹竿》中,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综合以上说明竹子在我国历史久远,伴随着中华文化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而竹子所形成的的竹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竹文化,在物质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苏轼曾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而在精神层面,从魏晋名士王徽之的轶事中能够看出竹文化的精神需求:“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 ‘暂住何烦尓?’”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可以说,中国的竹文化,在物质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日常,而在精神层面,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观、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竹子,在数千年来,被无数文人寄寓人格化的特点,高而飘逸,色绿而洁,高节而挺, 中虚而空的特点使得竹子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竹文化的世界。

物质层面

1,竹简

在纸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古代的人们寻找各种材料来记录文字,而竹简成了不二之选。《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中记载,

“简广数分,长二尺”

人们削竹为简,一简大约有四十字,分两行,用黑漆书写,如果想要改正,则用刀削去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

而将一组竹简串在一起,则就组成了一本书籍,称为“竹书”。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纸被创造了出来,而竹简也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直到后来,造纸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竹纸诞生了。继续着它作为信息载体的使命。

2,竹箭

“箭竹,高者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江南诸山皆有之”

这是《竹谱》中对竹箭的描述,在古代,人们以竹箭狩猎,以竹箭御敌。此外,竹子还曾被鲁班作为制造为云梯的原材料。在战场上,我们经常能见到用竹子所制造的兵器。

3,竹乐器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阴,取竹于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正,而十律之,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

这段话讲的是黄帝命令伶伦截竹定音律的故事,此故事收录于《风俗通》,虽说这个故事是一则传说,但是竹的确是古代最早制造乐器的重要材料。

在《诗经》中,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而在这些乐器中,属于竹制乐器的便占据了大部分。我们所熟知的笛和箫便是竹子所制。

从上文中,我们能看出,从记录信息的竹简,到狩猎猎物,抵御强敌的兵器,再到可发出天籁之音的乐器,竹子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除了以上领域外,竹子还在许多领域渗透着国民生活,竹服饰、竹饮食、竹建筑、竹工具、竹工艺等等,竹子一直在多个领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精神层面

1,竹图腾

“竹”在原古时期也曾经作为部族的图腾之一,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竹叶形状与人体器官的类似性,竹成为了生殖神崇拜的象征和标志。

在《礼记.月令》中便记载道:

“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媒。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媒之前。”

根据后世学者的分析,这是一种祈求子孙的大祭,在古时候,建立媒神的寺庙于郊野处,因而称之为郊媒,尊称为“高媒”,而高媒就是生殖神。

2,竹诗词

最早的“竹诗”,是记录在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题目叫做《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把竹子绑在一起,制成弹弓,拿起弹丸,用来追逐禽兽。这首歌谣所体现的是远古时代人民追捕野兽的全过程,是一首淳朴,自然的原始猎歌,在这首诗歌里,竹是劳动人民的工具。

而《诗经》出现后,在《诗经》里,直接提及竹字的有5首,间接提及的则有十几首。而这时,竹子也不再只是一件劳动工具,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如在《诗经.卫风.淇奥》中记载道: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在这首诗歌中,以竹子来赞誉士大夫的优秀之处,将士大夫的外貌,才能,品德与竹相关联合起来,由竹子而赞誉士大夫。

在《诗经》中这样的句子有很多,竹子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东西。

汉魏时期,这一时期是咏竹诗词真正的开启时代,到东汉末年时期,咏竹诗渐趋成熟。

在《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中,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在这里,女子以竹自喻,形容自己无可依靠的状态。竹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竹子,它渐渐地被赋予了更多人格化的特征。

而魏晋时期,“竹林七弦”更是与竹子密不可分,其人其诗,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诗。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容?修竹隐山阴,射于临增城。”

在这首阮籍的《修竹》中,竹子更是被拟人化,成为了一位隐者。

待到了大唐盛世后,一大批的咏竹诗相继诞生,在清代孙洙所编著的《唐诗三百首》中,其中涉及竹的时就有14首。

在唐朝,初唐四杰对咏竹诗篇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丰富了咏竹诗的内容,而到了王维,更是将咏竹诗的审美艺术推向高峰。其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将竹变成了自己理想抱负的寄托,在彼时,竹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它更是诗人的朋友,知己。

李白爱竹,“竹里无人声,池中虚对白。”他以竹言情,以竹抒怀。

杜甫爱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他以竹言志,借竹抒情。

韩愈爱竹,“竹亭人不到,新笋满前轩。”他以竹构景,衬托意境。

白居易爱竹,“松干竹焦死,眷眷在心目。”他以竹为依,感伤自慰。

当时间来到宋朝,竹同样受各大文豪的喜爱。

欧阳修爱竹,王安石爱竹,苏轼爱竹。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在欧阳修的《木兰花》中,以竹为衬景,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之景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王安石则是以竹言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少有大志的王安石以竹子为寄托,竹子的坚韧就是自己的百折不挠精神。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捲。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本首词,词名为《定风波.集古句作墨竹词》,苏轼所作,对于苏轼来说,竹更多时候他失意心情的抒发。

明清之际,是咏竹诗词的最后绝唱。

在清朝谈起竹子,我们首当要提的就是郑板桥,郑板桥一生酷爱竹子,竹子是他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直、质朴、虚怀的竹子正是郑板桥一生的坚守与写照,同时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坚守与写照。

总结

中国竹文化的发展,是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竹子由最初的普通植物慢慢变成了我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我们中华文化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竹的正直、坚韧、虚怀、质朴、淡泊、豁达等,正是历代文人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更是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写照。

因而,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大多喜爱咏竹赞竹,他们都乐于以竹自喻,以竹言志,以竹修心,以竹养性,以竹怡情,竹是情人,竹是隐者,竹更是自己的化身。

在未来,竹文化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的成长。

参考资料:《中国竹文化》周裕苍著

《从自发到自觉 竹文化与人格建构》金晓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谈中国竹文化》苗利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