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⑥ | 和孩子相处的5大误区,看看你中招了吗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十点。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很多家长朋友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会无形中陷入一些误区,对孩子的性格、习惯、行为造成深刻的影响。

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出版了一本名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书。

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常见的五种错误方式,大家不妨对照一下,是否自己的身上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第一种误区叫“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是明显两种极端的父母,但是很明显这两种类型都不是孩子乐于接受的父母。

控制型父母带大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要么变得特别有控制欲。

放任型父母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哭的时候说:“没事儿,让他哭,哭会儿没关系……”结果,孩子哭起来撒泼、打滚,也没人管。

放任型的父母带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是:极度缺乏团队的归属感,会过度具有依赖性。

这类孩子很有可能染上网瘾,极端的情况有可能会加入黑社会的帮派、甚至吸毒,因为他没有团队归属感,只有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第二种误区是“贿赂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用贿赂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比如,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会说:“别哭,别哭,爸爸给你买糖吃,爸爸带你去看电影。别哭,咱们去买个自行车……”

贿赂带来的问题是,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来自自己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外在的认可。

如果一个人永远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乐趣,永远都需要有人从外部激励你去做事,这样是很危险的。

第三种误区是“忽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说我很饿。而妈妈却说:“你不饿。”

这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了一跤,尤其是男孩子摔倒以后,妈妈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不疼不疼,快起来。”

如果父母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

同样的,孩子就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很难融入社群中,甚至会伤害别人而不自知。

❌第四种误区叫:“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叫作“直接后果”,一个叫作“消极后果”。

什么叫“直接后果”呢?

比如,你跟孩子约好了,晚上五点半吃晚饭。五点半,孩子在看电视,你叫他吃饭,他不来。再叫他,还是不来。半个小时后,孩子来了,饭没了。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理解你,但是的确没有饭吃了,要不明天早一点儿吃饭吧。”

那什么是“消极后果”呢?

比如,孩子失手打碎了杯子,你一气之下说:“今晚不允许看动画片。”

不能看动画片和孩子打碎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不会让他变得更乖,而是让他学会了怎样欺骗你。

消极后果和直接后果的区别是特别明显的。

❌第五种误区是“体罚”。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父母在揍孩子之前酝酿的气氛是特别吓人的。

孩子如果感受到父母失控,他整个安全的屏障就彻底被摧毁了。

这导致孩子今后有任何错误,父母都不能指责他,因为父母一指责,孩子就担心后面的摧毁,害怕父母有可能会突然不要自己了,或者害怕父母会突然变得像不认识自己的人一样。

好了,今天的共读内容就是这些。

通过今天的阅读我们了解到了和孩子相处最典型的五种误区,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时刻揽镜自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一起努力做孩子们更喜欢的父母。

如果您想阅读学习更多的内容,欢迎点击下方的卡片了解详情。

点击下方卡片⬇️

立即购买《读懂孩子的心》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为您带来的帮助和收获,不妨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好看”,也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您所困惑的问题。

下一期的共读,让我们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