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红玲专栏31】孤独是成长的财富——《孤独之旅》教后反思

在成长的过程中,孤独是每一个人都绕不过去的心坎儿,而一旦过了孤独这道坎儿,少年的你,长大了。
与《孤独之旅》再次相遇。学完课文后的两三天,还在思考“孤独”这个话题。
不禁想起了张德芬那本书的名字:《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感受爱,感受孤独,爱与孤独在同一个时空里出现,这是生命的常态。就像现在的我,当两个女儿突然长大离开家去外地求学时,对张德芬的这句话体验也更加深刻了。这也印证了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与事,缺憾才是生活的常态。内心的充实与生活的孤独总是不能同时拥有, 初次体验孤独时的感受就像杜小康突然面对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一样害怕与胆怯,而一旦适应过了,自是开始了生命中的另一种旅程。
每每读到《孤独之旅》,总会对杜小康这位少年的人生遭遇产生一种窒息般的压抑与难受。
杜小康,油麻地小学最聪明长得又最帅气的十四岁男孩,在同学中间是最有优越感的一个孩子。曾经的他家境最富有,成绩最好,又拥有油麻地孩子们所没有的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子尽管是旧的,可是曾招引了那群孩子们多少羡慕的目光啊。
在“红门”内长大的男孩子,身上就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与桑桑一起因烤红薯引起一场大火之后,他能够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桑桑因为没有胆量站出来而被校长爸爸狠狠地打了屁股。敢于承担责任的杜小康成为油麻地小学最让人佩服的少年。
可是天妒英才,杜小康家里出事了。最愿意读书而读书最有出息的杜小康,因家中变故不得不辍学,少年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航向。
起初的我十分不理解曹文轩为何故意安排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像当初我十分不理解路遥为何要安排田晓霞被大水冲走一样,心中痛苦纠结很长时日。随着生命的日益成长与成熟,我终于想明白了,作家安排杜小康辍学,是让他在生活的打击与磨炼下快速成长起来。要想让一个孩子快点儿成熟起来,那就让他早点儿接受生活的磨难吧!谁不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
就这样,十四岁的少年杜小康告别了心爱的同学与迷恋的油麻地小学,跟着父亲去了五百里开外的大芦荡。当他跟着父亲去放鸭的时候,他忍受住了离家的痛苦与芦苇荡生活的孤独,因为他守护的鸭群就是他未来重返校园的希望。经历暴风雨袭击后的杜小康和他的鸭群一样长大了。因为经历了不为外人所知的放鸭生活,因为习惯了孤独,因为战胜了暴风雨,杜小康多了一份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坚强与自信。这份成熟的自信与坚强是生活给予他的最大财富。
可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日后的他经受了比放鸭更大的孤独与磨难。在杜小康的心里,养大了鸭子有了鸭蛋就能如愿回到学校读书。可是生活的复杂超出了十四岁少年的想象,后来他的鸭子出事了。出事后的杜小康和父亲被家人们接回到了油麻地,而杜小康的上学梦想也永远成为一个美丽的梦不能苏醒了。
……
忍不住又把小说的前前后后翻阅了一遍。当读到杜小康再也回不到日思夜想的油麻地小学时,我的心再次被揪了起来。生活是多么的残酷,为何将不幸降落到这个优秀的少年身上?读书是每个孩子的天职!我愤愤地想。读书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啊!我在心里又幽幽地想。
当一个少年想读书而因家庭事故而不能读书的时候,这等于抹杀了少年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期待与梦想啊!痛苦中不禁陷入沉思,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存技能吗?不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本领吗?杜小康这位优秀的少年,如果放在当下的现实中,中学毕业后肯定能考上让人羡慕的“985”或者“211”。可是在作品中,他却因为家庭变故不能到学校读书了,这是让人多么心痛的现实!作家终究是慈善的,他的写作让我们惊喜地看到,经历生活磨砺的杜小康,最后终于战胜了内心的失落而重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虽然不能到学校去读书了,但他知道了如何利用生活与学校所学的本领而自力更生。他大大方方地在油麻地小学摆起了地摊儿做起了生意,衣衫褴褛的他不自卑不落魄,内心坚强的他坦然面对过往的老师和同学。这份早熟与沉稳打动了桑乔校长,称他为油麻地最有出息的一个孩子。
或许这才是油麻地真正的杜小康,处在安逸生活境遇中的他热爱学校热爱读书热爱同学,出了事故敢于承担责任。遭遇生活重压的他仍然能够保持热爱生活的本能。顺境中勤奋好学,逆境中坦然面对,这也许是作家曹文轩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的真正原因吧?
经历了孤独的成长之旅,杜小康提前完成了少年到成年的心灵锻造过程。
杜小康,一个与孤独为伴的少年,给了成年的我太多的思考与成长的力量。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不管是从少年到青年,再由青年到中年,或许活到老年,每一天都在与“孤独”对话,每一天也都在“孤独”中成长。
孤独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愿每个成长中的你都能像杜小康一样,把忍受孤独变为享受孤独。如此,在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里都会坦然面对,在任何一种境遇中都能开心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