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东沟窑(下)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清平乐
品茶需斗。抑武文章厚。崇道徽宗偏青釉。书艺瘦金清秀。
儒道得以重兴。交流中外叠赓。杯酒释兵权患,科技发展巅峰。
历史上对东沟窑关注甚少,也没有专门研究东沟窑的学者和相关文章,八十年代曾被河南省文物局定为“东沟汝窑”,后发现了清凉寺、张公巷等窑口,东沟窑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实在河南的青瓷窑口很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东沟窑最具特色的敛口盏,这种造型应该是河南地区特有的造型,以东沟窑、禹州宋代钧窑为主,其它地区的很少见到这种造型,在钧窑里目前世界公认的北宋钧窑就是这种敛口盏,而在东沟窑这种造型更具有特色,不仅有成套的茶盏托、盏,还有大小不等的同样造型的盏,大的极为少见,但造型与小的盏基本一致,估计这种造型应该多源于东沟窑,大小悬殊还蛮大的,造型都是河南东沟地区的造型特点。
图9:北宋东沟官窑不同尺寸敛口盏
东沟窑青釉炉,造型是传统河南地区的炉式,与龙泉窑的鬲式炉有所不同,龙泉窑鬲式炉颈部较短、腹部呈扁鼓腹、三足高而立(沿袭青铜器造型),外侧多带有出筋,河南地区的炉不见有出筋,多数颈部略高,腹部较圆,三足肌肉丰满、足却很小而内收,用拇指与食指一捏而成,三足多数都是施釉后,把小尖头釉再擦掉,以免与窑具粘连,故烧结后呈酱色,与所有东沟官窑器物足擦釉一样,并粘有细小的“砂”,多少不等,比较自然。
图10:北宋东沟官窑青釉三足炉
另一种折沿行炉也是沿袭河北地区北宋定窑的造型,这种造型的行炉有的是光素的,也有炉身装饰百条纹,有的折沿面也饰以百条纹装饰,腹下三道凸纹在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等都与同类装饰纹,北宋的时代感很强,时代风格明显。
图11:北宋东沟窑青釉行炉
四:东沟窑与张公巷窑、南宋官窑釉对比
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为新官。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目前旧“官窑”的例证还没有找到,因此,说的大多是推理性的,并没有第一手实例来验证,包括张公巷窑、文庙窑、鲁山窑、东沟窑。
张公巷窑的胎骨呈灰白,烧结温度或原料好于清凉寺汝窑,所以烧结的效果完美,釉质透明、釉的质感更强,开片纹有稀疏的冰裂纹、鱼鳞纹和不开片的。东沟官窑胎骨呈深灰色,釉质细腻光亮玉质感极佳,釉色有天青、粉青,开冰裂纹或不开片,由于釉质精良,透明度好,所以在器物口沿都能看到或多或少的淡淡的泛紫褐色,那是透过釉层显现出来的胎骨。
图12:东沟官窑与张公巷窑釉色、釉质对比
南宋官窑的釉色范围较宽,从蜜蜡黄到粉青不等,胎骨也有不同程度的灰色,主要是根据烧造的气候、时间、炉温、出窑的遇冷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说的东沟官窑的釉色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上都是在粉青的主色调上,胎骨也相对比较统一,当然,由于烧造的种种因素也会使胎骨、釉色有所变化,但是都不离开主色调,应该说烧造把关和烧成还是比较严谨的。
图13:东沟官窑与南宋官窑釉色、开片对比
五:东沟窑八十年代被定为“东沟汝窑”
在八十年代当时还没有发现汝窑与张公巷窑,因其具有汝窑的特征,地处清凉寺与张公巷之间,正是因为北宋晚期尚青,崇尚道教天道自然,青釉开片就有了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北宋官窑不仅在汝窑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开片为饰的风气,更是集开片技艺之大成,它使古代青瓷的烧制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釉质的细腻、纯净、淡雅、堆脂、烧结的温度和瓷质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尽管还有许多方面至今都还是不解之谜。釉质的玉质感、开片或不开片都成就了东沟官窑那特有的辉煌,也是东沟官窑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其珍贵遗产。
图14:宋金东沟窑青釉百合花口尊
这件宋金时期的青釉百合花口尊造型一丝不苟,形制规整,釉质细腻滋润、光滑透亮,代表了宋金时期的时代风格,这种造型我们最多见到的就是宋金时期的钧窑百合花口尊,在几家著名的大博物馆里都有,而青釉的东沟窑作品比较少见,且这种青釉尊完全是典雅的装饰型作品,而不是件实用性的器物。
寓意于器,器以藏礼是北宋官窑所不为人知的一个特点。宋徽宗在对礼器的改造和创制过程中,效法古代圣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象,俯察于地,拟而象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充分而且合理的运用了格物致知、制物尚像的方法,将天文地理、道法、礼法溶于器物之中,创造性的通过釉色和开片来体现天地自然属性,赋予瓷器崇高的精神品格,使瓷质礼器真正的成为沟通人与自然鬼神的道具法器。
图15:宋金东沟窑青釉百合花口尊底
这种东沟窑青釉的烧造于禹州的钧窑有类似之处,就拿这件百合花口尊为例,与钧窑除了釉色、釉质不同外,造型、工艺都十分接近,或许也都是一个窑口所烧?因为这种造型的区域性很强,尽管河北的磁州窑也有这类造型作品,但是比例、烧造法、釉都有所区别。
北宋官窑至朴至简,素极生华,胎质致密,釉润透明,不假人工雕琢,讲究自然天成,反映了儒家中庸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表现出理学宁静而致远的境界,堪称最经典的中国式文雅之美,不愧是中国古代青瓷的顶峰之作。北宋官窑对釉色的追求与完美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釉质的肥潤、似玉如玉更胜玉、釉色的绝美、莹莹冰片开的自然,极富美感,无需装点的艺术高度,窑工们使用最普通的泥土,利用火的熔炼成就了艺术的巅峰之作,神韵內藴、朴实无华,天青、粉青借助天力与自然之功效,凭借自身天生丽质绽放出魔幻般的美学境界。
图16:宋金东沟窑青釉百合花口尊口
乾隆皇帝赞北宋官窑赋诗: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晚清的《辞源》第二册有关“官窑”栏:“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年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图17:宋金东沟窑青釉双耳带底座瓶
目前我们不能过早下结论说东沟窑是旧官窑,但是起码旧官窑的基础是东沟窑,换句话说,东沟窑具备了天时地利,有丰富的瓷土矿自然资源,又有具备丰富烧造经验的窑工,式样只是根据官府的要求而制作,所以具备了一切的先决条件,而不像有些猜测的“北宋官窑”在开封(古代称汴梁或汴京)城下,因为那里不具备烧造条件,瓷土矿、釉料等等自然资源不具备,不能大老远的从东沟窑地区挖矿运去生产,这一点都不实际,古代烧造都是沿河两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有烧造瓷器的先决条件,古代的运输能力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不可能远道运过去生产,从情理上讲不通,况且晚清的《辞源》里也讲的很清楚,取土“汴东阳翟”,也点到实质性确切地点。
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比汝窑的支烧法、垫烧法更加严格,要求更加精巧,部分使用支烧,支钉更加细小,烧结温度更高,使得胎骨也更坚硬,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而透明,创造出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的,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胎骨基本上为较深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