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英雄文化与白朗起义故事!

文/潘运明

在平顶山学院举行的白朗殉难100周年座谈会

中原英雄文化起源于原始的英雄崇拜。从神话中的英雄故事开始,在中原这块政治、文化高地上,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演绎出一幕幕英雄活剧,形成了人们仰慕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华英雄文化的主要源头。

据有关专家考证,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原英雄文化的定型期,也是我国英雄文化的定型期。当时的文化重心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以曹魏集团为核心的英雄们主要活动在河南。“英雄”一词,为时人经常提起。有“曹操煮酒论英雄”等,那个时代,对于人才有着强烈的呼唤,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格外强烈,催生着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英雄文化才进入到其本质意义阶段。

中原英雄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形态,其中英雄文化占至第七位。

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沃土,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英雄谱如灿烂画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河南。公元前约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人展雄又名柳下跖(跖,赤脚奴隶)、柳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是河南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其义举令世人赞叹不已,美国人将其英雄故事搬上银幕,传播全球。河南邓州人、唐代名将张巡在抵御叛军中,坚守睢阳,“守一城,捍天下”,被后人奉为神灵。宋代的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惩恶扬善,成为世人景仰、万代传颂的“包青天”。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是汤阴县人,其“精忠报国”的壮志、“还我河山”的呐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这些英雄们,历来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

在中原近现代史上,中原地区英雄迭出,同盟会会员张钟端策划起义,不幸被俘,凛然就义;爱国名将吉鸿昌,毁家纾难,令敌人闻风丧胆;杨靖宇的事迹更是尽人皆知,成为抗日民族英雄的代表。新四军将领彭雪枫,屡建奇功,壮烈牺牲;红25军政委吴焕先,生前死后都是该军不朽的军魂。和平年代,中原大地各条战线都不断涌现出英雄人物,如:秉公执法、勤政爱民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铁肩担道义、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靳伟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反扒民警竹卫东;舍己救人的农民工李学生等等,可谓群星灿烂,举不胜举。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国楼说:中原英雄文化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中原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因此,在早期文明阶段,中原已十分盛行英雄文化。第二,中原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中原英雄人物众多,英雄文化丰富多彩。第三,历史上的中原又是战乱、灾害多发地区,因此,特殊时期,又造就了许多最为典型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文化。第四,中原的英雄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因此,中原有着浓厚的崇尚英雄、讴歌英雄的大众情感和精神传统。

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小说《红高粱》中有一句题外话,原话是“高密东北乡是土匪猖獗之地,土匪的组成成份相当复杂,我有为高密东北乡的土匪写一部大书的宏图大志,并进行过相当程度的努力——这也算是先把大话说出来,能唬几个人就唬几个人。”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因而英雄文化是深入人心的。

作为近代以来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位英雄人物,白朗的传说在平顶山、南阳、洛阳等民间广为流传,它反映了豫西底层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浩然之气,展示的是一幅民国年间中原英雄辈出的画卷。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大学组成白朗起义调查小组,以白朗当年走过的路线进行了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官方档案《白朗起义》。1982年,《中州学刊》第二期登载了《如何理解白朗起义》的文章。1983年,白朗起义被写入《河南历史知识》一书。随后,宝丰县及各地文史专家、作家相继出版有关白朗的作品,白朗研究进入更大的视更高的视野。

白朗起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地域性和真实感。作为当地的富有影响的人物,白朗的名字在宝丰县及平顶山市相关县区几乎家喻户晓,在民间的观念中被认可为“英雄”。二是传播面和文化价值。白朗起义的传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强悍、勇敢、智慧的品格,正是中原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已成为白朗起义的精髓。三是当地方言起到了推动作用。白朗义军的精锐是宝丰、鲁山、汝州一带的百姓,当时义军中流传的隐语如“捞底”、“吃玉米豆”、“挂彩”等语言,现代人的口语里仍然在使用。四是歌谣传唱成为英雄文化的基本特征。自民国至今,当地民间就有以蹚将绿林人物串连起来传唱的歌谣,以打“莲花落”或说书、戏曲段子最多。

白朗殉难104周年了,一百多年来,全国不少文史工作者乃至国外的文化史工作者,对白朗起义的研究不断深入,2015年《白朗起义故事》进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传说进行保护。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白朗的研究还会更加持久地进行下去。

英雄文化的衰微绝不是好事情,白朗起义的英雄史诗会得到更广泛的传诵和弘扬。(潘运明)

(0)

相关推荐

  • 这个视频有良知的人必看必转,你对现实再不满,请不要恶搞英雄!

    现在的一部分人好像什么都可以恶搞,对一些已经有定论的东西,如果没有绝对的证据,请务必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你对社会再不满,也不能恶搞英雄人物,现在从戚继光到黄继光都被恶搞.看了很不舒服! 我们必须警惕别 ...

  • 河南朱仙镇

    河南朱仙镇 (2005年3月21日) 三月的中原大地,虽有阳光普照,仍略感寒意.由开封到新郑机场途中,听说朱仙镇就在附近,且时间来得及,便绕道一观. 宋朝时的朱仙镇,与汉口镇.景德镇和佛山镇齐名,是四 ...

  • 因为《只有河南》,爱上河南

    芒种时节,麦熟城开. 今天中午到达河南郑州中牟县,来瞻仰大师姐王潮歌的鸿篇巨制<只有河南>. 从下午开始穿梭在剧场中看演出,到晚上参加开城仪式,几次都感觉很梦幻,当真得起它给自己的定位-- ...

  • 姐姐来收作业吧

    晚间和焦作的诗友姐姐聊河南聊水灾,聊有时间一起去云台山.临睡前姐姐给留了作业,写一首关于河南抗洪的歌词.这可真太难为我了,一个只关注自己内心小世界的人,一个只喂养心猿意马的人,真心没能力写啊!虽然这些 ...

  • 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开放“只有河南”精彩讲述“黄河故事”

    又到芒种,麦浪翻滚.6月5日晚,历时4年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迎来沉甸甸的收获:作为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这一大型文旅项目在郑州举行开城仪式,并于6月6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黃河上游: 第一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第二節: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100年: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第四節:四壩文化:距今3950~35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二)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齊家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省廣河縣(舊稱寧定縣)齊家坪遺址首先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等流域,並以渭河上游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廟底溝二期文化:約距今4900~4800年 廟底溝時期,中原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強盛時西到甘東,南抵宛襄,北達河套.它的影響面更大,西到甘青,東抵沿海,南到長江南北,北達長城內外,幾乎遍 ...

  • 传统文化中“祝融”故事还真多!

    来源:广州日报2021-05-23 09:26 作者:钟葵 昨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前几天还发回了第一组珍贵影像,国人纷纷留言:&qu ...

  • 浅析中原龙山文化逐鹿大势——从战国到一统

    从龙山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到二里头时代,是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重要时期,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是怎样过渡到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时代的,这种转变过程在嵩山南北的中原地区,表现的异常清晰.今 ...

  • 从历史文物看元明清辽宁与中原政治文化联系丨参观辽宁博物馆随记

    划省而治 蒙元一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华民族族体镕铸的新进程.辽宁地区虽饱受战争的创伤,但在元政府劝农政策 ...

  • 《文化安顺》地名故事 儒林路史话(下) 2021年第26期(总623期)

    儒林路史话(下) 陈文杰 "花映文场"与水洞街 水洞街在城东北隅,北至城墙,西南接大箭道. 旧时安顺城有四道城门,东西南三门均设有水关,高阔可通舟楫.唯北郊入城之水流细小,仅于城墙 ...

  • 方雪华: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20世纪文化名人的爱情故事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20世纪文化名人的爱情故事 方雪华 最近我读了<爱情经典书>,它主要讲述了20世纪文化名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相濡以沫的永恒爱情,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情,志同道合的革命爱情, ...

  • 《文化安顺》地名故事 儒林路史话(上) 2021年第25期(总622期)

    儒林路鸟瞰 吴忠贤摄 儒林路史话(上) 陈文杰 儒林路名辨 儒林路名起何时?<安顺市地名录>记载:明.清时为儒林路,民国时期改为铜匠街,1952 年改为新黔路.我以为此记颇谬,应是明.清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