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嵩山·帝王·文化 || 常松木

嵩山·帝王·文化
文/ 常松木
读中国文明史,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中原,读中原文化史,你的瞳孔会自然而然地定格在嵩山。嵩山以其优美的风景、奥博的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名山的风范。在嵩山,每一砖一瓦都能触摸到历史的遗存,每一草一木都能嗅到文明的气息,每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文化的宝藏。
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嵩山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嵩山作为这些中国古代神话的发祥地,也赢得了“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世界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等一连串美誉。
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脚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黄帝治国理民,制造宫室、发明指南车,制订婚丧礼俗,发展农桑生产,其一生重大活动都在嵩山地区。黄帝是嵩山的骄傲,他的血液里鼓荡着嵩山松林的怒涛和瀑水的轰鸣。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也有很多,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许由因不愿接受禅让而颍水洗耳,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在诠释着许由高风亮节的同时,也彰显着尧帝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德。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他把生命交付给了嵩山,嵩山也成了禅让美德的丰碑。舜帝在嵩山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受后母虐待而种麻籽、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到嵩山访贤大禹,其事迹感人之深。而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他父亲的封地在嵩山,他根在嵩山,成长在嵩山,家居在嵩山,建都在嵩山。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时刻,他告别了刚刚结婚四天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治水大业。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以一副对联来概括他治水的经过:“十三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济,三次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启母石、汉三阙、王城岗正是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嵩山不墨千秋画,在嵩山这幅历史巨画中,既有三皇五帝豪迈的大手笔,也有后世帝王匠气的描绘。历代帝王不断游历嵩山,留下了不少佳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礼登嵩山,拜谒启母石后,率众登上启母石后的高峰,听到大呼“万岁”之声时,“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有大臣就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宫”。同时,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王者之尊给嵩山增加了靓丽的一笔。
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岳。同年,孝文帝在少室山阴为“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的印度高僧跋陀建成了少林寺,并下令寺院的一切生活费用仍照旧制由朝廷供给。随后,各地慕跋陀之名者都云集于少林寺,使得少林寺成为当时佛教的一大中心。向往中华文化的魏孝文帝来嵩山走了一遭,便痴迷上了这块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他的落脚之处,便相继建起了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使嵩山成为了一块佛国净土,为嵩山增加了几个充满禅意的文化亮点。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在皇后武则天的陪同下曾三来嵩山。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第一次游历嵩山,他亲谒少姨庙、嵩阳观、启母庙,拜访了著名道士潘师正,并为其建隆唐观、精思观、寻真门、仙游门。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次光临嵩山,他们游幸奉天宫、少林寺,派人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山等。弘道元年七月,唐高宗下诏当年十一月封禅嵩岳,并在嵩山极顶峻极峰上修建了圆径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坛,在城西少室山下万羊岗上修建了封祀坛。不久唐高宗车驾幸临嵩山奉天宫,准备来年封禅中岳,但不久就因身体不豫而下令罢封。唐高宗还曾在少林寺殿壁上留有飞白书法作品,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在少林寺曾为其建造功德所。这些都已成了历史的云烟,但因唐高宗的影响,其皇后武则天却把嵩山做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嵩山情有独钟,一生曾八次游历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来。公元696年,当她第四次驾临嵩山时,她封禅中岳的大愿终于得偿。武则天在嵩山向世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圣历二年(699年)春,武则天第五次动身驾幸嵩山,这次她撰文并行书了大周升仙太子碑。圣历三年四月,武则天再幸嵩山三阳宫避暑,五月癸丑,因武则天疾病康复,遂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久视,大宴群臣于石淙河,并命随从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
以后短短三年时间,武则天就三次来到嵩山,共在嵩山生活了274天之久。武则天与嵩山的渊源很深,尤其和少林寺有很多因缘。除为其母和唐高宗建功德所和立《大唐天后御制诗文碑》和《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外,武周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还迎接少林寺神像15尊于宫中供奉。武则天于久视元年两次下敕书送还少林寺神像。寺僧义奖上书贺神像归少林。天宝十四年,寺僧将武后的敕书及义奖的贺书刻于石,嵌于寺壁。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个备受鄙薄的女人,但因她称帝和封禅嵩山的举动却一度改变了男人心目中的历史走向,使仅会空发议论的男性史学家汗颜的同时,又使嵩山文化厚重无比。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游幸嵩山,并夜宿少林寺方丈室,当天晚上他写下一首诗作:“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有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然后游历了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峻极峰,在会善寺发出了“太少无穷奥,于兹见一斑”的感慨,在中岳庙写下了安妥他灵魂的诗歌:“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临走时,乾隆还将越南贡品9只玉如意赐于中岳庙道士收藏保存,作为震山之国宝,专供每年祭祀之用。乾隆的嵩山之行是圆满的,他为嵩山古代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帝王们各自书写了自己的嵩山史记,煌煌巨著印证了华夏民族根在嵩山,源出炎黄。嵩山以自身的灵气与精魂孕育了嵩山历史文化的奇迹,以自身的底蕴和风骨构筑了嵩山历史文化的圣殿。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有专家说过,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诚哉斯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