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总结了近2年来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针灸治疗治法多样、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纵观文献,毫针、电针、芒针、温灸、针灸-康复结合使针灸治疗本病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并已经被证实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中风;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综述
中风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1]。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肝肾阴虚、筋脉失濡、阴阳失调所致。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常表现为患侧上肢肘关节屈曲,下肢膝关节僵硬或强直甚至畸形,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存质量。根据Brunnstrom分级[2],分为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等6个阶段,其中第Ⅲ到第Ⅳ阶段肌张力从逐渐明显增高痉挛转向降低是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而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缓解痉挛、促进运动方面已显出独特的优势。现对近2年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毫针刺法
1.1 解痉调气疗法
张瑛等[3]实验组采用解痉针刺法治疗,针刺取穴:肩髃、肩髎、尺泽、天井、合谷、极泉、后溪、三阴交、血海、解溪、足三里、委中,头针患侧对应运动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手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0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解痉调气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期症状。
1.2 经验穴疗法
倪欢欢等[4]治疗组取患侧手指井穴及患侧上解痉穴(自拟穴,位于缺盆穴外0.4寸,即患侧颈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锁骨上方2横指),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解痉穴和手部的井穴能即刻缓解上肢痉挛。
1.3 经筋排刺疗法
韩淑凯等[5]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手指屈伸困难者排刺3组,第1组为合谷、曲池连线;第2组为阳池、天井连线;第3组为阳溪、小海连线。上肢屈曲者排刺3组,第1组为手三里、臂臑连线;第2组为外关、肩髎连线;第3组为支正、肩贞连线。上肢内旋者排刺3组,第1组为曲池、巨骨连线;第2组为天井、肩髎连线;第3组为小海、臑俞连线,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少阴心经;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韩淑凯等[6]治疗组依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将其分为3组,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先用皮肤针叩刺手三阴经,然后应用经筋排刺法针刺与之相表里的手三阳经,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配合康复治疗。结果表明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显著,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有关。
1.4 透刺疗法
姜京明等[7]透刺滞针组取穴: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后溪、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透承山、三阴交透绝骨、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太冲透涌泉等,均为患侧;经筋刺法组主穴在患侧肢体肩、肘、腕、掌指、髋、膝、踝等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康复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obath易化技术。结果在Brunnstrom瘫痪等级变化、Ashworth痉挛等级和总体疗效中,透刺滞针组与经筋刺法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SIAS积分中透刺滞针组均优于经筋刺法组和康复治疗组,表明透刺滞针术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一种较好方法。
1.5 泻阴疗法
沈维娜[8]对照组采用泻阴法针刺,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以及合谷,下肢髀关、梁丘、足三里和解溪;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上肢加极泉、尺泽、大陵和内关,下肢加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和照海并配合电针。结果治疗组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泻阴法在治疗偏瘫痉挛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1.6 对应与中轴针刺疗法
卢君艳等[9]对应与中轴针刺组采用中轴(督脉经取穴)及对应(以手少阳经和足太阳经为主)取穴,选风府、大椎、命门、腰阳关,患上肢屈肌痉挛选臑会、清冷渊、手三里、外关、外劳宫、中渚,患下肢伸肌痉挛选承扶、殷门、阳陵泉、丰隆,配合电针及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患上肢选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患下肢选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配合电针及康复训练。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及CSS评分评定,结果表明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于改善上、下肢痉挛有明确效果,且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而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不能改善上肢痉挛。
1.7 针刺夹脊疗法
金泽等[10]治疗组取偏瘫痉挛侧的C5~T1棘突下旁开0.5寸及L2~S1棘突下旁开0.5寸,配合电针及常规针刺,头针取双侧运动区百会、四神聪;上肢取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环跳、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痉挛程度上比对照组的疗效好,可以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2 电针疗法
刘伶俐等[11]治疗组电针上肢取肩髃、臂臑、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支沟;下肢取髀关、伏兔、承扶、殷门、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悬钟、解溪,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结果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表明该方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3 芒针疗法
李佩芳等[12]治疗组采用芒针配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取穴:上肢肩髃向臂臑透刺,臑会向天井透刺,三阳络向外关透刺,阳溪向温溜透刺;下肢阳陵泉向悬钟透刺,曲泉向阴包透刺,丘墟向足临泣透刺,太冲向中封透刺;对照组除不进行康复治疗外,其他治疗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的交互抑制理论及神经发育规律拟定的芒针透刺拮抗肌群穴方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偏瘫痉挛的中医康复方案的组成部分。
4 温灸疗法
宫军等[13]温灸组采用风府、风池、天柱、大椎、曲池、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天枢、外陵、中脘、关元;传统组采用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丘墟,除风府、大椎、中脘、关元外其余穴位均双侧取穴。结果在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中,温灸组均优于传统组,表明温灸有舒筋缓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抑制偏瘫患者痉挛状态,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5 结语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消失或减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而出现以抗重力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针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方面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治法多样,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纵观文献,毫针、电针、芒针、温灸、针灸-康复结合使针灸治疗本病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并已经被证实有显著的疗效,但个体经验成分偏大,因此,今后对于痉挛性偏瘫的诊治应给予统一的规范,并探讨出循经取穴、针刺手法等规律,使“经验医学”成为“循证医学”的方法,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4.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5-79.
[3] 张瑛,朱晨曦,谢腾,等.针刺解痉调气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1155-1156.
[4] 倪欢欢,胡永善,崔晓,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67-769.
[5] 韩淑凯,张宝昌,左永发,等.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4-286.
[6] 张韩淑,凯宝昌,左永发,等.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3):37-40.
[7] 姜京明,岳增辉,叶禹,等.针刺缓解中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14-16.
[8] 沈维娜.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64-366.
[9] 卢君艳,屠文展,张丹迎,等.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肌痉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7):542-546.
[10] 金泽,王琳晶.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62-363.
[11]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12] 李佩芳,齐慧萍,董赟,等.芒针透刺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3):1-5.
[13] 宫军,张智龙.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825-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