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诗歌
作者:周 瓒字体:【大 中 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女性诗歌与八十年代的女性诗歌一样,都有一个现代汉语的诗歌传统。这些写作的女诗人,虽然从性别经验上讲,她们的前辈并不很多,但她们的写作不是外在于汉语诗歌传统的。她们对语言态度,对诗歌的理解,她们的诗歌本身,证明了她们也和她们的男性同行一样分享着古典和现代诗歌的传统。同时,她们还有自身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是由翟永明、陆忆敏、王小妮、唐亚平等女性诗人在八十年代培育的,女性诗歌传统中,那最为积极的部分:包括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女性对两性平等、家庭、社会等问题的积极思考,女性对艺术的独特感受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将会被今后女性诗歌作者们继承。“女性诗歌”的提法,根本上不是指一种简单的立场对立,不能将其简化为“女性/男性立场”的两项关系,非此即彼。如果说存在着抗争,那也是指通过诗歌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对抗根深蒂固的、束缚女性创造自由的男权话语。我们说到的“女性意识”,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从女性书写者的角度出发,对生活、生命、现实、记忆、传统、世界等等的一种独特的理解,这些理解很可能不是那么“女性化的”(如被构造出来的传统的女性特征),而很可能是“雌雄同体式的”或其他特征的。强调女性写作的出发点,和归纳女性写作的成果也不是一回事,更谈不上反过来把归纳了的女性写作的特征作为标准,去限定女诗人们的写作。其次,写作环境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的时代变革,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动等等,对女性写作产生着直接影响。《狂想的旅程》一书收录了诗人西川的一篇文章:《从po- etess到woman poets》。虽然他对北美的女性主义思潮颇有微词,但他也道出了女性诗人写作环境变化的事实。其中,有两段话值得注意。西川提到,某著名的二个世纪英语诗歌经典选本中,不少女诗人的进入并非因为文学或诗歌的原因:当前的社会环境,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有写作的条件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存在着大量不愁吃不愁喝而且游手好闲的女性,但女性诗歌的读者依然是极少数”。言下之意,写诗的女性的确很多,但成就呢……不好说。这令我想起美国女诗人简·库珀(Jane Cooper,1924-)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女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放弃了诗歌写作,记者问她:“为什么一度放弃了诗歌,难道那时候没有人对你说你可以写吗,”库珀回答说:“是的,但是没有人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写作和成为一名诗人其实还是不同的,所以,尽管有女性在写,但是要成为一名诗人,还是需要比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信心,乃至信念。因此,我们也可以回答西川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因为文学的原因进入各类诗歌选本和文学课堂的女性诗人,而这正是女性主义思潮带给文学史的最深远的意义所在。[1] 2中学生读书网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