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猕猴桃,一个产业处境极其尴尬的水果
中国猕猴桃,一个产业处境极其尴尬的水果
一方面
猕猴桃是原产于我国有着至少3万年的采食历史的特有水果,我们有着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是21世纪初期农民朋友手里的“致富金果”,消费者口中的“维C之王”。
我国猕猴桃商品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但当前已成为世界上种植规模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
另一方面
猕猴桃虽是我国原产的特有水果,但最先将其产业化发展的却是南半球国家新西兰,我国猕猴桃产业化发展的时间不足50年。
21世纪初期的“致富金果”,现如今却让大多数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农民朋友收入堪忧;曾经的“维C之王”,如今也成了“放烂不熟,口味寡淡”众多消费者口诛笔伐的“劣果”。
种植面积虽大,但平均亩产、单位收益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年总产量虽高,但优质果品占比较少且近三年以来猕猴桃的进口量均维持在11万吨以上,而出口量却在1万吨左右徘徊,进出口差值近10倍之多。
当前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处境就好比我们拥有着能造火箭的资源却一步步做成了卖“穿天猴”(南方好像叫“冲天炮”)的生意,可谓暴殄天物尴尬至极。
近期和依农和猕猴桃产业各个环节的朋友接触颇多,有很深入的交流,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改变我国猕猴桃产业颓势的现状?
不同环节的朋友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处境之下给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讨论农业问题时,我一般都是网络上重拳出击,现实中唯唯诺诺,听得多说得少,因此也就没大发表意见。
写一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分享我的看法。
我认为,我国猴桃产业想要改变颓势的现状,带情绪的说难如登天,退一步讲需要时间。
“虽大不强”的猕猴桃产业
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比已新西兰、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完了近半个世纪。
到90年代后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查了FAO的相关数据资料,2000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就已达到了105万亩,彼时种植规模便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总产量第一是新西兰)。
随后至2013年(242.25万亩)国内猕猴桃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猕猴桃种植范围已覆盖我国20多个省份,其中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河南种植面积排在前五位,仅陕西、四川两省就占比六成以上(2017年数据)。
2013年后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开始波动,2014年缩减至217.5万亩,2016年增长至峰值296.25万亩,接着2017(249万亩)年种植面积下降了近50万亩,随后至202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2020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了289.5万亩,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68%以上,总产量达到了221.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50%。
从数据上看,较短的发展时间,我国猕猴桃产业一跃发展成为种植规模和年总产量的双料第一,产业做到“大”字,无可厚非。
但“大”没用,还得做到“强”,我国猕猴桃产业“不强”,甚至可以说“比较弱”。
“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单位产量较低,我国猕猴桃的平均亩产要远低于世界水平,这不是依农随口一说,咱可以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近七成的种植面积却只产出了五成的果子,世界其它国家所占三成的种植规模就产出了五成的果子,平均亩产立分高下。
有从事种植猕猴桃的朋友可能会质疑,因为网络上随便一看猕猴桃的亩产都有四、五千斤,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不过多地解释,它就和网络上人均百万年薪的道理一样。
其次,果品单价低,一斤国产猕猴桃的钱买不来一个新西兰奇异果的情况比比皆是,产量低、单价低,从事猕猴桃种植的果农又怎会有高收益?不赚钱的买卖,1000万亩的规模又有何用?
再者,贸易逆差大,我国每年都会从新西兰、智利、意大利等国进口大量的猕猴桃,出口量却很少,从数量上看近几年的差值都在10背以上,钱的差距则更大。
然后,没有大品牌,新西兰有“佳沛”、意大利有“Jingold”,而我们没有,当然你也可以提“佳沃”,它确实不错,但是还远未达到那些跨国大品牌的水平。
没有大品牌就意味着,我们的猕猴桃只是陕西产、四川产,吃到好的就说陕西产的真棒,吃到不好就说陕西产太差了,这样既不利于产业做强。
所以当前我国猕猴桃产业呈现的就是一个“大而不强”颓势的状态。
猕猴桃产业的“内忧外患”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我把扭转颓势的国产猕猴桃产业说成“难如登天”太过情绪化,太过偏激。掺杂情绪我认,主要也是恨铁不成钢,至于偏激,我觉得没有,大家看看国产猕猴桃当前的“内忧外患”就了然了。
先看“内忧”
首先,种植端一片狼藉,种苗上,我们拥有着最为丰富的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但是至今都没有首屈一指的猕猴桃商品种,并且还有无良苗商捣乱,果农被坑,果园里是乱七八糟。显然优质商品种一时半会育不出来,无良苗商一时半会也除不尽;
管理上,我去了很多产区,很大一部分园区说实话触目惊心,频发的溃疡病,到处都是次果劣树,别说赚钱了,少赔点就是赚了。
其次,名声一塌糊涂,现在提到猕猴桃,消费者想到的不是别的,就俩字——“早采”,直白地讲就是名声臭了。
甭管到底是不是“早采果”,只要消费者吃过早采的猕猴桃,再见、再说猕猴桃时那都是“放烂不软,口味寡淡”的劣质水果。
当前猕猴桃的早采情况又屡禁不止,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你很难劝动。
除此之外“内忧”还有很多,不一一再提了。
再看“外患”
首先,国际上对农产品商品的专利看得越来越重,新西兰阳光金果,被告遭巨额罚款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再想引种人家的优良品种,得看人家让不让种,让种的话人家又得收多少钱。
其次,猕猴桃国际市场,我国与新西兰、意大利等国不只是出口量的差距,近几年我国猕猴桃的出口量虽有增长但太过平缓,反观其它猕猴桃出口国,人家不只是出口量的逐年增长,而是产业越来越完善,因此与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追,很难。
解决问题的逻辑虽然简单,要扭转我国猕猴桃产业的颓势局面,就要弥补不足,但我国猕猴桃产业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从头到位、从种到卖都存在着不足,并且每一个“不足”都很难解决,加起来可不是难如登天。
写在最后:需要时间
依农前文提到说“难如登天”,一大部分是作为农业人的恨铁不成钢。
把情绪褪掉,理性地说,不就是一个又一个“不足”嘛
那就一个个弥补吧,当然需要时间
最好说点知心的话,基于各种客观因素,我个人十分看好猕猴桃的发展,所以难不怕,谁把这个难关过了,谁就能赚钱。
所以加油吧,中国猕猴桃产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