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叫“归属感”的东西,要移几代才能找到

共1731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很多中国父母总是在反复思虑同一个问题,到底几岁该把孩子送出国合适?也有不少澳洲ABC的父母担心孩子在澳洲呆久了,忘了根,故而逢节假日就把孩子送回国。

随着中国二代移民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心理和情感上,他们对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道德观念是否认同、对一个新的国度能否产生“归属感”呢?

在澳洲,中国孩子的3种身份归属

对很多二代移民来说,“中国人”这个身份只是多重身份认知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身份认知。一般来说,分为三种情况:

1)完全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跟移民国没有太深的感情。

2)完全认为自己是外国人,跟中国的感情仅靠父母辈的血亲关系和一些生活习惯维系。

3)认为自己又是外国人又是中国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是“双核”的。

第一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那些高中以后送到澳洲留学生活的移二代。这批孩子已经有了清晰的自我身份认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国人的一套思维模式和民族认同感深入血液,这群人即使以后改了国籍,也大多数最终回归并坚守“中国人”的身份。

第二种情况,是那些从小出生在澳洲的ABC。由于他们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这群孩子大多远离中国文化环境,又缺乏系统地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大部分孩子只是每周末去一次中文学校,能听个半懂,会说的却不多。对这群人来说,要培养起“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非常困难。他们的“归属感”自然偏向澳洲。

第三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自我身份认知最模糊时期,比如那些小学阶段送出国的孩子。他们大部分的童年回忆在中国,对中国的诗词歌赋和四书五经也有了解。这群人刚到澳洲可能会经历受孤立、被排斥、要努力获得身份认同、融入集体几个阶段。等到语言关过了,他们会主动接受了西方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思考模式,同时建立起自己的交友圈。这群孩子通常有两套思维和行为方式,会根据不容的需求来切换。那么这些孩子的归属感何在呢?可能中国和澳洲兼而有之,很难划清界线。

教育学家表示,如果孩子年龄很小,比如8岁以前就移民,应该不会体验到多少文化差异的冲击,因为其本身的民族文化尚未形成。如果家庭文化影响不是特别强大的话,孩子长大后基本就是外国人,他们的父母必然会感到和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

此外,8岁以上的孩子移民之后,日常英语达到母语水平,一般需要3年,而学术英语达到母语水平则需要5-7年。想必那时,他们在文化上也就完全融入了,而由此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不适感。

在澳洲,中国学生“归属感”低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CER)发布了最新的澳大利亚国际生评估报告(PISA)。该报告探讨了澳大利亚学生(包括留学生)的归属感,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归属感,对学术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报告显示,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学生相比,澳大利亚学生整体归属感较差。

归属感为什么那么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归属感是融入社会、长期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象征,也是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要素之一。

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留学生中,西班牙学生的归属感最高。其次是奥地利和阿尔巴尼亚的学生。土耳其学生的归属感最低,倒数第二的是中国学生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学生。

通过与澳大利亚进行进一步比较发现,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爱沙尼亚、芬兰、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等)的孩子在科学、阅读和数学方面明显高于澳大利亚的本地学生。

但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在学业上有杰出表现的国际生的归属感却很低。

参考资料:The Conversa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