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学练拳之“三害”
厦门 萧勇斌
2016年4月11日
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学者能力避“三害”,非特体质强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气爽,明心见性,直入道义之门。
“三害”为何?一曰拙力,二曰努气,三曰挺胸提腹。
一、拙力之害:拙力者,用力太笨,气血凝滞,以致血脉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畅,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灵活,虚火上升,浊气滞满胸臆,乃肢体凝滞之处,或细胞爆裂变为死肌,或结为症瘕,贻害终身不可不慎。例如,书法也要讲究避免拙力,有人写字一味用力,不顾起承转折,一狠到底,字如铁棍拼成的,毫无美感。书法一旦养成用拙力的手感,便一生难改。习武也一样,一旦形成拙力,不但难成高手,并且后患无穷,会造成局部死肌,或生出肿瘤(纯练外家的通病)。
死肌--肌肉怎么会死?有的人骨折了,骨头重新长好后,与原来的大小、位置不同,原有的肌肉纤维不能承重,于是长出了新的肌肉纤维以支撑。新长出的纤维,破坏了自然的肌肉模式,在行走坐卧时并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开始硬化。有经验的按摩师知道,按这些部位时,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好像按在塑胶上,这就是死肌。它并不是肌肉死亡,而是硬化。死肌难治愈,针灸按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练武一味用狠劲,破坏肌肉自然的模式,会像骨折病人一般长死肌。拙力的害处,除了长死肌,它还破坏气血。人身有奇经八脉,其实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一根脉。拙力形成死肌,等于你最小的脉成片成片地堵塞了。肌肉纤维硬化等于慢性毒药。
拙力的练法,还有举物、拉物等负重训练,练得膀大腰圆,周身肌肉成块,但是,肉厚筋软,并无力量。而一个练内家拳的干瘪老头,胳膊上的肌肉耷拉着,比武时却有虎豹之威,是因为肉软筋强,气脉通畅!所以,练拳得明理,明理则谨慎,方不得偏颇。
二、努气之害:人正常运动时,呼吸量越大,力量越大。旧时代,管大力士叫“肺强之人”。拳击比赛到五六回合时,讲解员多会喊“拳击手体力消耗过大”,其实不是消耗了什么,而是肺部承受不起了。内家拳练的便是锻炼呼吸,强肺的。肺部不强,而做剧烈运动,会“炸”肺。肺部负担过重,气管受损。中学生们跑一千米,可以体育及格,而小孩们跑完后就往往痛苦不堪,因为“炸”了肺。
体育课让小孩硬性达标,而不做强肺训练,只会越锻炼越损伤身体。曾有一位中学体育老师,教给学生深蹲法,作为长跑的准备课程。深蹲时,两臂平伸在胸前,缓缓蹲下站起到锻炼肺部的作用,与练内家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蹲法是有体无用,能起到强肺作用,但不能用于技击,而古代阴康的大舞术、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也是有体无用。而内家拳练法则是有体有用,其姿态既能锻炼也能技击。这位老师是真懂体育的人,可惜这样的老师不多。
以憋住呼吸、逆呼吸等方法发力,对人的损害更大,最好以自然呼吸练拳,让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作强力运动,必损。
体育比赛中很少会真的“炸”肺,因为人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比武时真会“炸”肺,看过两个练八卦拳的人推手,推着推着一个人就倒地休克,送去医院急救。对手的力量袭来,他以强力抵抗,对手一逼,人就停不下来了,肺部不支,伤了气管。比武受伤,往往不是被对手打伤,而是自身素质不够,自行崩溃。
三、挺胸提腹之害。挺胸提腹地打拳,虽然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
人多重视上肢而不重视下肢,上肢离大脑近,神经敏感,注重上肢,是人之常情。但练习内家拳不是常情,练武一定要气降丹田,发力点降到腰部。
气沉丹田有个小窍门,两臂举过头顶,气就下沉了(这个跟导引功夫的“双手托天理三焦”是异曲同工的)。太极拳谱曰:“有上就有下”,正是此理。上举才能下降,起式和收式都是两臂上举的动作,所以强调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一开始难做到,那么可以等练拳练得周身发热时,两臂一上举,小腹中觉得有了一块酥甜甜的东西,很舒服--这才是气沉丹田,而不是硬压。
开始练拳,要在打拳过程中多停停,作作起式。练拳一个月后,一作起式,腹部自然有反应,便是走上了正路。
气沉丹田,还要直达涌泉。涌泉是脚底的穴位,是一身阳气的源泉。动物最具力度的肢体是足趾(看看世界大力士比赛拖车时的姿态就知道了),乌龟、鳄鱼足趾造型之雄强,只有秦汉的铜鼎可以媲美。
由乌龟、鳄鱼的足趾,可推测出远古恐龙的强大,在生物演化的青春期,方可以长出如此元气十足的脚。
佛教的双盘腿坐法,为汉地所没有,汉地传统修炼坐姿为“正襟危坐”,就是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跪坐。双盘腿被称为“胡坐”,胡指印度。
正坐、胡坐都能刺激脚心的涌泉穴。坐出来的脚心温热,比按摩效果好很多。前辈有言打通涌泉穴的好处是--“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涌泉穴畅通,就产生抗击打能力了。
气沉丹田,便可通涌泉。练拳人对气脉的真实体验,绝不是像开山工一般打通了这里那里,而像大蒸笼,蒸汽一腾,便通透了--这是真口诀(“皮毛要攻”的身体感就是这么来的,突然间全身热流涌动,于是鸡皮疙瘩就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