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塬逸闻故事 || 作者 郑凤贤


道家塬逸闻故事

作者    ‖   郑凤贤

郑凤贤老师
1. 石佛夜渡
民国中,道塬邢某,日行河畔镇商贸,归而遇雨,祖厉河水发,不得过。即晚,思往清凉山拜神,闻石神法王颇灵验,遂往。山寂鸟唱,草幽殿沉,无僧道住持。邢某捻香一一叩拜诸神。拜毕立观石神法像,但见碳石质,雕石佛一尊,为大圣战斗状,指地掣棒,火眼金睛,遂复拜。俄尔取案上供品食之。食毕,立困,故眠于殿内蒲团上。
翌晨,邢某方苏,伸腰打哈,起欲行,忽观四周情状非清凉山之境,而处故土道家塬重金寺大佛殿外台阶之上。复观殿内,石佛端坐佛祖旁。邢某视己之鞋,未沾土尘。计夜行半百,渡二河,非己所能。此后,石佛供敬于重金寺,逢佛诞、成道日,四方拜祷者甚众。跃进年,破神。上令乡社毁重金寺,熔铜钟,折石碑。寺东救苦菩萨殿夜焚,北大雄殿待拆。石佛复夜遁,不知徙何所。改革初,国策宽宥,乡人闻陇西境有石神显圣灵,往请不遂。
2. 榆爷
道家塬南有武家沟,学子辈出。武氏子求学百里外学堂。某日告假归,时将晚,犹行半途。夜色降,入河谷,旋见一狼尾其后,甚恐,急行,狼竟奔逐。武氏子捡石在手,欲搏。忽闻人声:娃儿休惧,随吾行。旋见一老翁,携其手攀山崖上,至一小屋,掩门闭户,令其归卧。时狼嚎,凄厉啸惨,冲动云月。老翁掌灯与眠。翌晨,武氏子梦悟,观宿处,竟处一老榆树叉上,树枝环抱,不得坠。复观树处其家邻村外。时农人早耕,睹一少年晨栖树上,怪之。少年备述夜遇,弗信。归告父母,大恸。感念榆树救子恩,故备香火盘献,红绫数丈,往谢。焚香叩拜如祭神灵,挂红绫与树。
某日,有男行河谷,雷雨至,洪水下泻,远观水浪如崖,遂叹:吾命休矣,天者,吾平生不做亏心事,何故短命哉。忽闻耳边有言云:小子何不北坡上岸活命。猛悟,始观北河岸,果有屑路,遂疾奔。及上,洪流染足而下矣。再上,摇见一树,虬枝盘曲,迎风招展,顾左右远近了无人迹。方悟此榆树显灵救难也,归诉诸乡里。未几,传榆树异事甚多。乡人呼之榆树爷。感恩者,多效前武氏子,裹红绫与树。
经年,武氏子,读书成,谋职省府,年节归里,过榆树辄拜,复捐钱物。未几,乡民凭捐资修葺榆树爷庙,逢节祭拜。
3. 黑虎白岘
民国时,甘省匪患频仍,扰攘民众。传其时会邑南碳山沟有匪数陷城,大肆抢劫,而会北靖会榆之交亦有山匪窜犯,且云榆中八罗湾为其龛穴。匪首诨号大瞎子、尕瞎子。某年土匪袭来,道塬民众悉牵羊赶驴,匿深山沟壑中避之,而房屋粮食不及顾。匪至,多劫富裕大户,粮米无损,专掠金银财宝,绸缎细软。故平民匪事弭而回归,尚平常度日,富户辄致贫,故会北富户多筑庄堡,购枪火,募丁壮以御。然匪势嚣张,无枪火者失财不损人,备枪火者常人财两空。
某岁大瞎子、尕瞎子结伙至,民众四窜,唯道塬李氏,新购洋枪,欲拒之。匪围堡三日,破之,烧杀劫掠殆尽。匪遁,李氏不复旧日矣。某岁匪复至,劫数村,乡人切齿。观匪众不足百,而道塬数千民众,数被蹂躏,终不忍。有心者奔走游说,乡中习武者欲发愤一击。众善武者,悉磨刀练棍、跃跃欲试。一日报匪至,劫道塬,行关川,过祖厉北掠黑虎赵氏。其族人众广,且堡坚枪多。匪至,赵氏族众设伏还击,毙伤甚众。匪首率卒西窜,入岩沟。始有通信者报道塬有备者伺机拦击。如此川民尾其后,道乡勇者夹岸随。至靖会榆三县相接处,有地名白家岔岘。该地形势险要,通西山仅羊肠狭道,可容一人过。众习武者悉集于此,张网以待。匪至,不足百,皆疲困。号出攻击,金鼓齐鸣,一时伏者跃出,刀枪剑戟、棍棒木叉,近身相搏。匪者枪火有限,多不善搏击。未久,匪几丧尽,余者伏地哀告。然不敢赦,恐其复仇尔,故灭杀殆尽。此后民间歇语云:黑虎岔河里得了症,白家岔岘上要了命。道塬民风强悍,闻传甘陇,由此匪者不犯乡境矣。
4. 佛镜
某县吏,当任时好财货,贪墨甚多,然其机变善行,至卸任终不见察。至退职,安享丰稔。其父母劝其多行善事,或可免罪责。故乡间凡修寺庙,辄往捐资,故颇有乐善好施名。陇中有朝云寺,方修建,某吏乘四人大轿往,捐款甚巨。进香布施毕,入净室品茗。向闻老僧可施法,演观生人之前身后世,故求示之。僧曰:善士唯虔心向佛,洗心革面足矣,何必往观前世轮转之事哉。固求,则命沙弥铜盆盛水,置吏前,命打坐,闭目合掌,从僧诵梵言。僧则敲木鱼,自诵佛语。时久僧吏俱悟寐之间尔。
吏自觉入山道,迤逦而行,路崎岖,犹负重,颇困顿。忽觉背着鞭,既而闻人声咄云:畜生,懒惰力怯,挨刀货尔,着鞭。吏自觉非人身,恍惚间,为黑驴,四役夫驱策鞭笞,拉运砖木车逶迤行。时久乃至一寺庙,役夫卸砖毕,有小僧捧茶饮至。役夫辄挥汗痛饮。唯黑驴口渴难耐,欲求饮,则不可言,故伸颈常嚎。音未绝,既患役夫近前扬鞭殴击。驴哀嚎之音顿转凄楚——忽吏耳闻老僧语曰:阿弥陀佛,汝知之乎,此四役夫为今之四轿夫也,汝之前生今世何如哉。既而木鱼转急,钟磬大做。老僧立云:施主固有何求哉。时吏津汗湿衣衫,额腾热气。慌恐对曰:无所求无所求。遂急携四轿夫逸去。
僧望其项背,复念佛偈云:阿弥陀佛,汝知回头也否,未知者也否,此则或为汝之来生也,何谓其前生也。
5. 彭泽张瓒
成化间明,书生彭泽家贫无从修读,故辞皋兰家园,东徙靖远法泉寺,投外祖父段某,以期课读。其行出皋兰(兰州)东青白石、过前川入榆中北山经道家塬北川往靖远。其行至榆中北山,川资告罄,故乞讨前往。某日晚,行至靖邑界北川,饥寒难耐,倒卧一高大庄堡门侧。
其庄主曰张瓒,此地富户,牧且农者,拥百里牧场,千顷良田。传其豢养马匹出岩沟饮水祖厉河,其首马已达河水啜饮,而尾马尚未出厩,然张瓒所在晾马滩距祖厉河岸盖五十里矣。盖其说以表瓒马之众也。其富而仁,乐善好施,周遭庶民咸附之。
此日夜半,张瓒夜寐而梦云:白日出行,其门侧倒卧一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欲扑击之。梦醒则汗浸衣被,以为蹊跷,故命仆者启户视之。未几,庄客秉,门外倒卧一书生,衣衫褴褛,似为冻馁至此。张瓒云:急救之,此为非凡人矣。仆妇持汤喂灌,时久则苏。瓒命携之客房休憩,令其少食勿饱。及旦,张瓒过与坐品茗。瓒地方富绅,粗通文墨,素慕读书者。闻彭读书子,观其言谈不俗,仪采非凡,且圆梦兆猛虎,固相见恨晚。叙谈三日,二人甚相得、契合无间,然每餐辄令彭未饱食。五日,彭泽私谓此悭吝者,固辞行。将别,张瓒出百金以馈。彭茫然无解,遂直言云:褦襶者叨扰府上数日,侍奉殷勤,别且赐金甚巨,观此兄台非为吝者也,然学生未解何故餐则不足,令勿饱食者。瓒朗笑曰:兄果以吾为吝者乎。言讫令仆佣捧牛酒,出内眷陪侍,厅堂筵宴。复曰:兄至则困饿日久,饱食将有性命之忧也,故为之,兄台见谅。今兄之肠胃可尽食,全牛羊食之可也。彭方明瓒所为用心良苦,故纳拜。瓒扶之曰:公人中龙凤,瓒乡野布衣尔,安敢受之。彭泽固拜。瓒则呼老母出上座,出神佛画像,且缛香、备茶酒,论年庚瓒长彭泽十数岁为兄,故二人换帖,于神佛前当张母面义结金兰,祈祷盟约,誓不负。故此彭泽复留三日,足食酒肉方谢门去。
彭泽投靖远法泉寺,寄居数岁,刻苦攻读,辄通经史。于弘治三岁赴京赶考。及皇榜下,进士及第,受工部主事。此后累迁至太子太保,陕甘督司,总领大明西北军务。可谓陇右有明一代出将入相者焉。
正德间,彭泽率大军过陇上,将伐西土藏羌叛乱者。兵行陕甘将至靖会交界北川晾马滩张瓒所。彭帅命设营数里,己则弃轿趁马,轻装马弁谒义母、义兄。至其所,则瓒游牧未归,瓒母亡数岁矣。彭泽入宅,于厅品茗候兄。宅外羿从仪仗则绵延数里,戒备森严。张瓒虽富户,然常日与佣工同
做,此日方出,闻仆走报兵马大帅彭爷往访,则知其义弟至,故驱马回。及至家门,观军卒戒备仪仗森严,然自谓至家,未及通报径以入。然兵卒执之,令勿进。瓒郁愤异常故闯将入,卒故至,以此相搏,伤臂。时瓒直呼彭泽昔岁号曰:进修子,为兄来也。被创仆,复呼曰:彭泽、彭泽--令吾有家难进,则欲强霸吾祖业否。言讫则詈声不绝。兵卒闻其直呼彭帅名讳,故强扭质押且挞伐。时彭泽闻门外喧嚷,令人出观。复曰,有布衣乡佬冒名彭爷义兄,欲闯衙帐。彭云且进以观。中军遂押张瓒至。及进则张瓒趋近跪拜,口称:彭爷恕罪,未知草民何犯尊驾被执。彭泽俯身相扶,言称义兄。众卒噤目衔口,释其缚,散退呆立。
张瓒归坐,命仆佣备杯具,复设筵宴。适彭泽为大明二品序,张瓒乃一介牧夫尔,然兄弟情笃,相见以乐,相拥以泣,欢宴达旦。明日,彭泽邀义兄过帐为客,宴终日。将晚赐牛酒,云:义兄何求,无不应。瓒云:无所求,唯冀大人麾下勿衣帽取人尔,吾丰足,衣绸缎,尚挞辱,况布衣者乎。以此彭泽方闻义兄受辱事。故呼军校上前,耳语去。未几,有兵卒木盘托二首级跪启:奉彭爷将令,斩挞辱彭爷义兄者首级在此,候帅爷发落。张瓒目两血葫芦人首置盘中,犹呲牙咧嘴,狰狞恐怖,故惊愕无言,张目僵立。复闻彭亦云:着义兄发落。瓒不禁战抖落泪云:彭爷之威势故何如哉?吾戏言尔,中州兵卒至吾西鄙言语有碍,力阻吾入,亦勤免公务尔,何罪之有?倘有罪,罪不及死。此兵卒亦天下父母所生育,奈何惩处歹毒至此哉。复泣云:公治军以律法,然为一己之愤,擅杀无罪者,是以私废公尔。事缘吾启,是吾陷大人与不义,当辞不守兄弟盟。彭公始觉责罚过甚,令厚葬。复云:义兄毋耽,掌三军者,非杀伐决断,不足立威势尔。
数日,彭泽督大军西进,击哈密藏羌叛逆者,剿抚并举,时久方捷,西土遂安。
6. 董仙姑
会邑北道家塬有古寺曰重庆寺,民国间其寺内尚有修持僧道。民国末寺中主持一女姑,其尼道莫辨,盖效重庆寺崇佛敬道,二教同庙矣。乡传其陇上董家川名门之女也,因故遁入空门,历铁木山石虎寺、关川回龙寺等处修持,师门科派重庆寺为主持。该寺为十方山场,处地偏僻,素日香客寥寥,唯佛祖寿诞、成道日,香烟弟子齐集礼佛诵经,故一时香客云集,钟磬悠扬,梵音缭绕,盛会空前。其时会邑靖远诸寺庙道家佛僧亦多往驻锡,襄赞礼佛诵道。诸多常日业农耕种者,心有佛念道根,亦暂时脱身,充作重庆古寺僧道,襄赞道场。
其时诸多念诵行法事,悉名望胜重者为之。寺中住持女姑唯携乡里村妇周备饮炊,遐余则敲钟击磬诵经礼佛,或则接连红丝线锁,赐福乡里稚童。
及法事毕,乡民僧道散去,诺大古寺常董姑一人,然晨钟暮鼓,早晚梵音,从未停息。古寺处穷乡僻壤,香火之资悉为乡民善药捐纳,僧道平日供给,常有不继,故他方游僧行道多将息未久即去。唯董姑自奉师命驻锡,凡数十载,未曾废离。乡富户捐赠寺庙旱塬地数十亩,董姑诵经礼佛之余自耕种,所获自食兼作香火之资。村中乡民向善者常助之耕,谓自接善缘尔。故此民国间乡民闻钟鼓、梵音则知众神安详;董姑行田野则知村邻无恙。
共和鼎革初,数年间朝野亦无犯寺庙者,董姑诵经礼佛、下田耕种,乡民皆为常事。有向善者村妇常以家中素食遗之,董姑亦常遗香客供奉时鲜与村妇。彼此相熟,互为知己。然跃进岁至,上官令乡民毁庙宇,遣僧道,故此董姑遭劫矣。
此前有杨氏男,云家道不幸,亲朋离散,孤苦无靠,欲出家学道,故暂栖重庆寺。及毁寺令下,虑无去处,常与董姑相向泣。董姑嘱之无忧。未几,乡社吏携众读书郎毁庙,拆梁木砖瓦、碎碑石,钟鼓磬钵悉携之欲赴炼制钢铁。泥神佛像悉被毁坏。庙毁日,暮色降,众人散去,董姑、杨道行断壁残垣间,观夕阳如血,冷风嘶鸣,庙垣周遭之榆柳,栖鸦哀嚎,乱雀啼叽。董姑谋曰:此身许佛,即入空门,目下所遇,皆孽缘因果,天下之大,竟无栖身修行之所,故当皈依圆寂,以全
志节。杨道悲且泣,闻言诺诺。夜半董姑、杨道捡拾散落木柴薪禾集于寺中尚存东殿,欲烈火自焚。及火举,杨道畏缩不入遁走,唯董姑毅然入十王菩萨殿。
其夜村民夜观寺庙火起,红树接天,恍如血船渡海。有村吏率众汲水扑救,然殿阁多木质梁檩,及火灭,董姑身如炭精矣。有村民捡拾骨质,复备柴薪火葬之。其寂灭终为一缕烟尘。
此后乡里风传,有村吏失偶,适逢国策毁弃寺庙,驱逐僧道,目董姑年四旬,尚有姿色,故谋娶之。然董姑佛门中人,已出红尘,不堪玷污,故否从而自焚了断。或云董姑、杨道有俗缘,欲同归故里,然杨道叛之夜遁,故伤悲情绝,自焚圆寂,以证佛缘。
时迁芫岁,邓胡新政,光复教化,重庆寺庙宇有所恢复,乡民敬祀神祗,或传董氏姑已脱化为神仙,有灵异,善为乡众祈福禳灾事。
此皆乡野遗闻尔,无暇取证,录此仅为记事,以污好事者眼目而已。然董仙姑,命途多舛,运格悲惨,虽乐善向佛,洁身脱俗,然适劫难,从俗度日而否能,出家修持亦无果,可知世间尽红尘,俗世无净土。或云血船夜渡,红蝶飞升,俗缘已了,正果有证矣。
7. 没世钟
会邑北道家塬重庆寺昔有古钟,乡老言未知其铸造何朝何年。民国间,寺中有僧道数人,晨钟暮鼓,梵歌悠扬。其钟悬寺内钟楼,高四尺余,质黄铜,多铭篆,纹饰华美。素日僧道诵经余慢敲三两声而已,然其声远播,周遭数十里乡民皆可闻。道塬北海东塬,道塬南鹿儿塬亦可闻。当佛诞庙会之日,钟声经久不绝,信众闻之则安逸,如此宏远之声,如佛道禅语沐化众生。
跃进岁,上命废寺庙、驱僧道。乡老言修持经年老尼燃庙自焚,佛阁楼观尽没。唯铭石、钟磬尚存。然未几,行炼钢铁事,铁香炉、铁磬悉被毁,车载入炉化为铁水。铭石亦多被锤为砾石,苟全者甚少。唯黄钟,楼焚梁断坠地,有好事者欲携赴炼炉,则体大身重搬运不能。巨锤砸打,时久不毁。未几,数人肩扛力举上木车,骞驴拉载赴炼钢所。行将半,有坡路,驴奋力而咳喘仆地,视之则股裂血注,少顷毙命。牵驴同行者方恐,则木车辕起斗张,铜钟绳索自解,咕噜坠地。其坡路陡峭,坠钟未止,顺坡滚动。孰料路边一水窖,废弃日久,张口以待。行众阻拦不及,铜钟轰然坠落其中。未几,上命乡众挖掘寻觅,欲提举使之出。然废窖多泥浆,铜钟坠入即沉。百计营谋不获,遂弃之。
时迁三十载,重庆寺渐复旧观,乡民欲古钟复位,故齐集百人掘深井欲得之。其时昔携钟致坠者在侧,指点方位未差,掘之废窖遗迹尚明。历十日,提拉土方甚巨,至废窖底犹深掘数尺,无获。众度之,废窖坍塌即久,然深达数丈,古钟不自出尔;古钟千斤之重,非一二善盗者者可携取焉。岂非方位有误呼,然证之乡老,皆云昔年路渠仅此废窖,无他。故复掘进,去土数千方,搜寻犄角旮旯,废砖石亦推敲过筛,然终无获。以此重庆古寺钟没于世。或云:黄钟重器也,非其时不当出。
8. 善然佛
会邑北,道塬白衣寺,敬祀白衣菩萨,辅祀善然佛。传昔时有乡绅张氏,不礼佛神,唯平日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某岁春夏之交,天旱不雨,万禾生烟。信民齐集白衣寺,焚香祷告,求降甘霖。张氏独不跪拜,且行于寺外,语曰,天堂无雨,祈祷枉然。仰观天色,万里澄碧,略无云气。复曰,若今夕天降大雨,普救万物,吾将了断尘根,终生礼佛。语毕风起,吹落张氏帽。众戏之曰:菩萨显灵,脱汝帽矣,欲梯度。张亦心动。未几,天北线云浮动,俄而成片,须臾蔽天盖日,滚滚压城。既而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众皆奔寺外,仰天狂欢。是雨酣畅淋漓,遍洒陇塬。复阴雨数日,旱魃遁迹。
传是岁当旱,唯白衣寺菩萨怜念是乡黎庶,故劫持过路云雨而惠赐该地。是故冒犯是雨本该降临之地神灵。神灵诉与天庭,命其自查劫持时雨之神道。神灵本辖藩属,多喇嘛,故遣二喇嘛巡行
往查。及时雨急降月余,有番僧二喇嘛持钵远来,挂单白衣寺,诡言驻锡赐福,乡民信之,且供给不辍。然二喇嘛入寺数日不出,时张公诧异,故夤夜往查。入寺,远闻人声,似审讯壮,及近则略无声息。公门隙觑之,则见二喇嘛端然上座,前呈一血盆一钢刀。二喇嘛唇齿翕动念念有词。细觑殿宇地上一白衣人匍匐叩首,一路叩来,至血盆前复归,再行叩首。白衣人若有若无,面目不清。时久张公乃悟,其非喇嘛执拷白衣菩萨者乎?故作厉声,踹户以入。则见二喇嘛身披咒符,尴尬无语,白衣者遁迹。未几,二喇嘛夜遁。白衣菩萨借马角传言,二喇嘛以白衣菩萨劫持时雨罪,执拿之,欲行法度其至血盆中,销魂灭度。为张公闯破机关,搭救神灵。故张公颇具善缘,当有厚报。
是岁大丰稔,信众踊跃捐资,欲重修白衣寺,增其规制。张公至,劝退众人。始发大宏愿,散田析地,筑陋舍,迁妻子。遂舍宅为寺,奉宝像,盛规制。复自剃度,吃长斋,晨夕扫撒、日夜诵经,以为修持。未几复行走四方,持钵化缘,续建坛庙,弘扬佛法。白衣寺一时闻名方圆百里。初,张公因屡有善举,誉为善人,复专礼佛事,故乡众呼之善人佛。公闻信众语,犹谨慎修持,多为善事,常以寺庙之积与募化所得,施济贫弱。
某岁冬暮,乡民朱某,之靖城粜粮,归晚,一人独行河谷。月光融融,四围寂寂,遂且行且歌。俄遇一人,乃张善人。语云:维行急,锁寺门出,恐信民进香礼佛不得入,故嘱其还钥匙于寺。朱某归,询乡邻善人事。皆不知,相率过寺。则户封外锁,众启之,寺院旷寂,略无声息。之大殿启户,则见善人端坐蒲团,手合与前,目瞑如睡。试之,久无声息——张善人坐化矣。
众谓肉身坐化,世所罕见。公议,以肉身佛,供奉于寺。唯其未剃所育男不许,遂修坐棺葬之。后屡传神言,爙灾祈福。众信士积金银,延师塑宝像,寺筑别殿供奉,颇灵验。方今乡民仍祀。或曰:白衣古寺外,石碑铭其事。

9. 道烧佛
乡民高氏,不为好人,为祸梓里,人咸恨之,皆咒其死。其偷窃、嫖赌、断路、坏桥、拆房、纵火、凌虐诸事不断,故曰十恶不赦。唯一生好佛,每作恶之暇,辄入佛寺,吃斋念佛。某日因奸人妻,临场被捉,被受鞭挞几近死。此后拖伤腿,爬行乞讨,人皆不予。然为恶不止,纵火烧某家舍饲鸡鸭,以捡食其烧死者。之隆冬,终冻馁与途。毙数日,无人问津,雪雨风霜,日光曝晒,野犬撕扯,尸屁散乱,后有乡老收葬之。方半月,一村妇患病,谓恶鬼缠身。恶鬼者,则高某亡魂所化。传其毙命,尸曝数日,受日月精华,遂为厉鬼,将祸及乡民。不日则有村民无端瘐毙,传其所为;未几有小儿溺毙,亦传其为。乡民惶恐,问计阴阳道者。其乡间谓阴阳术士善捉鬼降妖者也。道者至,遂命乡人之高某墓丘处,掘其尸,积薪置骸上,画符做法、摇铃念咒,良久方命人焚之。火方起,忽天风嚎啸、云翻雷震,俄顷骤雨瓢泼。焚尸之火顿熄。乡人皆欲遁,唯道者伫雨中,持宝剑仰观天穹,喃喃做语。此镇鬼除妖之行遂糜。
后恶鬼猖獗,白日显形。有乡民行走道间,倒地即亡。传其心腑盖被恶鬼挖去;童子夜宿家室,翌晨已气息全无;耕者方耕与田,忽地陷幽穴,人畜坠落,非死即伤。故乡民再延高工道者镇鬼捉妖。道者至,则命人备卧具与设坛处,画符张旗,嘱众退,唯挂剑柱上,己则仰卧床榻,安然入眠。众与坛院外闻鼾声大起,时如雷鸣,时如电掣,时如巨石滚落,时如巨浪奔腾。俄顷,则忽闻道者长啸,声清啸扬。众依约复入,但观道者,浑身抖颤,依旧啸鸣不止,而挂柱之剑,则嘶嘶作声,剑鞘内有污血溢出。俄尔,道者术止,唯疲倦乏困,脸色蜡黄。嘱乡人云:妖魔刈除,从此乡里无祸矣。唯此贼魔于神佛通好,佛欲度化之,遂令勿灭。然吾为一方乡众谋,故灭其度。今违神佛意,约余一较,吾应之。恐命不保矣,速送吾身及家。乡众从之。
之家,道者命子,设坛焚香,洗剑磨镜置案上。待坛起,道者复振奋如常,提剑及雷尺出,至旷野,一人狂舞,如劈刺、挑扎状。良久,乃止,归家门既倒。子扶塌上,气息辍然。呼子近耳语,子惊退。复固执其手,子乃颔首诺。众睹其出,携一耕种小镂铧置火中。乃父几近气绝,其子,则钳其炙烧发红之镂铧置父口中。众方惊愕,则见其如吞食乳胳而下,旋毙命。
道者方殁,忽风声大作,如龙席卷而去。未几,数里外一佛寺火起,诺大殿宇烧三日方坍倾。
10. 瘆人沟
民间相传,郭蛤蟆城被杨文广将军泄湖水攻破之后,郭蛤蟆率领残部逃出城去,向北逃跑了数十里路程,再向北就是黄河。郭蛤蟆无处可去,就命令手下士卒在当地连夜筑起一座小城驻守,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靖远县大芦乡的黑城村。杨文广大军被水流阻挡不便追击,郭蛤蟆暂时躲过了劫难。可是水退之后,大军还是重行包围了郭蛤蟆的小城——黑城子,发起攻击。这时候郭蛤蟆兵微将寡,小城不久就被攻破。郭蛤蟆在破城之前突出包围向西边大山沟里逃去。传说这郭蛤蟆就像《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一样会土遁的方法,就是能够在土地底下逃跑,而杨文广将军也有看穿土遁法的法眼,于是郭蛤蟆在山沟地下往西逃跑,杨将军却率领大军上了山沟两边的山塬,一路向西追去。郭蛤蟆向西逃跑的路线就是沿着现在靖远会宁两县交界的杨赵川西遁。杨文广的兵马就是沿着会宁的道家塬和靖远的海东塬西进。最后郭蛤蟆逃跑到现在靖远、会宁、渝中三县交界的地方,遇上石头山崖不能土遁就钻出地面。结果杨将军正好就在那里等着,他一冒出头来就被生擒活拿,然后就地正法。据说杨将军当时还命令手下在那个地方,凿石刻碑,竖立在石山坡上,标明那里就是斩杀叛将的地方,那地方由此也就叫杀人沟。后来当地种庄稼的农民感觉到这村名太残忍带着血腥恐怖成分,就把那地名改叫瘆人沟。后来慢慢就变成生人沟了。据说民国初年的时候,那里山坡上还真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因为年代久远,风吹雨蚀,那时就没有人能够看清楚。石碑好像是长在石山上,镶嵌得很紧密,没有撼动的可能。不过现在靖会渝三县交界处的生人沟自然村西面的山崖上倒是有“肃府地界”的摩崖石刻,其他什么也没有。
11. 鸳鸯池
会宁北部道家塬泉坪村南面的沙河里有眼深泉叫鸳鸯泉,也叫鸳鸯池。民间流传着这眼泉是一对夫妻开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年此地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天干火烧的,眼看这一年的粮食没有收成。这还不算什么,这地方就是十年九旱的地方,老百姓家里都积攒着上年的粮食,吃饭不成问题。但是就是天旱日久,庄农人蓄水的水窖一个个都见底了,眼看着没有水喝。
这时候附近有位姓党的小伙子和一位姓陆的姑娘,他们本来很要好,可是按照祖上的遗训,这党陆两家的后代不能结亲,因为据说这两家祖上是一家人。这姓党的小伙子接受父亲的指令,就带着工具到村子南面的沙河里凿井,希望挖出泉水来解救当地百姓。这党家小伙子就日夜在河滩上劳作,陆家的姑娘就天天送食物和水给凿井的党家小伙子。
党家小伙子,凿啊凿,凿井一个多月,河滩上凿下去十八个台子,还是没有见到一滴水。这时小伙子心急劳累,就病倒了。这时候陆家的姑娘就换了个位置,重新开始凿井。她凿啊凿,也凿了十八个井台子。忽然在十八个井台子上出现了一个金马驹。这金马驹长嘶一声,就飞上来天。这时候井穴里冒出咕咕地清泉。这样远近的村民们都有了水喝。
后来党陆两家的老人感念这一对情人,为当地百姓舍命凿出井泉,就允许他们成婚。就在党家男子娶陆家姑娘的这天,原来没有水的那口枯井也涌出水来。乡里人都感到很惊奇,认为这党陆两家的婚事是天作之合,也奇怪,两口汪汪的泉井中,春暖花开夏阳高照季节,水面上就有一种水鸟成双成对浮游或者休憩。于是把这两口井泉就命名叫鸳鸯泉,也叫鸳鸯池。
党家男子所凿的井泉,幽深竖直就命名雄泉;陆家姑娘所凿井泉泉口扩展而低浅就命名雌泉。此后党陆夫妇育养了许多儿女,家业兴旺。可惜因为早年凿井,党家男子积劳成疾,刚刚活过四十岁就一病去世。也怪,这党家男子去世后不久,那眼雄泉就干涸了半年,只有雌泉水流还旺盛。后来雄泉重新涌水。这两眼泉水连续多少年都是周围十里八乡老百姓饮水的依靠。这陆氏老太太自从丈夫去世就领着儿子、媳妇们过光阴,把个大家庭调理得井井有条。陆氏老太太活到八十岁上才去世。这一年,两眼水泉都干涸了半年多,后来又都重新涌出水来。
年代久远了,雄泉渐渐被沙河里秋雨季节洪水冲下来的沙土砺石给堵塞填满了,现在已经找不到踪迹。只有那眼雌泉至今出水很旺,一旦被砂石土泥堵塞,就有当地老百姓自动去清除淤泥砂石,使得泉水重新涌流。一再的挖掘,使得井泉显得幽深,好像幽暗的池沼。到了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把这雌泉叫鸳鸯池。
12. 骨槎山
在会宁北部和渝中县交界处有一座山叫骨槎山。这座山高大挺拔,周围数百里只有著名的会宁第一山——铁木山可以与之一较高低。这座山表层是黄土山,山底却是黑色岩石,山上有一些幽深昏暗的山洞,从来没有人敢进去。山下流淌着一条沙河。这沙河里有大大小小数十个能够自动溢水外流的深泉。
传说从前每当夏天,骨槎山上一有黑云就发起暴雨,电闪雷鸣。紧接着,要么暴雨成灾,骨槎山上的洪流席卷而下,山下沙河里浊浪滔滔,甚至泛溢上岸,洗劫流域内的农田庄舍;要么暴雨奔空而去,一路降下冰雹,把所过之处的庄稼粮食完全毁坏。据说有一年骨槎山发起的暴雨非常厉害,从甘肃东部的会宁发起,一路向东席卷而去,一路降下冰雹,一直到达陕西省的八百里秦川。这一场暴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朝廷命令地方官去调查暴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当时的陕西都司府已经听说这是甘陇地方上有妖孽兴妖作怪所致的祸端,于是特地从西域西藏请来两个道行很深的喇嘛,前往甘陇稽查这件事情。
两位高僧领受皇命沿着暴雨行动路线逆行到达甘陇雍州地面私察暗访。他们已经从东到西走访了许多县域,都没有发现什么妖孽踪迹。这一天他们来到古会州所在地郭城,走在街道上,他们发现了两个长相特别的人物。这两人行走在一起窃窃私语,指天看地,不与旁人搭言。而且这两人脸部一个圆脸眼睛也很园却没有眉毛,另一个三角形面目,却也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也没有眉毛。二位喇嘛用法眼一观就知道这两个正是幻化为人形的妖孽,于是就远远跟随。这二位长相奇异的人,离开市镇望空吐出一团黑雾,立刻天空起了一团黑云,很快扩展成满天云雾,接着就一场雷雨不期而至。二位喇嘛被雷雨浇淋的就像落汤鸡,但他们还是紧盯两个妖孽逃遁的方向不放过。
也许是两个妖孽也发现了有高手在跟踪他们,就故意制造一场雷雨想借故逃脱。可是二位喇嘛一直远远追赶他们。喇嘛一直追进关川,又进了沙河,沿沙河向西直到沙河尽头的一座高山下。这时候两位喇嘛远远看到那两个人,一个来到山洞前,就变成一只巨大的蛤蟆钻进洞去;另一个就变成一条大蟒蛇也钻进洞去。于是两位喇嘛就追到洞口,开始行法降妖。
他们一人守住一个洞口,开始念动咒语。这样那洞口不一会儿就会出来一只蛤蟆,另一洞口也会出来一条蛇。喇嘛就把它们杀死,然后继续念动真言。这样两个洞里不断有蛤蟆和蛇出来,就不断被喇嘛杀死。只不过后面出来的体型越来越大。这样出来一个杀一个,出来两个杀一双,高山下血肉横飞,白骨累累。最后出来一个体型巨大的蛤蟆精和一个身长两丈有余的大蟒精。喇嘛和他们战斗一番,终于战胜他们,最后收复在钵盂之中带回西域去了。
因为蛤蟆精和蛇精的种类被杀死在此地太多,堆积在山下,久而久之也成山体的一部分。后来人们在这里的黄土山下到处能发现白骨,所以这地方原来无名的高山就给当地人叫做骨槎山,以此流传至今。
13. 杨三告状
民国年间会宁县道家塬北川里有个种田人叫杨三。这个人平常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爱占小便宜。耕地的时候也常常要用耕銧把别人家的地边向自己的地边划过来一銧子。常年这样做,也就使他家的土地渐渐增加,而使别人的土地减少。
同村的马家是大户,族内人口多,有富汉也有穷人。有户比较富裕的马家人,土地和杨三的地紧挨着。原来都是同样大的地块,几年之后杨三家的地块竟然比这马家的多出一半。这家人气愤不过就通告全族的人,一同汇聚在杨三家门前讨要土地。杨三看人家人多势众,就马上赔情道歉,领着众人到有争议的地块上,丈量之后,把多余出的那部分给马家划过去还给马家,并且立了界牌石。不料这天晚上,别人熟睡后,杨三跑到地里将界牌石重新移到原来的分界线上。第二天马家子孙去耕地,发现土地界牌被人私自挪动,就回去一家家告诉同族的人。这样马家人恼羞成怒,聚集起来要和杨三说理。不料争辩之间动起手来,有个马家小伙子一铁棍下去,把杨三的一条腿打折了。然后强行把界牌又挪到议定地界上。杨三咽不下这口气,但就是干气无奈何。有个杨家亲房人告诉他,应该告状打官司。于是杨三就开始状告马家人殴打他伤害人命。
杨家人在这个村里人也比较多,有的就帮助杨三准备状子,有的就帮助他筹集盘缠。杨三找乡间医生把断腿用木棍捆绑了一下,不等伤好,就住着拐杖开始踏上告状的路程。杨三为了告状,特意卖掉了两亩好地,买了一头适合骑乘的毛驴。他要小儿子牵着毛驴,驮着他赶到两百里外的县城去状告马家。
本来他已经到当时的乡公所去告了一回,可是乡公所的人说,马家有人在临近的靖远县政府里干事,这乡公所距离靖远辖地一步临近的,乡长不敢管这案子,要告就上会宁县城去告。
杨三要到县城去告状,小儿子却不干了,不听老子的话,撇下毛驴缰绳独自回家去。杨三只好一个人爬上毛驴背,让牠驮着向县城走去。这路走到一半的时候,毛驴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草料,就嘶叫跳弹,结果把杨三甩下来,挣脱缰绳跑了。杨三拖着折腿撵不上无可奈何。杨三趴在地上不由得大声哭嚎起来。末了只得找了个木棒子支撑着瘸腿,向县城方向一点一点挪。这样杨三爬行十日,才到县城。这一路上他靠乞讨度日,腰里的盘缠他不敢动用。
到了县城他找到一个专门为人书写文书的先生,递上几块光洋,求人家写了一道状子。杨三带着状子到县政府门上去告状,但是看门的就是不准他进去。后来有人指点了一下,掏了两块光洋,看门的才放他进去,并指明了县长的房间。找到县长,杨三递上状子,就跪在地上哭诉一番。县长看完状子,立时就震怒了,马上下令叫警察局长领着手下人去抓马家行凶打人的嫌犯。
这时候县长旁边的书记员对县长耳语了一番,县长马上流露出惊慌的神色,就对杨三说:“你暂且找个客店住下,等警察把凶犯抓来了,咱们当堂审问清楚,再作判决。”
杨三出了县府,身上盘缠已经用完了,就只好沿街乞讨。在乞讨中就不停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这时候有些地方绅士就去向县长说:这明摆着,是两县交界处的恶霸倚仗北县官府欺负咱南县乡民。县长只得派警察领上杨三回去逮人。警察们骑着快马,杨三也给放到一匹马上驮着回了家。到达后警察就把打折杨三腿的那个马家小伙子绑了,带到县城里去。警察们二话不说一顿拷打,结果那小伙子的腿子也折了。
这时候县长宣判说:杨马两家,争地斗殴互相伤害,现在杨三折腿由马家出钱医治;马家小伙子的折腿由杨家出钱医治。所争夺的田地由乡镇公所负责出卖,然后杨马两家平分所得银钱。案子就这样审判结束了。
没有几天,马家将案子重新起诉到靖远县政府。县长手下做事的马家小伙子,告诉县长这事可以交给当地驻军去办。于是一纸公函发出不久,驻军师长下了命令,驻守在靖远城郊的马家队伍就出动了一个连,骑着马溯祖厉河而上,赶到会宁县城去抓县长。会宁县长听到消息就跑到省城找到更大的官去告诉原委。没有几日省法院下来策决,杨马两家争地械斗,互有殴伤,各自治疗,凶手饬令悔过自省,特判罚两家各出调动军队军费开支两千元。
杨三将家中土地全部卖出尚不足两千元,因此接到判决书没有几天就疯癫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托着折腿乞讨的乞丐。马家这边也是大受损伤,没有几年就败落成贫民小户人家。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