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中庸》赏析(25)至诚无息
《中庸》赏析(25)至诚无息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六章,从天地运行变化的角度,阐述诚的功用。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天地之道,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了“至诚无息”的观点。所谓“无息”,就是没有止息,不会休止。天地的运行法则是诚实无妄,没有虚假的,这就是它的至诚,或者说是极端真诚。“至诚无息”就是说,天地运行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这种“至诚无息”的品格,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是它具有神奇而巨大的功用的不竭源泉。
紧接着,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意思是说:“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这里的“久”字,指长久,是说这种不息的力量常存于“中”这个天下之大本之内。“征”字,指征验,是说这种不息的力量必然要显露于外。所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讲得也是这个意思。
以下种种,都是它显露于外,著于四方的体现。“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这里的“无疆”,指无穷无尽。不见的“见”字,与现在的“现”字同音同义,指显现。“章”字,与彰显的“彰”字同义,指彰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运动也会改变,不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作者的结论是:“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里的“一言”,指一字,也就是“诚”字。“不贰”,指忠诚专一,没有二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它化生万物之多,不可估量。”
第二段,通过对天地化生万物的描述,论证至诚无息的功用。“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这一句,是对上文中“博厚、高明、悠久”的展开,说明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所以能充分发挥其各种功用,以此承接上文中的“生物不测”,并引出下文中天、地、山、水的生成。
首先讲到“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昭昭”,指光明。意思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
接着讲到地:“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华岳”,就是华山。“振”字,与整治的“整”字通用,愿意为整治,这里引申为约束。意思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沉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
第三讲到山:“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一卷石”的“卷”字,据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所注,指齐国原来的容量单位“区”,一区等于一斗六升容量,卷石,指相当于一斗六升容量的石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聚积起来的,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
第四讲到水:“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音yuán)鼍(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不测”,指不可测度,这里指浩瀚无涯。“鼋鼍”,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巨鳖和扬子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等到它浩瀚无涯时,鼋鼍、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物产财富也在里面繁殖。”
这里有必要提醒,作者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说明至诚无息所具有的神奇功用。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天、地、山、川并不是这样由小到大,一点一点聚积而成的。在这里,我们要着重理解的,是作者的意图,不可以辞害意。
第三段,引用《诗经》论证至诚无息的功用。作者从《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诗中的“维”字,是语气词。“于”字,与乌鸦的“乌”字同音,是感叹词,表示赞美之意。“穆”字,指深远。“不已”,指无穷无尽。诗的大意是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作者解释说:“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第二句:“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诗中“不显”的“不”字,与“丕”字同音同义,指大。“显”字,指明显。诗的大意是说:“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作者解释说:“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这一段,作者又从天道推及人道。天道是至诚无息的,文王之德纯于天道,“纯”,就是无二无杂,“不已”,就是没有间断,无穷无尽,因而也是至诚无息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庸》从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附:
【原文】
故至诚无息(息:止息,休止)。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征验,显露于外),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无疆:无穷无尽)。如此者,不见(见:音xiàn,显现)而章(章:同彰,彰明),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一言:即一字,指“诚”字)而尽也:其为物不贰(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斯:此)昭昭(昭昭:光明)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华岳:即华山)而不重,振(振: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一卷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不测:不可测度,指浩瀚无涯),鼋(音yuán)鼍(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云:“维(维:语气词)天之命,于(于:音wū,叹词,表示赞美)穆(穆:深远)不已(不已:无穷)。”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不显:不,音pī,通“丕”,即大。显,即明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它化生万物之多,不可估量。
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鼋鼍、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价值贵重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