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赑屃

孔庙碑廊之一

孔庙碑廊之二

现存碑刻最多的嘉定孔庙

作者在报功祠残垣断壁处与永折漕粮碑合影

嘉定四先生小像

■撰文/陶继明 江汉洪

■摄影/江汉洪 李华成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众所周知这石头所承载的是关于一个大家族盛衰兴亡的故事。这是曹雪芹笔下的小说,那么现实中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又记录了怎样的故事呢?这些文字也许不是出自名家的手迹,也不是书法家的绝世墨宝,但它们所记载的可能是传世文献之外的某个遗漏,或是足以载入民间历史档案馆的珍贵资料,也可能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在这些栉风沐雨的古老碑刻世界里,上至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疏,下至普通百姓的墓志墓表,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一起来翻阅这本“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吧。

嘉定碑刻 言而无声

一说嘉定碑刻数量之多:嘉定碑刻历史悠久,是碑刻十分丰富的地区。清光绪《嘉定县志》设《金石志》专章以记其盛。据不完全统计,嘉定各地就约有800余通碑刻。这些碑刻历经战乱、迁移、自然风化等原因,已消失了近半,至今尚存的有近400通。

二说嘉定碑刻内容之广:嘉定碑刻内容广泛,信息丰富。碑刻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社会秩序、寺观祠庙、纪功颂德、墓志世系等几大类。

三说嘉定碑刻意义之深:嘉定碑刻是“教化嘉定”的佐证,也是“教化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嘉定,研究上海,乃至研究江南地区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嘉定碑刻,存世的主要见于嘉定孔庙、秋霞圃、思贤堂、安亭中学等4处。这4处以嘉定孔庙为首。嘉定历来就有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修葺嘉定孔庙时,政府有关部门就精心设计修建了一条长达40余米的碑廊,至八十年代又在当湖书院东侧修建了一条近40米的碑廊,这两条碑廊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碑刻,也为嘉定孔庙增添了一道富于文化气息的风景。在修建思贤堂时,文物工作者将碑刻的保护列为重要内容。在修建秋霞圃、安亭中学时,又分别修建了碑廊、碑亭,将存碑集中安置,使之得以长期保存。每逢基本建设施工时,有识之士会特别留意地下是否藏有石碑,一旦发现就会报告有关管理部门。嘉定文博单位也经常会接受热心人士的碑刻捐赠……滴水成河、集腋成裘,嘉定的碑刻就这样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碑文见证 “教化嘉定”

进入嘉定孔庙,可以看到7个巨大的赑屃,其中有6个分别背负着保存基本完好的高大石碑。孔庙大成殿、明伦堂、当湖书院等建筑都有类似的碑刻,两条碑廊更是集中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见证了教化嘉定的实史。

孔庙内的碑刻,记录了古代地方政府倡导教化、兴办学校的方针和措施,还有历代修葺孔庙的记录。其中有宋代《嘉定县学之记》、《嘉定县重修县学碑并铭》、《廪士田租记》,元代的《平江路嘉定州儒学大成乐记》、《嘉定州重建庙学记》,明代的《学校禁例》、《嘉定县重建儒学记》,清代的《疁庠八景诗石刻》、《嘉定文庙重建两庑暨修儒学明伦堂记》等。

立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嘉定县学之记》碑,是关于嘉定办学最早的记录。碑文由时任知县沈璞撰写,详细记录了嘉定孔庙创建之初的艰难历程、规模大小,基本功能。更难能可贵的是,碑文还记录了嘉定首任知县高衍孙在开县之初百废待举、筚路蓝缕、经济十分困难的状况下,深谋远虑地提出了“教化人民,培育人才”的治县方针,为“教化嘉定”奠定了基石。

办学同时离不开地方人士的热心支持。立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的《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兴学记》碑,就记载了宋末元初人称“东祁先生”的诗人王子昭2次捐田给嘉定孔庙的事。

而在当湖书院内,有一通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撰写的《当湖书院养士经费记》碑。碑文中钱大昕不厌其烦地介绍捐资人所捐的数量,即使是那些虽然捐资只有几两的老妇人,也记录得一丝不苟。因为钱大昕深知这些铜板是老妇人挑灯数夜纺纱得来的,实属不易,其支持办学的精神,令人动容。

折漕为银 碑传千古

折漕碑是嘉定碑刻中的一大特色,共有十余通。何谓“漕”?“漕”即漕粮,俗称皇粮,古代赋税的一种,是地方政府必须上缴的实物税种。古代嘉定所规定的“漕”就是稻谷(大米),也就是说农民必须上缴一定数量的大米以充赋税。

当年嘉定的情况是,因当地种棉织布比种粮食有更高的收益,加上海岸线向东延伸,嘉定的土地变为高坑地,宜棉不宜稻。因此嘉定百分之九十的农田种植了棉花,只有百分之十的农田种植水稻,农民的口粮尚无法自足,吃粮都要依靠周边供给,何况还要赋税。这时当地的农民们就必须到邻县稻区购买大米缴税,不但费时费钱,还要遭到中间商的残酷盘剥,购得的粮价是原价的一倍。明末,嘉定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逃往他乡,或沦为豪强地主的家奴,嘉定出现了十室九空,“几成废邑”的惨象。

眼见快成“空城”的嘉定,有识之士们果断提出了“折漕为银”的倡议,即以银两替代漕粮,把实物赋税变成货币赋税,以保住嘉定种植棉花及棉纺织等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优势,稳定和发展嘉定的经济。明代万历年间,嘉定平民瞿仁、徐行,不顾个人安危,赴京上书朝廷,首倡折漕之事,得到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的鼎力支持。孙元化、侯震旸、唐时升、李流芳、娄坚、侯峒曾、赵洪范、王泰际等社会贤达几乎都参与其中。嘉定知县中也有朱廷益、王福征、韩浚、卓迈、谢三宾等人力挺折漕之事,甚至还有中央大员张居正、王锡爵、史可法等人。在众人自下而上的努力下,折漕倡议最终获得了成功。

为了纪念为折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之士,嘉定人民特地在嘉定城西门外建造了“折漕报功祠”,为他们树碑列传。碑文详尽地记录了折漕事件的始末,传为佳话。如今,折漕报功祠早已不复存在,但记录折漕事件的碑刻却依然屹立。此碑仍存于报功祠废墟之中。

“书香门第” 立碑禁臭

在嘉定孔庙东角门壁间,有一通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奉宪永行严禁》碑。这是一部关于保护孔庙周边环境的法规文献。该碑文由当时的嘉定县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陈从王立。

清乾隆时期,孔庙周边环境疏于管理,汇龙潭一带因水面开阔、舟楫交通便捷,从而成为城外各路粪船、粪担的集散中心,粪户、农民在这里卖出买进,热闹非凡。再加上周边居民为图方便,沿河岸隙地摊晒粪草,纵放牲畜,甚至安放茅坑、粪缸,环境杂乱,乌烟瘴气。先师孔子、历代贤儒的神灵以及入学的士子,在如此恶臭的环境下熬过了无数个春秋。

陈从王到任后,为免学子们“遗臭万年”,当即陈请知县予以禁止。然而,只得到知县的口头告诫,收效甚微。为此,陈从王再次提笔,恳请当局行文批准严加禁止。在陈从王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该议案经县、州、府逐级报批,直至江苏巡抚批准签发,终于成为一项法令,勒碑永禁。乾隆三十一年八月,陈从王恭恭敬敬地将该道法令刻于碑石,明令永久禁止于汇龙潭内停泊粪船,还孔庙书生的清静。

艺术碑石 留存书画

金石自古为和谐之声,也是至美艺术。嘉定碑刻中,有30余通艺术碑,不乏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石刻画像、名家书法作品,都极富艺术品味。

孔庙碑廊内的“宋四家”中苏轼法帖5幅、黄庭坚法帖2幅,笔力遒劲厚重,又不失潇洒飘逸;理学家朱熹所书的5幅《易经》大字碑,世所罕见,书法端庄缜密,气韵生动,被人称为“笔法险劲,精彩四射。”

孔庙碑廊中还存有一方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画,诗人顾瑛(号“金粟道人”)自题诗《金粟道人小像石刻》,堪称天作之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称赞“文字挺拔,笔力精到,超凡脱俗”。

碑廊内还有《嘉定四先生小像暨真迹石刻》。“嘉定四先生”为明代唐时升、娄坚、李流芳及程嘉燧等四位著名文人学者,他们诗、文、书、画、印,门门精通,是明代嘉定文化的标杆。这组刻于清嘉庆年间的著名石刻,将“嘉定四先生”潇洒儒雅的风度惟妙惟肖地凸显出来,精、气、神十足;书法手迹,体现了四先生各自不同的风格。还有“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松江画派”班头董其昌等名家法帖,都十分难得、珍贵。

碑与寺庙的故事

嘉定自古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都很繁荣,南翔、曹王等地不仅因寺成镇,而且地名就取自寺名。嘉定曾有寺庙480余所。历史上,菩提寺、南翔寺、护国寺、圆通寺、吴兴寺、城隍庙、集仙宫、关帝庙等著名古刹和祠宇达数十座。这些寺观祠庙中有不少碑刻,或记载历代信徒捐资修庙,或叙述艰难修建过程,或介绍其规模和地位。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安亭菩提寺急需重建,却苦于没有资金而迟迟未动工。寺中海月法师遂仿释迦摩尼始祖苦行之举,在身上缠绕沉重的铁链与枷锁,重达百余斤,并把解锁钥匙投入井中起誓:不募集到修葺祠庙的资金绝不解锁。为此,法师在外游历3年,终筹得善款以修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所撰写的《重建大雄宝殿记》碑,就生动地记录了此事,碑文中说海月见当年菩提寺破败,“感极悲深,泣涕如雨,遂发宏愿,誓复胜缘。”

位于嘉定城中的圆通寺寺毁,存圆通寺桥建于元代。元延祐六年(1319年),由当时的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頫撰书的《大报国圆通寺之记》碑,是一通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名碑。赵孟頫的碑文文采飞扬,书法圆润劲拔;碑额由当时精于篆书的高丽国王璋所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清乾隆时期,正在城东读书的钱大昕常到圆通寺游玩、摩挲圆通寺碑,赏析赵孟頫的文章和书法,长久不忍离去,称之为“嘉定之宝”。他还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设专章考证此碑。后来寺破碑毁,幸亏有拓片存于嘉定博物馆,依稀可见此碑当年的风采。

在菩提寺原址有一座碑亭,其中一通由钱大昕撰书、状元秦大成篆额的《重修菩提寺记碑》,记载了菩提寺僧人遂修上人修建菩提寺坚苦卓绝的坚持和努力。

宋《留光寺碑》是存碑中最早的寺庙碑,留光寺位于孔庙南。此碑的发现颇有些传奇色彩。1992年新春,宋史专家朱瑞熙教授回乡探亲,当他与姐夫张应嘉老师在嘉定镇东下塘街沿河散步时,突见河滩躺卧一块方形黑色青石碑,朱教授以其职业的敏感,觉得此碑颇有来历,立即上前辨认字迹,当他看到“平江府”、“留光寺”等字时,顿时眼睛一亮,欣喜万分,断定这是一块宋代寺庙碑,自费请人把这块碑精心收藏到张应嘉老师家中,后捐给嘉定区档案馆保存。

■相关链接

嘉定碑刻之最

体量最大文字最多的碑

永折漕粮碑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嘉定知县王福征所立的《永折漕粮碑》高2.65米、宽1.70米、厚0.28米。碑上刻有文字4816个,体量之大,文字之多,堪称上海碑刻中的“大哥大”。

数量最多的碑种

墓志铭

墓志铭是记录死者生平的一种碑刻,与死者同葬于墓中。墓志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研究嘉定的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样的墓志,在嘉定有100余通,其数量也是上海少有,是嘉定碑刻里数量最多的一种碑。

最早的植树碑

汇龙潭种树记碑

碑文所刻乃清嘉庆三年(1798年)县教谕刘崧秀撰写的《汇龙潭种树记》,记有沿汇龙潭北、东、西堤岸植桐、榆、枫杨70余株,四面插种杨柳无数。可见当时人们已有植树造福后人的意识。

最早的环境保护碑:

《奉宪永行严禁》碑

《奉宪永行严禁》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是一部关于保护孔庙周边环境的法规文献,此碑不仅是嘉定孔庙历史上的一部环保法规,而且还是嘉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单项法规。

(0)

相关推荐

  • 乙瑛碑

    曲阜孔庙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历代碑刻累计六千有余,现存碑刻131块.历汉.魏.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各种字体皆备.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尤其是"孔庙三碑&q ...

  • 【孔庙】杭州孔庙:创时无载,石经存焉(下)

    大成殿的左前方有两座碑亭,左侧亭内立"杭州路重建庙学碑",介绍牌上称该碑在元至正十五年由范伯仁刻石,周伯琦篆额.碑文记录的是元至正十二年庙学被毁的状况:"至正十有二年,弄 ...

  • 甘:天水,玉泉观、纪信祠

    天水玉泉观位于市秦州区北天靖山麓,因观内有一天然泉眼而得名.当年全真教道士梁志通(师承丘处机)追慕仙真来至天靖山,营造了玉泉观,据说梁志通羽化在观内的仙人洞中.玉泉观俗称城北寺,此外还有崇宁寺.卦山寺 ...

  • 【孔庙】上海宝山孔庙:台风浸袭,抗英抗日(上)

    宝山孔庙位于上海市宝山区临江公园内,关于该公园的情况,朱敏彦.王孝泓主编的<上海名园志>中给出了如下的评语:"临江公园位于上海北翼,是宝山区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人文历史最为丰富 ...

  • 苏州百馆(1)文庙:于一方方石中,寻古人踪迹,览苏州记忆

    第一趟百馆之旅 畅游文庙,问古访碑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州,粉墙黛瓦的古镇古村,冠绝天下的精致园林,烟波浩渺的无边太湖--都无不令人赞叹. 而除了景致,物阜民丰的江南, ...

  • 碑林扮靓百望山

    逺鹤 关注 碑林扮靓百望山 03-08 阅读342 来自话题 #书法艺苑 1.3万篇 百望山 人称太行前哨第一峰 . 百望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颐和园北三公里处,占地面积 244.6余公顷 ,京密引水渠 ...

  • 河东水事: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永远的河东水利 刚开始,古河东地区的先民只是如何防水,尽量减少水害.随后,他们慢慢开始兴修水利,引水归田,发展农业.首先是发明了水井,<吕氏春秋·勿耕篇> 记载:"伯益作井&qu ...

  • 云冈石窟有组刻在石头上的乐队,配备齐全

        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是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上部有一排十四个手执各种乐器的天宫伎乐,可以称得上是个配备齐全的乐队.     十四身伎乐天分别演奏吹指. ...

  • 刻在石头上的文明——云岗石窟

                                       文明瑰宝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 ,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

  • 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 ...

  • 【琢玉】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爱情!

    幸福是不分界域的追寻 是烙在心中的印, 千山万水的跋涉, 只为与你相逢,双宿双栖. 寄轻声于日月,吐细语于山河, 琴瑟和鸣, 最美不过你那一低头的浅笑温柔. 若可以, 把我们留在青春里,留在最美的时光 ...

  • 武氏祠,刻在石头上的汉代教科书

    山东嘉祥武氏祠(G1-55)在金石学中名声如雷贯耳,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在叫"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与孝堂山石祠不同的是这里收集的是来自武氏家族中三座石祠的散件,没有还原成初始石 ...

  • 雕塑家把我的诗《疼》刻在石头上(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书法欣赏||作者:书法家马汉   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作者简介]杨祥军,男,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特区文学>.&l ...

  • 拓印产生的母体|秦汉碑刻,刻在石头上的天上人间

    从战国后期至秦初,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能够锻造出钢质优良的铁器,从而出现了使用钢质的锤.凿.锥.錾等工具在石碑和山崖上雕凿文字及图饰的新兴石雕行业.秦汉时期,树碑立传,碑碣风行,秦汉碑刻也成为拓印 ...

  • 在离苍穹最近的人间天堂,抚摸刻在石头上的信仰!

    我信佛.业报.轮回之类的说辞让我总是心怀感念,不忍伤害任何生命或者事物.我以为我已经算是很虔诚,直到我去了玉树. 玉树真的很特别,在于它的孤勇,也在于它的豁达.还记得2010年的4月,那时还不甚出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