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截止至2019/9/20
来源于豆瓣
先说这本书的观点:任何的天赋都可以通过正确的练习,而掌握和拥有。先说书的作者,书的第一作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就是下图,为了确认有没有这个作者,特意去学校官网查询)
安德斯·艾利克的官网简介
来源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官网
其本身学院派的背景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选择用实验的方式去分析人的能力。而这也是书前半部分枯燥无味的理由,用各种实验研究的结果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从莫扎特的完美音高是由于其父亲从小对莫扎特科学练习的结果,于是作者在一群小孩中也用同样科学的方法发现也能培养出完美音高——这个本来认为是天赋的象征。比如作者去分析那些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为什么能成为杰出交响乐团中的一员,比较不同层次交响乐团中小提琴演奏家的青春期练习的时间,比较他们的作息时间。通过问卷以及日记的方式,得出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那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在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明显多得多。通过研究国际象棋中的盲棋,从为什么象棋大师能从一步棋看到之后的十几步,来推演出心里表征在技能提升中的地位。通过即时记忆随机数字串的实验,一步步增加数字串的长度,挑战记忆极限,来告诉人们所谓超人的记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伦敦的出租车司机的头颅核磁共振告诉人们,随着能力的提升,大脑会学会适应,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会越练越强大。
盲棋大师 亚历山大·阿廖欣
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作者通过阐述一个又一个具体详细的例子去支持自己“刻意练习”的观点。平常的书到这就基本结束,但这本书不是。这本书更进一步,甚至讨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如何应用刻意练习的理念。作者认为医学传统教育是知识与技能的分离(不重视技能,过于重视知识):医学传统教育全部聚焦在提供知识,却几乎没有直接运用行医之后必备的技能。作者比较不同资历放射科医生读片的准确率,提出将读片结果与最后的病理结果对应结合形成反馈,最终建立成有反馈的训练工具,用来培养放射科医生,通过这样的强化练习,放射学的培训就更加有效。同时作者比较了外科的医学教育:究竟怎样的练习在腹腔镜手术中发挥作用?通过播放实际的手术视频,先播放一段,播放到某个决策点时停下来,问学生“你接下来会怎么做”或者“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回答或在屏幕上划线回答切掉哪个部位;又或者建议拨开哪些组织,以便更好地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外科医生可以得到关于答案正确与否的及时反馈,纠正错误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同时作者以学习腹腔镜手术为例,将传统手术积累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的学医曲线与接收训练的外科实习医生的学习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以及减少并发症数量的速度,并没有差别。这个例子想说某项技能的培养取决于独立操作,而不是知识的积累。虽然作者的这些案例对于医学教育有些偏颇,但是给了我们些角度去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医学技能。关于生活中用刻意练习的理念,和其它章节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部分对于“保持动机”的论述很有意思。作者调查参加全美拼字大赛的的参赛者,想知道是什么促使着这些人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习单词的拼写,是他们真的喜欢这种学习吗?他们根本不喜欢这种学习,没有一个人喜欢,包括那些最出色的拼写者。而这点就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矛盾。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可以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作者否认了意志力的存在,他从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和强化继续前行的倾向两方面去提如何保持动机。(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读读这段)
这部书的很多观点都蛮新颖的,虽然部分的观点我也并不是很认同,但是也不妨碍我在书中有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这本书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说意味着什么?虽然天赋可以培养,但记住孩子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这种好玩的互动,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