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的榆次西见子村宣乘寺(宋)
在山西偏僻的山村中常常会有惊喜,第一次到宣乘寺是很偶然的机会与漫步西山等网友在榆次附近走访老村子时发现的。这个宣乘寺做过小学校,当时院门锁着,我们绕到后墙,从墙豁口进入院中。一进院正殿也是教室并不起眼,但是当我走近檐下仰头看斗拱时不禁感到很惊诧,觉得很不一般。斗拱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个头硕大朴实给人一种非常古拙的感觉。第一感觉应该是明代以前的,但我不敢再往前想,总觉得在这样偏僻的大山之中不会再出现更早期的建筑吧!因为当时大殿进不去,只在外面通过破旧的窗户向室内拍了照片。
宣乘寺是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此碑去年才立到这
正殿檐下斗拱硕大疏朗首次见到就感觉不一般
回来之后上网查询相关西见子宣乘寺的资料,才知道这是位于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中,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一处金元时期的古建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宣乘寺正殿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金大定二年(1162)赐今额。正殿虽经历代修茸和改动,但主体梁架格局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早期特征,后有专家确认宋熙宁七年(1074)应为现存建筑的确切年份。真乃万幸差点与我失之交臂,所以决定第二次再探访宣乘寺。
西见子村地处偏僻沟壑纵横
这是进入村中时的南门楼
宣乘寺外的1500年树龄的古槐神树
位于榆次区的东南部大山丘陵之中,黄土沟壑纵横,地处偏远,而西见子村就位于沟壑的台地之上。村中的南北门楼还在,路旁还能见到500年以上的老树,一看这就是个很古老的村子。而宣乘寺就位于村北的高地上,寺前有一颗树龄在1500年的老槐树,虽然粗大的树干已经中空,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不远处还有一座正在修缮的清代戏台。找文管员打开寺门,一进院落,东西厢房是六十年代盖的教室,而宣乘寺正殿也被改为教室,现在已经腾退做了简单的加固维护。
这是位于宣乘寺门前50米远的清代古戏台
宣乘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露出一角的西南角柱柱头卷刹圆缓具有早期特征
平出假昂,但昂头均被锯掉了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这个硬山顶很像是明清时期改造的。坐落于台阶之上,门窗已经封闭。看檐下,角柱头有圆缓的卷刹早期特征明显,明间檐柱为四角抹棱木柱上有阑额和普拍枋,柱头与补间均为平出式假昂,好像没有出跳,补间每间一朵。斗拱硕大疏朗,平出的琴面昂昂嘴都被锯掉了,前檐改动较大,普拍枋与阑额斗拱的老旧程度有差距。进入内部。看前檐里转,有明显的外移改造,檐柱从最初的柱头枋位置前移到了撩风槫处。从现状可见,早期的柱头铺作位置梁头上与泥道栱相交的凹槽还在,凹槽上有隐刻斗,斗口吞柱头方,上置压槽方,柱头方、压槽方还保留在原位。而后世改动泥道拱栌斗和前檐柱均被向外移至撩风槫下,并加入了平出假昂昂头。从前檐里转还能看到,早期的前檐补间铺作位置的柱头方上仅隐刻斗栱,因此可认为当时并未施补间铺作,现在的外檐补间斗拱也应该是后加的。
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梁栿切削平整底面对接平齐
梁栿前端可见原有与泥道拱相交的子廕上面隐刻心斗之上承柱头枋
柱头枋上隐刻有慢拱,很明显此位置位于原来的柱缝上。另外还看到普拍枋很不齐整材料年代与整体不相称,可断定普拍枋应该是后改加上的
补间里转原柱头枋上隐刻有斗拱,现在的补间斗拱也应该是后加上的
四角抹棱金柱支撑大斗由十字实拍小拱填平再承梁栿接点
看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内金柱为四棱抹角木拄。金柱之上设立栌斗十字实拍小拱托节点。纵向金柱间施阑额,栌斗之上施柱头枋与梁栿正交,横向梁栿底面齐平,梁栿两头有肩折线隐刻,梁栿间搁架为驼峰大斗加斜撑。第二层四椽栿上还是驼峰大斗托平梁,平梁之上立驼峰拖蜀柱、捧节令拱托脊槫,叉手撑于脊槫之下。从梁栿搁架形式看,很为古老,似曾相识于唐、五代时期的建筑形式。而梁栿层叠层次分明,栿底对接齐平,梁栿切削较为工整,这又是早期小型简化单槽殿堂的做法。
梁栿搁架由驼峰大斗组成,上面四椽栿与下平槫襻间的捧节令拱正交构成把头绞项造,尽显早期特征
梁栿间由驼峰大斗外加斜撑构成
平梁上蜀柱由驼峰垫底这是很古老的做法
大殿开阔坡度平缓
其实在西见子村所在的长凝镇,历史上商贾繁华,文化底蕴极其丰厚,还有不少明清、民国时期遗存的老旧民居、街巷、店铺、房舍等,虽然文物普查都有在册登记,但是太多了,都是濒危的老旧建筑,看来只能顺其自然看自己的造化了。
这是长凝镇老街中的民国式建筑
长凝镇临街的商户
这个铺面前出抱厦屋檐是否也很有特点
来源:北京交大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