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临摹汉印选择原印风格的顺序和起印稿的方法
最近开始做篆刻培训的相关内容,汉印临摹理所当然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印友里有这样的朋友,他临摹量惊人,从他发的临摹作品里,既可以看到各种临作: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一类清代名家的印作,文彭、何震、汪关这些明代名家的印作,当然,也有一部分汉印和古玺印作,如果仅从勤奋程度,甚至从见闻之博来说,显然是相当优秀的。但如果细细看他的临摹作品,就会发现明显的问题,比如刀功,比如字法的理解等。
(同一个印友的临摹)
针对这位印友的问题,值得说的很多,但针对于学篆刻入门来说,觉得比较迫切需要说的,是这三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自己的篆刻临摹顺序:
二、确定汉印临摹顺序;
三、各类印稿应当用什么描摹方式
一、临摹顺序,汉印、古玺、明清印顺序很重要
已经认识到临摹的重要性,但是临摹没有顺序,没有规划。关于古玺、秦汉印、明清印、我们认为最合适的入手方法是先汉印,再古玺,最终临摹明清名家印,理由很简单,先学会走,再学跑,然后是跑出“花儿”来,临汉印,得其“正”,临古玺,得其“奇”,再临明清名家印,得其“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顺序反过来,事倍功半,何苦呢。更不用说没有计划的乱临了。以前的文章里写过,汉印至少应当在300-500方的临摹量,然后再动手去临古玺,最终再接触明清各印家的印,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
二、汉印的临摹也应当有顺序
1、工稳、平实一路。
其中,白文印以铸印为主,特征是笔画匀称,线条粗细约中等或稍粗(不像东汉时的粗壮,也不像晋时的细)。临摹的顺序可以先刻2字印、3字印再刻4字印、5字6字印,初学者可暂不临摹6字以上印。主要练习对汉钱基本笔画和线条的掌握,多体会汉印文字的书写感,用刀体验“稳”,比如:
(汉印:武陵尉印)
朱文印则选择端正、平实类的如:
(汉印:孙敏印信)
2、粗犷、雄浑一路
这一部分多临东汉官印,以刻、凿为主,笔画因此多方起方收。线条粗壮居多,偶有细笔,也古拙质朴,富有笔意。学习者此阶段多锻炼用刀的“胆”,体味刀情石趣,用刀体验“狠”,如:
(汉印:遂久令印)
3、劲挺、温雅一路
此类则以玉印为主,也有一部分精美的铜印,这一类印制作精美,线条安排匀整,此类印章临摹还可包括一部分鸟虫篆印,以锻练学习者精准的刀工,练习的重点在于用刀的“准”,比如:
(汉印:魏霸)
4、洒脱、率真一路
此类以凿印为主,此阶段的样本,西汉早期、东汉末期的印章较多,这个阶段,学习者已具备相当熟练的刀工,就多体味这些印章率真、洒脱的意味,看似不经意的线条,实际浑然天成的趣味,此阶段用刀注重“活”。如:
(汉印:虎威将军章)
三、各类印稿应当用什么描摹方式
初学者需要描摹印稿,然后选择自己适用的方式渡稿上石(上石的方法,已经有专文讨论过,分别是水印上石、风油精上石,复写纸上石,反写上石),初学者适合水印上石和风油精上石。但无论如何上石,印稿的来源最好是经过学习者认真的书写,描摹。在启功先生的《论书丛稿.题跋卷》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启功先生见到齐白石先生以墨笔描摹的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初见时,眼光精准的启功先生也误认为这些印稿就是原石用黑色印泥钤盖出来的,直到白石老人点破方才知晓是描摹稿。
摹稿的方法有:
1、双勾法,此方法适合笔画粗壮的白文印,用笔锋尖细的硬毫小楷笔,墨就用浓一点(一定要浓)的油烟墨,用拷贝纸勾画出来印稿的细节, 比如:
(双勾出来的“军司马印”)
2、双勾填墨法,这种方法与双勾法基本没有差异,只是视觉效果的差异,是在精准双勾的基础上填墨,重点在于双勾精准,那是保证印稿精准的基础,然后才是精准填墨。
(双勾填墨出来的“军司马印”)
3、直接描摹法,这种方法适合印文相对较细的印章,这一类印章因为印文较细,双勾很易失真,因此直接用笔书写笔画。比如:
(直接描摹的“立义从事”)
初学汉印,极重要的是写印稿,印稿认真完成之后,还要认真观察印面,确认印稿写得满意了再上石,上石满意了再动刀,不要急着动刀,甚至可以多写而不刻。
(【老李刻堂】之242,部分图片来自印友的临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