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耦圃乐趣” 2024-05-10 14:29:54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印。吴昌硕被人称为诗、书、画、印“四绝”,而这四绝之中,最使他扬名海内外的是他的书法和绘画,但他自己却坚持认为“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钱君匋《谈谈吴昌硕的篆刻》)这段话很实在。在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里,篆刻是举足轻重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学习篆刻的时间最早(大约14岁),而且他从事篆刻创作的时间足够长,“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再有,就是他先后出版了十多种印谱。 (《西泠印社记》书影)要了解一个人的艺术,不但应该先了解他的生平游历及其艺术历程,还应当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个人品格。一、朴实、老农一般的大师吴昌硕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老缶”,人们也多敬称他为“缶老”,缶是什么呢?按《说文解字》解释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显然,这不是什么高贵的器物,这是一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器具,但吴昌硕极受这个号,在晚年众多的作品里,他多署名老缶,这跟他的生平和个性是相关的。 (吴昌硕像)吴昌硕父亲、伯父都是举人出身,所以,他自幼受到家风熏陶,习字读书,幼学知识扎实。到14岁时,他更是一边读书,一边刻印,甚至还悄悄地背着老师磨石奏刀。可惜他生活的年代是晚清,这时候,因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整个国家可谓内忧外患,外有列强,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吴昌硕正是这种水深火热的亲历者,1860年,太平天国战事波及他的家乡浙江安吉,他不得不随父逃亡外出谋生,他的原配未婚妻章氏也因贫病交加而殁(那方“明月前身”就是纪念原配章氏的一方印),此后,吴昌硕只好只身“浪迹四出,以刻金石治生”(《西泠艺报》101期)。 (吴昌硕:明月前身)吴昌硕曾有诗回忆他这一段生活:“在昔惟烽火,乡闾一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骨肉剩零星,流离我心苦。”可见其悲苦的生活状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苦难从来都是上天的恩赐,有了这段苦难的流离生活,吴昌硕炼就了坚韧不拔、奔放不羁的内在气质。大约21岁时,吴昌硕又回到家乡,与父亲相依为命,耕读度日。次年,他中了秀才,于是随父亲和继母杨氏迁居安吉县城内,搭了几家茅屋重建家园,起名为“篆云楼”,给自己读书的屋子起名叫“朴巢”,取返璞归真之意。对于他来说,朴素、安定的生活是他求之不得的。约23岁时,他拜乡贤施旭臣为师,学习诗文和书法,也修篆刻、金石之学。到了26岁,他又到杭州拜名儒、清末经学大师俞樾学习辞章和金石训诂(你看,训诂学与篆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学科,我们总说吴昌硕的篆刻是自学的,但他的相关基础,是相当扎实的,是师出名门的)。此后的生活是耕读、替人写对联、卖字画,也给大户人家打杂工,还在扬州做过“辅贰”小吏,甚至还捐官作了一个多月的“安东县令”,此外,还做过吴大澄的幕僚……自始至终,他都在篆刻、书、画、诗几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直到晚年(70岁后),吴昌硕的生活才总算安定下来,他69岁始居上海,84岁时病逝于上海,人艺俱老也罢,大器晚成也罢,他最终成了站在晚清至民国诗、书、画、印巅峰的那个人。 (吴昌硕84岁在西泠印社)吴昌硕大师的一生,先学印,再学诗、书,再后学画,最后将四者融会贯通,创造性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并独立发挥他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在书、画、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印,印中有诗、印中有书、印中有画,用刘江老师的话说,就是“气势磅礴、魄力雄伟,用笔豪放,墨色浓重,于浑朴中见华滋,于厚重中寓灵动”(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源于他憨厚的个人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品格,是农民的品格。 (缶)他做过一个多月的县令,但他骄傲地称自己经陶渊明辞官早,他从骨子里来说,乐于耕读的生活。这种内心的品性使他在古朴的《石鼓文》里找到了精神契合点,由此形成了他朴茂、劲健、浑厚、开阔的印风。这与缶的特性也正好契合:朴实、包容、宽博、苍古、真气弥满。什么样品性的艺术家,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家。今天我们读的这方印,也跟耕读的农夫相关,如图: (吴昌硕:耦圃乐趣)二、界格的妙用这方印有界格,朱文印有了十字界格,实质上就是“田”字格印,在古玺印里我们常见这种界格,到了秦代,这种界格在秦白文印里也大量应用。界格的作用在于使非常不规整的古玺文字和下垂脚较长的秦摹印篆,使之在方正、整齐的界格框架之内,保证印面的安稳。但在这方印里,界格的妙用却至少有两条:1、规整印面,求得协调、安稳这是界格最最普通作用,在这方印里,四个字基本上全部都是较繁密宽大的字,四个字凑在一起,既没有疏密可以利用,也没有笔画和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比如相同的文字部件),因此相对较难做安排。加了这个十字界格之后,使四个字各安其地,求得了相对的协调和安稳。 (有无界格的比较) 重要的是,大师并没有机械地将四字平均地分布在界格里,而是将四个字分别向四边、四角靠拢,甚至“逼边”,一部分笔画甚至替代了边栏,达成了“借边”的效果。有的甚至冲好破了边栏,作用很清楚:1、不使四字因界格而板滞、拥堵;2、求得了印面中心相对的疏密变化(其中尤其“乐”字右侧的留空最为突出和明显,如素描画里的高光)。加界格,分散四字,相辅相成,不加界格,无法团聚、稳定;分散四字,避免了死板和拥塞。2、方圆兼备,阴阳调和注意看,印面的四个字平直的笔画极少,大部分笔画是圆转和曲折的,也由此形成了四个字每个字的圆势,四个相对滚圆的字,如果堆在一个印面里,印面就会臃肿乏力,就会阴柔过度,加了这个十字界格之后,印面的空间成了方方块块,有了阳刚的元素,印面由此阴阳调和了。吴昌硕最是注重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是多方面的:笔画的起收可以有方有圆,笔画的转折之处有方有圆,字形的结构有方有圆,印面空间的划分有方有圆……方圆无处不在,加界格只是阴阳调和的手段之一。三、上下的联络、扰动也是因为界格的作用,印面的上下左右划分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印面四个字,文字顺序是按纵列来读的,印面是两列字,所以在纵的方向上,“耦圃”两字是一列,“乐趣”两字是一列,因此,吴大师将耦字左边的直笔冲破了左边的横界格,趣字的耳部故意上引,冲破了右边的横界格,由此构成了左边一列,右边一列的纵向连贯性。 (左右两处上下联络的扰动处) 四、边框的黏边与借边吴昌硕印风,特别是粗朱文印,黏边与借边非常多。这方印也不例外,四个字都与边框发生了关系,耦字右上与右边借边,圃字右边和下边黏边,乐字左上借边,趣字“走”部下半借边。借边无处不在,达到的效果是浑朴、苍古,全印如经历了岁月的古印,斑驳、锈蚀。这种印的灵感来源于古代封泥。 (封泥:西安丞印)封泥的借边与黏边,效果的形成来源于岁月,由于摔跌、磕碰、磨擦、挤压的原因,或者使边界的线条消失,文字笔画代替了边界,也就是后来的“借边”或者使边界的线条与原封泥的边框与文字线条挤在一起,也就是后来的“黏边”。老农的朴素、憨厚的个性,石鼓文的老辣雄健,古封泥的苍古斑驳,汇到一处,促成了吴氏独特个性的印风:苍古奇肆,雄健朴厚! 赞 (0) 相关推荐 【金石春秋】谈篆刻章法的构成(二) ►接上期 10 大小相参 ►"海日楼"印中从大到小依次为"楼""海""日",为了协调,笔画最少的"日" ... 读印:吴昌硕“犂云老圃” 今天我们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印.就是这方"犂云老圃": (犂云老圃) 一.祝你喜欢工稳,也爱写意 先说段题外话.吴昌硕是真正的篆刻大师,不过,他的印,大多是写意风格的,在他的印中,我 ... 读印:吴昌硕“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 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位置是公认的,他的名头,既在所谓的"晚清六大家"(吴让之.徐三庚.胡钁.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之列,也在"晚清四名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 ... 读印:吴昌硕“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与多字印细节的经营 前言:篆刻圈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刻多字印,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为什么呢?因为篆刻成功的关键在于章法,章法重在考虑印面文字的相互关系,那么,多字印就需要考虑更多组的字与字,字与边之 ... 读印:吴昌硕:“丁仁友”三字印的章法 引言:吴昌硕是现代篆刻的"活字典",所以,我们学习篆刻,应当把吴昌硕的印谱作当作"课本",一方一方仔细研读. 今天读一方吴昌硕的印,就是这方"丁仁友& ... 读印:吴昌硕“七十老翁”与朱文印的大疏大密 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这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之后的第26个癸丑年. 1560年前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同谢安.谢万等40多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举办修 ... 读印:吴昌硕“闵氏千寻竹斋”——如何刻好粗朱文印? 现在我们看到的朱文印,依线条粗细分类有两种:一种是细线条的细朱文印:一种是粗线条的粗朱文印.两种朱文印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审美. (细朱文与粗朱文) 但请注意,在吴昌硕之前,没有"粗朱文&quo ... 读印:吴昌硕“园丁课兰” 今天我们来读吴昌硕的另一方印"园丁课兰". 好在前面我们已经读过他的"千寻竹斋",对于印的背景知识不用多讲,这方印还是吴昌硕大师刻给好友闵泳翊的私印.那么,我们 ... 读印:吴昌硕“千寻竹斋” 今天再读吴昌硕的一方印,就是这方"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带边款) 显然,这是一方斋号印,四字汉白文印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书斋印,值得一读. "千寻竹斋"的来历 ... 读印:吴昌硕“十水五石” 吴昌硕大师从10多岁即开始学习篆刻,并且"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69岁之后,吴昌硕大师移居上海之后更是专心于艺术创作,篆刻创作更是每日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