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皇后的夺宫史和她的中文书法!
中日文化基本大同小异。
在中国大唐兴盛时期,基本与武则天同期,或稍晚于武则天,日本也出过一位女皇帝孝谦天皇,这位女天皇749年—758年在位,后来让出皇位,后来又重祚,称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当然,她不是第一位日本女天皇,之前还有5位,第一位日本女皇,早于武则天。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今天要说的是她的母亲:光明皇后。
要是你看完下边的这几段文字,你就知道,中日的帝王事业有多么相似了。
光明皇后的父亲是日本朝廷重臣实权者藤原不比等,光明皇后,姓藤原氏,又名安宿媛(あすかべひめ)、光明子(こうみょうし)、藤三娘(とうさんじょう),死后追谥天平应真仁正皇太后(我们提到这些名字时,都是指她)。母亲是抚育天皇的橘三千代,而且光明皇后和首皇子(圣武天皇)出生于同年。光明皇后16岁时,作为已即位的圣武天皇的夫人(注意,此时只是夫人,不是皇后)进宫,当时,天皇除皇后以外允许拥有妃子2人,夫人 3人,嫔4人。其中皇后和妃子由皇族出,夫人、嫔由臣庶的女儿出。光明皇后是夫人之一,怎么办?必须生皇子,并且把他立为太子。于是光明子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结果是女孩(就是阿倍内亲王),紧接着再生,这才生下一个男孩。小皇子出生2个月后举行立皇太子礼(这得多着急啊),可是这小男孩不争气,不到一周岁就病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夫人生了一个男孩。怎么办?现生儿子是来不及了,先争皇后之位吧。于是朝廷一番争斗,斗倒政敌长屋王,罪名是莫须有(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长屋王之变”,再别说秦桧发明了“莫须有”。),于是,日本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臣庶出身(夫人出身)的皇后。牛吧!此时她的丈夫身体虚弱,实际的幕后掌权和朝局谋划者,已经是光明皇后了。
铲除对手后,光明皇后所生的女儿阿倍内亲王被立为皇太女。749年老皇帝让位出家(中日的皇帝都有这个毛病,皇帝位坐够了,就出家),由皇太女阿倍内亲王即位为孝谦天皇(她是日本历史上第5位女天皇),这时光明皇后终于以帝母的身份掌握了实权,并且给皇后宫职改名为紫微中台,并由光明皇后的甥儿藤原仲麻吕担任该官职之长官,大权尽在手中。
光明皇后在丈夫当政,女儿当政其间,都是政权的实际操盘手,但这都不是重点。
今天我们且说说她的书法。
关于她的书法,启功老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第五十首中曾有论及,原诗是:
敏捷才华号立成,杜家兄弟远闻名。
正藏文轨传东国,多仗中台笔墨精。
先逐句看一下原诗。
第一句,敏捷才华,才思反应快,写文章写诗完成的迅速。号立成。名字叫立成。
第二句,杜家兄弟,指的是杜正玄和杜正藏兄弟,杜正玄,性聪敏,博学多才,写文章援笔立成(就是像曹植那样的“七步之才”),杜正藏,则是善于写文章,著名的作品是《文轨》,此文经新罗,百济(都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名,当时是中国的唐朝),又传入日本。
第三句,正藏,杜正藏,文轨,《文轨》,传东国,传入日本,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面,因此,历史上多以东国称呼日本。
第四句,多仗,多多仰仗,依靠。中台,见上文中,光明皇后设置的紫微中台,专门的办事机构,因此,这里以中台代指光明皇后。笔墨精,书法精到。
中国的好多书法精品,文学精品,大都对日本文化造成深厚影响,光明皇后所书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也算一例,书法是中文行书,书法的内容是《文轨》的中文内容。
光明皇后所书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的形式也是中国的传统的尺牍格式,上书字迹“古厚深美,流漓顿挫”,被日本人奉为国宝,后来,中国人杨惺吾(光绪年间的驻日本外交官)在他的《留真谱》里抄写了数行,又在索靖的《月仪帖》上以跋文的形式提及过这个书法,于是渐为中国人知晓。
光明皇后的书法全以中文面貌出现,显然是抄写中文《文轨》的内容,可见她非常喜欢《文轨》的内容,再仔细看每一个字的精神面貌,都有盎然生机,是相当不错的书法作品。
接着说她临写的《乐毅论》。
(日本光明皇后《乐毅论》)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小楷书法作品,被唐代的御用鉴定专家禇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如果我们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话,当不能轻视这个作者的楷书作品。关于《乐毅论》的真迹的传说主要有两个:一种说法是真迹在战乱时期间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烧了;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故真迹早就不见了。而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王羲之确定写过这个作品。因为从南朝到唐,鉴定家们提到的次数太多了。
(禇遂良本的《乐毅论》)
到了宋以后,流传的作品都是石刻本,在这些刻本上辨别和鉴赏小楷,简直是在蚊子的睫毛上用刀雕刻(蚊睫操刀),而且流传的版本中,真真假假,争吵很多。到了明代吴廷得到旧摹本,刻入馀清斋帖,算是比较好的版本,可以看到一些行笔的顿挫笔意,于是又是一轮的墨与石的争论。
光明皇后所临写的《乐毅论》一出现,不管与原来的王羲之原迹相差远近,只观她的结字,就足以与石刻本的相互印证,而纵横挥洒的姿态,也雄强恣肆,是完全可以当作《乐毅论》的绝佳版本来鉴赏临摹的。
关于这个临本,启功老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的第五十一首提到,原诗是:
东瀛楷法尽精能,世说词林本行经。
小卷藤家临乐毅,两行题尾署太平。
我们先来逐句解释一下原诗。
第一句,东瀛,指日本。楷法,楷书的书写。尽精能,都结体精美,书写精美,能力很强。
第二句,世说,指《世说新书》残卷。词林,指的是《文馆词林》若干卷。本行经,指的是《佛本行集经》。这些流传的版本,都笔法妍丽,结体精美,“就算在中土,亦属国工。”,就算是在中国,也算是国家级级别的。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的日本,日本本土的书法风格还没有形成,大部分的日本书法都还保留着中国书法的风格。
第三句,小卷,小幅的书画作品。藤家,此处指光明皇后,临乐毅,临写的《乐毅论》。
第四句,两行题尾,临写版本的最后有两行题字。署太平,卷后标有“天平十六年十月三日藤三娘”这样的字样。
光明皇后的书法作品《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临《乐毅论》并称为光明皇后书法“双璧”。一行书,一楷书,行书取法《丧乱帖》,楷书临写尽得魏晋风度。
如果算算年份,临写王羲之的《乐毅论》时,光明皇后那一年四十四岁,算是正当中年,临写王羲之《乐毅论》体现光明皇后对王羲之书法非常推崇。这卷临书,结字法度谨严,行文气贯始终,用笔直率、雄健,使墨巧妙洒脱又不乏沉稳敦厚,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虽然跟王羲之的《乐毅论》相比较,用笔还是过于强调顿挫,尚有不足,未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但四十四岁的作品,到这种地步,实在难能可贵。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