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雇“坏叔叔”吓唬自家娃,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不写作业、不吃饭?

  就把你抓走!”

  “晚上要早点睡觉,不准熬夜

  如果你还不听话、不乖

  坏叔叔准备开车来你家”

  ......

  身穿黑色衣服

  佩戴一条明晃晃的粗金链子

  这个自称为“坏叔叔”的光头男子

  将自拍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站后

  突然火了!

  

  孩子爱买玩具、不睡觉

  不写作业、不吃饭……

  这些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都会成为“坏叔叔”

  “抓走小孩”的理由

  部分网友还会专门给小孩播放

  “坏叔叔”的自拍视频

  一年多来

  “坏叔叔”发布相关内容的视频

  已有100多条

  视频获赞量超过400万

  粉丝量突破80万

  

  对于“怪叔叔”的这些视频

  网友的反应褒贬不一

  有些表示支持↓

  

  有些表示反对:

  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吓唬孩子

  说到底是一种偷懒行为

  不可否认,孩子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家长真的很头疼。讲道理没用,训斥没用,又不舍得打骂。吓一吓似乎真的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就范,所以这些话就成了管教孩子的高频话术:

  “你再不听话,让爸爸来收拾你!”

  “你再捣蛋,我就把你送回老家!”

  “你再不写作业,就让老师批评你!”

  ……

  “你再怎样怎样,我就如何如何。”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就范,既简单又高效,年龄较小的孩子总是被轻易镇住。

  曾有机构对500位家长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419位家长用过吓唬的方式管教孩子,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且屡试不爽。

  吓唬孩子,说到底只是父母的一种偷懒行为:懒得给孩子讲道理,懒得与孩子周旋,懒得消耗耐心慢慢引导孩子。第一次用这招有效,谎言被揭穿后,下一次用什么借口威慑孩子呢?

  恐吓教育,透支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丧失的是父母的威严。亲子之间一旦失去了信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力量便会不断减弱,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小。失去了形象和权威的父母,将越发难管教孩子。

  

  恐吓是“软暴力”

  将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微博曾有一个问卷调查,78%的人说自己小时候被家长吓唬过,其中39%的人表示至今仍有心理阴影。

  有一个网友说,他小时候调皮,妈妈就吓唬他:“你是我捡来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再丢掉!”初闻此言,他哭了很久,晚上甚至在睡梦中哭醒。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调皮惹恼妈妈被再度抛弃,极缺乏安全感。

  恐吓教育从来就不是“教育”,只是“恐吓”而已。它留给孩子的是无尽的恐惧,哪怕有一天谎言被拆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也不会愈合。

  因恐吓而变乖的孩子,不是真的懂事了,而是害怕了、沉默了、妥协了。他的乖顺是以压抑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代价的。他的懂事是以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为代价的。被吓坏的乖孩子只是一个伪装得乖巧的“精神病人”。

  “恐吓大法”看似简捷高效,其实是一种“软暴力”,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

  

  生活中,家长不应在教育上偷懒走捷径,随意恐吓孩子。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从而改正,而不是让孩子在恐惧中形成胆怯、懦弱的性格。与其用吓唬得到一个胆小的孩子,不如给孩子温暖有爱的正面教育。

  那么如何用有效健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齐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讲师王凤龙给出了她的建议。

  

  一、“吓唬式”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危害

  这个视频里的“坏叔叔”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无数孩子的童年阴影,就是“大灰狼”。其实这个“坏叔叔”和“大灰狼”的作用雷同,说到底都是家长运用一些可怕的角色形象,通过恐吓的方式达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虽说年代不同了,但手法还是如出一辙。这种方式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家长觉得见效快,就屡试不爽,但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我们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视频里那个“坏叔叔”一顿训斥,孩子们就会害怕,甚至大哭,这种就是恐吓式教育的后果。继而发展到非特定情景下,他也会心存担心和焦虑。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其实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这种恐吓式教育带来的一时效果只能停留于表面,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迫于外在压力调整的行为,是很难贯彻始终的。

  二、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能家长也都不喜欢或者不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吓唬孩子,但还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主要还是家长们本身对于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行为可能没有很好的引导方式。其实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倾向于引导他们在熟悉的、喜爱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某种行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肯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积极的引导、持续的要求并且反复进行练习的。如果孩子当下出现了家长认为不合适的一些行为,或者确实是行为有偏差,我们鼓励家长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方式或手段和孩子进行沟通,然后讲明道理,再逐步的引导他去优化自己的行为。

  三、家长在平时要积极引导孩子

  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引导孩子培养成一个比较良好的一种习惯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要统一标准。家庭成员之间、家校之间的标准都要一致,而且不能朝令夕改。其次,坚持贯彻到底。因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定是逐渐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不间断的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的坚持、帮助和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发挥成年人的榜样作用,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成人的典范行为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在整个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巧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因为表扬、鼓励是儿童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办法。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并且适时的予以积极的肯定,是孩子能形成一些良好行为,最终得到巩固和强化的必要手段。

  作者:王雨婷

  本文编辑:CHE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