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是如何训练大脑的

今天在B站上看了一个TED演讲《优秀的人是如何训练大脑的》,里面提到大脑有四个特点:
  1. 大脑会完全、确切地去做它认为你想要它去做的一切
  2. 大脑会本能地把你带向快乐,远离痛苦
  3. 你的感觉源于你说的话和你想象的画面
  4. 大脑爱做熟悉的事

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好这四个特点,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包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人连第一点都做不到,比如他们碰到问题常常抱怨,抱怨的内容自然都是负面消极的,当大脑接受到这些信息,它就会错误地以为这就是你想要的,最终你非但没有脱离困境,反而深陷其中。我在《抱怨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一文就提醒过读者,人的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当你聚焦在“坏事情”上,你就无暇顾及“好事情”,最终你得到的都是那些不好的东西。

对于大脑的第二个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趋利避害,这是每个人的生存本能,是刻到基因里面的编码,假如没有这个特点,一个基因不可能挺得过数万年的进化史。我在《自律的本质是趋利避害》一文就分析过人(大脑)的这个特性,很多问题当你抽丝剥茧之后,你会发现本质上跟这个特性都脱不了干系。如果你想用好这个特点,让自己去完成更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件事情捆绑更多有利的元素。比如很多人无法坚持写作,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感受到这件事带给自己的益处,所以如果你想做到持续写作,最好是不断地去挖掘写作能够给你带去的益处。我在平时不仅这样做了,而且还常常将写作的一些益处写成文章,既是分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文字催眠,例如《写作是反省自己的工具》《坚持写作很艰难,但是为什么你还应该坚持?》《写作是禅修,将心灵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多发朋友圈,会分享的人财运更好》《为了思考而写作》《写作要从娃娃抓起》......当你深刻地体会到一件事情带给你的益处,你自然会很热衷于完成它、坚持它。

那么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情呢?自然是不断地强化它的害处。有一本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这本书有何神奇之处呢?其实就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你不断地自我催眠,让你种下吸烟有害,而不吸益处颇多的信念。《这书能让你戒烟》对于轻松戒烟法是这样概括的:

首先忘记原本的戒烟理由,然后再这样问自己:1.吸烟究竟有什么用?2.我真的在享受吗?3.我真的必须为了把烟卷叼在嘴里、让自己窒息而付钱吗?
然后,作者开始进行长篇大论的文字催眠,过程只不过是“趋利避害”的扩写版。
大脑的第三个特点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都读过望梅止渴这个故事,曹操为了让将士们挺得住缺水的痛苦并继续前进,善意地欺骗他们前面有一大片杨梅林,结果将士们单单因为听到杨梅一词,以及想象出吃上杨梅的画面,口水都忍不住直流。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说的话以及头脑里面的想法、画面,综合起来会让我们形成某种感觉。因此,你要谨慎地对待你平时的所思所想所说,比如“说话”,我在《为什么我主动给自己禁言?》一文中,强调过语言的威力,特别是负面语言,不仅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糟糕,也让身边人感到无奈和恼火。
不管你用积极心理学,还是用吸引力法则,或者用佛家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去理解,你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世间万物不是割裂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说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想象,会影响你做这件事情的态度,因此,我们平时说话和想事情时,都要把好关,别乱说也别乱想。
大脑的第四个特点是爱做熟悉的事。认知科学上有一个舒适区理论,意思是人特别喜欢待在舒适区(趋利避害嘛,这是大脑的第二个特点),而学习区、恐慌区里面的事物,都是自己不熟悉的,自然不愿意去做。
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更优秀,你必须充分利用好大脑的这个特点,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那些原本你觉得困难的事情也变得熟悉,当你克服最开始的那点不适应感,慢慢开始熟悉之后,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做那件事。例如写作,如果你是一个写作小白,那么你必然对写作很不熟悉,但是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例如每天写一下朋友圈,等你对写作渐渐熟悉之后,你会开始对写作更加熟悉,自然就不会那么抗拒。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前提,是你不能跟大脑搞对立,而是要跟它好好合作,而合作的核心,则在于好好利用好大脑的四个特点,顺应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