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没有燕云十六州,注定国力不振?这是对历史的误读!

长期以来,很多人谈到燕云十六州的意义,是单纯谈这地方占据了多有利,无视契丹辽国和中原王朝反复较量的过程,空谈如果北宋某次战役打的好一些,就能夺取燕云十六州,甚至在这些人想象中,凭着这个加成,就此可以趁势把辽国灭了,或者让辽国就此衰弱。

燕云十六州属于长城外势力本来就是长城内外势力反复较量的结果。可以说这加强了契丹辽国的力量,但是契丹本来就是靠自己力量夺取和守住了燕云,这种加强本身就是较量的结果。而不是说,契丹凭空空手套白狼拿下了燕云这个大金矿,从此不可战胜,或者如果北宋一次偶然性军事胜利就能夺回燕云十六州,把辽国打回游牧民族的原型。

趁国力强大的时候,建立自己的战略地理优势,理所当然。但认为只要有战略地理优势,国家就能强大了,是错误的。

确实,如果有绝对优势的实力,自然可以碾压对手。但是既然没有这种实力,那战略地理优势就根本得不到。得到了也守不住,甚至不该守不能守。

守住一块要地固然重要,如果坚守这个要地会耗尽自身国力,那应该坚守吗?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末的山海关外的宁锦走廊,这里单就地理看,占据了确实是对国力的加成,毕竟是块位置重要的要地。但是在明末那种战略态势下,真的应该坚守吗?

历史事实就是,两宋时期,恰恰就是长城外势力不断崛起,一波接一波的南下,不但中原王朝逐步由盛转衰,就是长城外的固有势力,也是一个个的完蛋。

长城外的固有势力,不论契丹辽国还是女真金国,在有战略地理优势超过汉唐,更超过北宋最大的领土奢望的加成的情况下,在有远超过北宋的强大骑兵的情况下,在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组织的情况下,在有当时延续千年的对北方各种分化遏制传统的情况下,在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守城技术的情况下,既无法阻止北方新兴势力崛起,又无法阻止新兴势力南下灭亡自身。

因此,北宋即使拿下燕云十六州,难道就能延缓自身的衰败,让没落期的子孙们,能在强敌手底下多苟延残喘几个回合了?这等于说一个被另一个高手打的鼻青脸肿,夺走了坚甲利兵的高手,看到另一个高手拿着夺下来的坚甲利兵,还是打不过新兴的高手,然后幻想如果自己还继续穿着坚甲利兵,有这个加成,就能如何如何了……

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战前让宋太宗赵光义知道自己争夺燕云十六州的过程和后果,让他对辽宋双方军力和能做到的水平有个清晰的认识,他真的会再去全力和契丹辽国争夺这块地盘吗?哪怕这块地盘对契丹如何重要,获取这块地盘对北宋如何有利?宋太宗自己战后发誓再不伐辽的表态就很明显了。

燕云这块地盘再好,凭现在的力量和与敌人力量的对比也拿不下,拿下也守不住,那你拼命去夺取干什么?嫌自己军队太多,物资储备太丰富要打打败仗消耗点?

反之对契丹辽国也是一样。河北不好吗?中原不好吗?如果辽国能够占据河北,占据中原,辽国会因为拿下了燕云就不继续南下了?

为什么宋辽能达成和平?因为大家都通过长期较量认识到,继续打下去,根本不可能再获得更多了,拿下也守不住,这才是和平的原因:两个国家的长期较量决定因素不是地利,而是双方综合的力量对比。

空想北宋拿下燕云十六州,就能重现汉唐威光的,可以看看辽金元的历史,女真人崛起的地域,远在汉代长城之外,蒙古人崛起的地域,也远在汉代长城之外,而且他们社会发展的程度都超越了历史的北方诸族。这恰恰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如果说真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样,北宋有了燕云十六州,就能消除北方诸族的威胁,阻止北方诸族的崛起,改变靖康耻和蒙古入侵,那最简单的事情就是看看这个时期燕云十六州的主人。

辽国掌握着燕云十六州,辽国在长城外占据的地域和势力都超过汉唐,辽国骑兵远超过北宋,但是辽国既没能阻止女真人的崛起,也没能阻止女真人的南下,反而被女真金国所灭。换了北宋掌握燕云十六州,以北宋社会面对女真崛起时候的状况,真的能靠险要加成就挡得住女真大军?宋徽宗北伐还打不过燕云十六州的辽人,而燕云十六州的辽人在女真进攻面前一触即溃,换宋人去守渝关和居庸关就能坚不可摧了?看看金人进攻面前的北宋一一陷落的城池不就很明显了?

金人入主中原,也是对漠北诸族十分警惕,多次派兵北伐打草谷,各种分而治之分化瓦解,这些用的并不少,可以说虽然金人没有江南,但是金人的体制并不亚于宋朝,军事体制可能比宋朝更有效率。而且金人彻底完全的占据着燕云十六州,而且在这之外更修了长城,金人在东北占据的领土之广更远远超过汉唐。

但是金人就是有各种天险地利加成,也既没能阻止大漠南北统一,又没能阻止蒙古南下,反而被蒙古所灭。换了宋朝就真的能不一样吗?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结果是诸多人群诸多势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反复较量反复博弈的结果,很多人看历史,总认为一些偶然性,就导致整个世界长期反复较量的结果彻底翻盘改变,这实在太不客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