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言之凿凿的铁帽子王,外号佛陀,不过是指鹿为马找的爆点

在网上很多账号都在传这样一组照片,言之凿凿的说照片中的男子是清朝末代的铁帽子王晏森。

这样的“故事”在网络世界中传播极广,已经很难找到第一个讲出这样”故事“的人了。

今天就让"爱历史"以一个资深老照片收藏和整理者来给你讲讲这背后的故事。

清朝入关,平定天下后,对自己子弟只封爵不列土,只给了他们一个空的爵位,而且分封的诸王不能离京,王府都必须建在北京城里。在清朝分封的上百位王爷中,最为主要的是清初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何谓“铁帽子王”呢?就是这些承袭的爵位不需要降等,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即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他们都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在清朝中后期为了稳固江山又封了四位“铁帽子王”。则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因此实际上在清朝历史上实际有十二位“铁帽子王”。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克勤郡王,王府位于石驸马大街,今宣武门内新文化街。在首代克勤郡王岳托死后,克勤郡王改封为了平郡王,直到乾隆年间才改回为克勤郡王。在清朝历史上,克勤郡王共传了13世,17个王爷,其中有3人被夺取了爵位。

上面那些截图中提到的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出生于1896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因断了铁杆庄稼,没有了生活来源便开始变卖祖产维持生活。他将自己的王府卖给了熊希龄,祖坟里御赐的驼龙碑卖给了少帅张学良。最后祖宗传下来的家产坐吃山空,买无可买的时候只能去拉洋车勉强活命,早也没有了作为王爷的那份气派,因此晏森也被认为戏称为了“车王”。这个称呼更多的是对落入社会最底层,曾经“铁帽子王”晏森的一种羞辱。在当时的北京人力车夫相当一部分都是失去了“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在变卖完家产,又没什么手艺的他们无需技术便能上手的工作。

正是因为晏森的这段经历,让许多人认为找到了“爆点”,便将照片中的男子毫无根据的凭空臆想为了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组民国时期拍摄的人力车夫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德米特里.凯赛尔。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46年5月,当时他是在北京拍摄一系列记录平民生活的人文照片,而这组人力车夫不过是其中的一组。

出生于1896年的晏森,在1946年的时候已经50岁了,而照片这位车夫显然在年龄上就不符合。要知道晏森王府没落后,无路可走,逼入绝境才走上了拉车这条路。就算他过去再能保养,天天做人奶面膜,在衰败后也天天顶风冒雪的拉车,在1946年一个年满50岁的车夫绝不可能如此的显嫩。照片中的男子最多也就30来岁,撑死不过40出头。

在德米特里.凯赛尔这组人力车夫的照片的注释中明确指出了这名车夫的绰号末名叫“佛陀”,而照片中坐在人力车上的外国女子是当时美国驻北京红十字会的办事人员。这名车夫能够成为这组流传下来的老照片主角,不过是因为他长期为这些办事人员拉车,极有可能是他们的“包车”,因此日久天长学会了一些英语,可以进行下简单的交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米特里.凯赛尔才按动快门给他拍摄下了一些照片,把他作为了介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摄影主角。

但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位绰号“佛陀”的人力车夫一下就在网络世界里变成了“铁帽子王”。这样的现象只能说,现在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时候,为了能够抓爆点,吸引眼球,许多人认准了“人有多大胆,文有多高产”的“经验”,罔顾事实,胡编乱造,只要能够赚到点击率,拿到分成,什么都可以张嘴就来,开口胡说。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