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清明节
本文作者:高喜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遥望远方,远去的亲人隐隐约约忙碌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小的时候,临近清明节时,母亲就会早早地为我们制作清明串串。所用材料都是平时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为了让清明串串更加鲜艳,有时实在搭配不全各种颜色碎布,就和左邻右舍要点也要配齐颜色。然后把这些碎布剪成铜钱大小的圆布,再根据我们的岁数,决定布块的多少,用直笈把每块小圆布隔开,中间用线绳串起,一个五颜六色的清明串串配戴在我们肩上,清明串串随着嬉闹的身影,在空中飞来飞去,特别地耀眼,这也成了那时清明节一道最抢眼的风景。
母亲也不会忘记我们期盼已久的“寒燕儿”。每当快到清明节时,母亲会和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精心捏制各式各样的寒燕儿,其形状有小鸟、花朵、小猫,小兔等等,上面再点上各种颜色的小点,那个个小寒燕儿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为了能让寒燕儿维持得时间更长,母亲会用热锅把它焙干,或是用细线串起来挂在窗外自然吹干,让我们既可当成干粮,又可当作心爱的玩具。那时候白面不充足,但母亲就会把平时攒下的白面为我们蒸为数不多的寒燕儿,因此我们都特别珍惜,很长时间也舍不得吃。小伙伴们还会把一些寒燕儿相互赠送给对方,以此增加友谊。
而每年临近清明节时,经常看到父亲和村里其它叔叔大爷们一样,无论多忙,都会丢下手头的农活,提前买好烧纸,并把烧纸用剪刀精心剪成铜钱样、元宝样。到了清明这一天,拿上家里比较稀罕的吃的、烟酒、剪好的烧纸去上坟扫墓,来祭祀爷爷奶奶。祭拜完还要为坟上添土,除草。到后来我们稍大了一点便会带上我们一起去上坟,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以至在以后的日子,父亲有时不在家,我们会自觉地承担起上坟祭拜的责任。
2008年冬天,在父亲去世到出殡的几日里,五岁的儿子看到好多人都在父亲棂前跪着烧纸,他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一去棂前也给跪着烧纸。虽说当时他不懂得人去世为什么要烧纸,但在后来人们的言语中,渐渐地明白了那是生者为已故亲人“送钱”尽孝。后来每到逢年过节给父母烧纸时,我会带上儿子一块去,他也非常愿意。到了现在每到这些祭祀的日子,儿子会提醒我买烧纸,该给爷爷奶奶烧纸了。
为了方便人们踏青、祭拜故人,现在国家专门把清明节定成法定的节假日,街上一些小商贩们一到这些日子,早早地把祭品摆出来叫卖。男女老少因此都会记住这一节日,并且是越来越重视。
你看每年的清明节这几天,无论人们在哪里,都要尽可能赶回来到自己已故亲人的坟前,用各种形式来祭拜亲人。那一缕缕清烟,一股股飘飘洒洒的纸灰,一束束鲜花,一个个陈列的花圈,各式各样的祭品,情不自禁的眼泪模糊了多少人眼睛,跪了又跪,拜了再拜,仍然依依不舍远去,寄托着每一个上坟人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怀念。
如果说母亲那时到了清明节制作的清明串串,捏的寒燕儿,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以及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期盼。那么父辈们上坟祭祀,就是一种血脉传承和责任,也正是这种世代轮回、孝道传承,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慢慢地明白:你来自哪里,要去哪里。难怪人们常说,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