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
小学时期的寒暑假作业,
总有一项最让人挠头
——“每日日记”
正是欢脱调皮的年纪,
哪有心思坐下来记录生活。
彼时只觉日短夜长,
玩闹还未尽兴,
便被妈妈拉着衣领回家吃饭睡觉。
现在想来,
那是最明媚的时光,
快乐和满足都很简单。
若能在那时便懂得记录,
把每一天的欢笑都用文字定格,
哪怕文笔稚嫩,哪怕错字满篇,
也算是满载稚气的仪式感,
是幼时明媚生活的最佳证据。
日记的基本释义是:
“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
在这个广义之下,
日记的题材有许多,
古时的诗词,日常的随笔,
如今大热的vlog、手账,
都是日记。
不过是形式不同,
目的都是记录生活,留念心情。
01
日记,是诗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田园居》
陶渊明厌倦世俗喧嚣,
便寻了一方小园,
辟了一块田地,
兀自做起了种田人。
说是种田,可“草盛豆苗稀”
“道狭草木长”,
这可不是一个合格的农人,
甚至连收成都堪忧。
可他甩了甩沾湿的衣袖,
提笔写下:“但使愿无违”。
生活哪能一直顺意呢?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但只要不违心,不勉强,
便值得期待。
古人写诗时,
或许并不知道这些文字,
终有一日会被传颂,
被口口相传,流传千古。
提笔写下时,
只是简单的有感而发,
没有目的性。
所以必不会夸张自己的辛苦,
更不能夸耀个人的功劳。
只是如自言自语一般,
手写我心,笔抒我感。
胡适日记曾在微博大火,
原来后世尊崇的文豪,
也曾终日沉迷打牌。
翻开季羡林的日记,
竟也吐槽学校,吐槽工作。
就连以笔为矛的鲁迅先生,
在日记里也放飞吃货本色,
曾在两年的时间里,
提到15次稻香村。
我们如今仰望尊崇的先生,
在当时时代,
也不过是普通人,
吃喝玩闹,喜乐悲欢,
自然与常人无异。
于他们来说,
无论日记还是诗词,
都仅是一种记录生活的载体。
他们在日记里自在做自我,
放松,舒适,随意。
02
日记,记生活
“读一些无用的书,
做一些无用的事,
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
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
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
身边有朋友喜欢记手账,
有人说这些没有意义,
她也不辩解。
自顾自的,每天抽出一点时间,
剪裁画报,书写日常。
看了哪些电影,
读了什么书籍,
无事发生的一天,
便记一些流水账。
似乎是费时间又没意义的事,
但是她做的自在又舒适,
翻阅起来,常常会心一笑,
在平凡的往事里,
发现新的乐趣。
又或者,
将琐碎日常录制下来,
寻一个无事的下午,
把这些碎片剪辑成一个完整视频,
称为vlog,也叫视频博客,
这是年轻人的日记。
在剪辑的过程中,
必然会想起那些欢喜的瞬间,
把零零碎碎的欢喜拼接到一起,
分享出去,
就像是在说:
来我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这里都是美好。
手账、微博、vlog,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产生的的新鲜事物。
这些新鲜事,
或可被冠以一个传统名字
——日记。
谁说日记无用,
谁说平凡不值得挥毫笔墨,
回家路上的一直可爱小猫,
今日傍晚的绚丽夕阳,
亦或是午饭外卖的美味,
无意间听到的有趣小事,
都值得记录。
我们便是在这些凡尘琐事中,
一点点改变,
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日常中,
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03
日记,是仪式感
"有仪式感的人生,
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
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
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洛蕾利斯《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感知生命,面对生活,
似乎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
仿佛只有经历了什么大事件,
或者漫长的岁月变迁,
才能真的能理解这几个字。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生命,生活,
都是真真切切的日常,
我们的每一天,
都在感知和面对。
文字是有生命的,
无所谓用词是否华丽,
运用了多少修辞和技巧。
只是平淡而简单的记录,
哪怕如流水账一般,
也是独属一人的仪式感。
日后若翻出来,
或许会嘲笑自己曾幼稚至此,
或者懊恼怎能又虚度一日光阴,
甚至偶尔会忘记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一篇,
对着满纸文字,
回忆那一天的往事。
从这些遗落的记忆里,
捡拾闪闪发光的岁月海螺。
王小波说: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
或许这段话有些奢侈,
平凡如你我的此生此世,
便是诗意的世界。
记录日常,撰写日记,
便是在不断地搭砌这世界,
哪怕生活是一滩淤泥,
一点点记录下来,
日后翻阅,
或也能在淤泥深处,
捡到一颗星星。
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需要这样一个事物,
来承载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这个事物,叫做日记。
在这里,你便放肆做自己,
挥洒泪水,放肆欢笑,
精致干净或是潦草颓唐,
都尽随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