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巡礼·福建篇丨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是福建省农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一个亮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在对台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引进台资数量、农产品贸易额等方面走在大陆各省(区、市)的前面,为服务大局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的特殊渊源关系。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福建人三次赴台大移民,把福建较进步的水利、粮食、茶叶、蔗糖等生产技术、品种引入台湾,推动了台湾当时农业的开发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历了试探起步(1980-1990年)、兴起发展(1991-1996年)、延伸发展(1997-2004年)、拓展提升(2005年至今)四个阶段。如今,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大交流格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闽台农业的全面对接与深度融合,结下累累硕果——

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804个,合同利用台资42.3亿美元,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全省6个国家级台创园,累计有660家台资企业入园创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示范样板。

全省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农药、新肥料1000多项,推广“五新”面积约1000万亩。

坚持资源要素互补

推动闽台农业合作全国领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建省充分发挥首批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作用,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践。早在2009年5月,福建省就出台了大陆第一个关于两岸农业合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台湾农民兄弟在闽创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持续加大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力度。2013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2018年出台《福建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2019年出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闽台农业人才、资金、科技、市场等要素资源对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漳平台创园台品樱花茶园。

福建省围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有效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经验,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台农台企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合作、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方式来闽创业创新,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在福建省兴办的台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带动了很多农民群众搞基地生产,增加了福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在漳州市经营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的“信华”“东海”“亚细亚”“振发”“东兴”等企业发挥了龙头效应,形成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群体。

截至目前,福建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804个,合同利用台资42.3亿美元,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的“领头雁”。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把台创园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

福建省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占全国29个的1/5强,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按照“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要求,福建省持续加大台创园扶持力度,把台创园打造成为台胞来闽投资兴业的“孵化器”。

目前,6个国家级台创园已形成了“一园一特色、一区一产业”的发展格局。漳浦台创园成为大陆最大的蝴蝶兰品种研发及种苗培育基地,漳平台创园建成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仙游台创园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甜柿生产基地,清流台创园建成大陆最大的国兰组培繁育基地,福清台创园的设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惠安台创园的渔业生产加工等优势凸显。

仙游台创园台湾甜柿。

台资农业企业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资金、良种、技术、设备等投资硬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推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漳浦台创园花卉企业已发展到上千家,2020年全县花卉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其中,官浔镇溪坂村80%以上农户从事花卉种植营销,户均收入超过15万元。

漳平台创园先后引进48家台资茶产业企业,年用工达2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5万元,为210个贫困户每户增加务工收入8500元,成为当地扶贫产业的先行者。台品樱花茶园被誉为“全国十大赏樱基地”“中国最美樱花胜地”。观光旅游休闲的发展,拉动了茶叶、花卉等销售,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三产发展。2020年园区共吸引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

清流森源兰蕙公司国兰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660家台资企业入园创业,引进台资12.3亿美元,年产值超过60亿元。在农业农村部和国台办联合开展的台创园综合评价中,福建6个台创园2017-2019年连续三年包揽前六名,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示范样板。

突出特色产业对接

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和产业提质增效

福建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民间性”和“草根性”,加强产业对接,不断提高基层交流实效。自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12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全省已有300多个乡镇与台湾200多个乡镇结对互动。此外,每年定期举办的两岸“农博会”“茶博会”,以及基层农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为闽台基层的交流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标杆,2019年12月,福建省创新两岸农业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在全省批设了永泰果蔬、厦门同安种子种苗、漳浦农机等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

漳浦台创园蝴蝶兰生产大棚。

产业园聚焦现代种业、特色农机、精致果蔬等产业,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厦门百利种业配套设施、漳浦长禾等农机企业厂房、上杭大地生机等一大批项目加速建设。2020年,9个产业园共引进台资农业项目31个,合同利用台资5500万美元,初显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福建大量引进水稻、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等台湾农业良种,一些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形成了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上杭的台湾优质大米产业,漳浦、南靖、清流的花卉产业,漳平、漳浦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产业,仙游的台湾甜柿产业,南靖、罗源的食用菌产业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该省以建设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和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为抓手,围绕台湾优良品种、实用种养技术、先进加工工艺、小型现代农机具等,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推广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台湾农业“五新”。全省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农药、新肥料1000多项,先进农机具和加工设备等2万多台套,推广面积约1000万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0)

相关推荐